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保护会限制孩子的自我能力(1 / 1)

现代育儿焦虑已经成为很多妈妈的问题所在。小时候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是对的,但是保护到什么程度,什么事情应该保护,什么事情不应该保护,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在过度保护下长大的孩子,他会在潜意识中限制自我能力的发展。心理学界发现,一些小时候经常得病的孩子,因为被父母高度保护,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即使他的身体已经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但他也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使用他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比如,在学校里,他不能跟周围的同学有智慧性地情感交流,不敢在体育课上跳高跳远……他已经认同了父母从小对他的保护:你身体弱,你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这时,父母如果不鼓励孩子勇敢去尝试、承受,而是更加保护,孩子因为长期处于高度保护下失去的能力,就错过了补偿的机会。

比如,在孩子和同学发生争执时,父母去和他的同学谈,甚至和同学的父母谈;体育课不及格,孩子自尊心受挫,父母又去找老师谈……通过这样的保护,孩子在有父母帮助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学习、生活,但到了高中毕业,甚至在高二的时候,麻烦就可能会出现。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个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基本上处在社会化之中了,而那些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处在夹缝中,基本上最后就成为长不大的孩子了。

如果父母过度担心、保护孩子,不但会抑制孩子自我能力的发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的不自信。有一个小男孩在滑滑梯时奶奶、妈妈总是在旁边扶着,生怕他摔着,后来她们意识到孩子比别的孩子不自信,还胆小,就放手让孩子自己滑。一开始,孩子不敢自己上去,一边爬一边回头看,他在渴望后面那双让他有安全感的温暖的手,可是这双手不可能在他身后扶一辈子啊!慢慢地,孩子的胆怯和不自信在大人的放手中克服了。

一旦孩子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要因为我们的程序或者节奏去打断他们。如果孩子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在做事情中完善自己的心理,他的成长就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