不管好的还是坏的习惯的形成,都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而成的。道德说教对12岁之前的孩子效果似乎不是太好,因为孩子总是对自己有所体验的事物才会理解并接纳。
现在的孩子们生长在一个物质丰盛的时代,从小体会不到衣服破了补补再穿是什么感觉,也不知道很少的食品要和兄弟姊妹分享或者省着吃是什么滋味,父母或者家人也是经常在饭店就餐。他现在看见的,和我们小时候看到的不一样。我们当年对于“节约”概念的形成,是看到我们的父母省吃俭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好东西省着吃,衣服是哥哥姐姐穿过了再传给弟弟妹妹穿,更不用说去饭店吃饭。所以,“节约”当年对我们就不是一个词,而是父母的示范行为。我的孩子是“80后”,当年我们的工资也不高,有限的收入我都用到对他未来的成长有益的开支上了,比如充分保证他的饮食营养、大量买书、出去旅游等。所以,他看到我们大人在他和自己身上穿衣等方面的节俭,“节约”在他那里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生活中孩子能体验到的事实,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儿童有一颗能吸收知识的心灵,他的独自学习的能力取决于成人为他创设的环境,包括大人的行为。示范是最好的教育,言教不如身教。
如果条件允许,去饭店吃也不一定就是浪费,一些卫生的快餐也可以带孩子去体验一下(当然现在的餐饮还不能让我们完全放心,要慎重选择)。孩子喜欢的是饭店的环境,人多热闹又新奇,是一种新鲜环境对他的刺激,这些刺激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有益的。
如果实在不能去饭店,可以用别的方法来“对付”他。比如,告诉他“在家吃完饭,咱们去一个更有意思的地方去”。那个地方得真的有意思,大人还得说到做到。否则以后再用此法,就没有“信用”了。父母要注意在孩子那里建立“信用等级”,等级越高,亲子关系就越好,教育也就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