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愿望和成人的意志发生冲突(1 / 1)

看到你的描述,我忍不住笑了。这个情绪激动的小男儿一定有一个很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内心的能量很强啊!妈妈若能读懂,就不会跟孩子生气了。因为懂得,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会爱。这是我们做父母的必修课。

孩子在成长中有关键期,但我不认为一定会有叛逆和反抗出现。顾名思义,所谓“反抗”,就是孩子与抚养者的成人世界产生冲突后的行为。如果没有冲突,何来反抗和叛逆?不是孩子错了,也不是我们错了,而是因为我们和孩子各自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成人和儿童之间就不能相互理解。孩子毕竟是孩子,况且还是那么弱小的孩儿,他自然不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那就只能是我们抚养者谦虚地进入儿童的世界学习,努力解读并理解他们,使孩子成长的环境条件(不仅仅是物质)更加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以促使他的心灵更好地从环境中吸收更有益于他生命成长和心理发展的东西。但往往抚养者却把自己放在权威和教育者的位置上,认为小孩子必须遵循成人世界的规则,于是,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行为能力和自主意识后,他想挣脱“规则”的束缚,说“不”字也就成了自然。

3岁孩子的特点就是他觉得他是个大人了,他可以自己走路、蹦跳,可以触摸到他感兴趣的东西,想模仿大人去扫地、洗衣服、倒水……可是成人却觉得他还是个小孩子,对他会有一种忧虑感,总担心一些东西会被他摔碎或者砸烂,担心他会弄伤自己,于是就有了制止和制约。成人以他们的优势,以爱为理由,主导着孩子的成长环境,使儿童的活动适应成年人以自己的思维建立的环境秩序。于是,儿童的愿望与成人的意志发生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往往就是大人认为孩子“不听话”“逆反”。但实际上这是孩子“工作”的愿望,成人无法理解这样的“工作”对儿童的重要性,就会以成人思维进行“压制”。

孩子发脾气、抗争、犟嘴的表面之下,掩盖着一个活力被压抑的儿童。这时父母生他的气,给他讲道理,甚至严厉地教训他,会使孩子的心灵远离我们,甚至还会给孩子留下早年的心理创伤。按照经典派的精神分析学者分析,孩子在1~3岁时的正常情绪,如愤怒、悲伤、破坏、宣泄等被父母过度压抑、控制,长大后性格容易内向、压抑,出现强迫性人格。所以,真正爱孩子,就必须改变我们成人对孩子随心所欲的、不科学的引导和压制,以谦逊和慈爱代替所谓权威和严肃,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一次根本的改变,真正从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世界,理解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