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生理学家们说,人类的脑细胞数目大约有160亿个,这个数目终其一生是不会改变的,但这也并不是说人生下来愚笨还是聪明就已经注定了。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内,脑的重量、体积会与支持它活动的脑血管和血液量一起以很快的速度不断地增多,而且随着外界刺激越来越丰富,细胞和细胞之间也在生成、发展,分化出许多的神经纤维通路,用以应付更复杂的吸收。出生头三年的刺激越多,这种生成、发展就越好。
蒙台梭利主张“提早教育”主要以“感官训练”为主,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从感官(视、听、味、触、嗅)开始的,孩子的小手触摸各种物体,小脚踢来踢去,都是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我当年对儿子的“早教”就是从这五个方面开始的,没有刻意去做,就是在生活中尽量让孩子触摸到一些具体的物品。软的、硬的、温的、凉的……比如,我允许他抓西红柿,就是让他在抓西红柿的过程中触到软而凉的感觉,看到西红柿种子及汤汁流出的样子,闻到西红柿的味道,他脑中就形成具体到抽象的西红柿了。这就是西红柿知识的输入过程,也是进行早教的过程。
小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如果光是告诉他“西红柿”这样一个概念,而他没有实际接触过,他对这个东西就没有具象的认识,也就形不成抽象的概念。从具体到抽象是一种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对新生儿来说,所谓早期教育就是给孩子五官的刺激。新生儿对温度、湿度、物体软硬等都有感受能力。所以不要把孩子紧紧包裹起来,一定要让孩子的手、脚能自由活动,去感觉外界。新生儿有良好的味觉,喜欢甜,对咸、苦、酸不喜欢。适当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不同味道进行刺激,橘子、苹果、香蕉、芒果等的味道,都会让孩子的味觉记忆库更加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不要养成孩子吃甜的习惯,否则孩子就不喜欢接受其他的味道了。
刚出生的孩子在视觉范围还不能达到一定距离时,他的嗅觉却已经很灵敏了。几天的母乳喂养,孩子就能够分辨自己母亲的气味,对沾有母乳气味的东西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所以,经常让孩子闻闻各种食品的气味,有助于提高孩子对气味的分辨能力。
新生儿还喜欢轮廓鲜明、颜色对比强烈的图形,喜欢看能变化的人的脸,还能记住所看到的东西,因此还需要不断地变换新的物品,重新引起他的兴趣。当年我在儿子出生后就自己制作了很多色彩丰富鲜艳的“玩具”,来刺激孩子的视觉。在听觉上,孩子一出生,不但能听声音而且对声音有定向力,说明出生时他就已经完成了视听结合的神经连接。孩子喜欢听母亲的声音、柔和的音乐,不喜欢嘈杂吵闹。所以,多跟孩子说说话,多让孩子听优美的音乐,这也是早教。
|小贴士| 养育“精神胚胎”,打好人格基础
早教不是对着孩子读课本、讲道理,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过多的知识传授,会限制孩子在环境中自我学习的能力。有些孩子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父母爱孩子但却不能真正认识孩子的需求,压抑和阻碍了孩子的自我成长。我不认为那些整天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的妈妈才是好妈妈,我觉得那些懂得孩子的成长需求,在孩子的每一个关键期提供给孩子需要的帮助,自己快乐生活、工作的妈妈,更能给孩子好的示范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