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解团队精神,融入团队氛围(1 / 1)

学习目标

1.明确团队精神的内涵。

2.能使个人行为符合团队精神要求。

3.能适应团队特点,尽快融入团队。

学习引导

培养一种“团队高于自己”的精神

小王在一家公司从事网络维护和电脑维修。一次周末,公司的业务人员为了赶业绩都在加班,可是,网络竟然出现了问题,于是业务部的领导赶紧给小王打电话,让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公司。

谁知道,小王听了后,在电话那边很不情愿地说:“实在不好意思,我今天觉得不舒服,怕是赶不过去了,您还是找别人去修吧!”其实,小王并没有不舒服,只是觉得好不容易等到周末了该休息了,凭什么还要加班!再说了,公司负责维修的又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自己不去,别人也可以去。但是他却没有想过,为什么领导要第一个找他,因为他离单位最近,也就20分钟路程,另外的维修员离单位很远,就是马上从家里出发,到达单位也要一个多小时。

领导对小王的表现非常失望,本想着看在小王能力不错的份上,让他早点转正,但经过这件事情,彻底打消了继续用他的念头。这就是典型的个人感受高于单位需求,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休息时间而不是公司利益。所有人没有网络就没有办法工作,对于这样的人,公司怎么会重用?

受单位倚重的人,无一例外是以单位为重的员工,懂得把单位的要求放在第一位。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到一家出版社担任编辑工作,因为文笔好,工作又认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因为出版社给新员工的工资很低,而且老也不涨工资,这引起了很多新员工的不满。但是他并不抱怨,只是埋头苦干自己的工作。

接下来,出版社要出一系列的图书,每个人手头都有自己的一堆事。尽管很忙,但是领导并没有增加人手,还老让编辑部的人去发行部帮忙。这一下,不仅新员工不满意,老员工也开始抱怨,并且纷纷找借口推辞,结果整个编辑部只有他愿意接受领导的安排。同事对他的举动不理解,但是他却认为,公司正处在发展阶段,正是用人之际,能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就这样他坚持了很长时间。

随着公司发展越来越好,他的待遇也越来越高,两年后,不仅他的工资翻了20倍,还成为编辑室负责人,而那些和他同时进入公司的员工有的已被辞退,也有的还做以前的工作,领着低薪水。这位大学生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纽约著名的出版家的约翰·马克斯韦尔。

能和团队共发展,甚至把团队发展放在第一位的员工,才是团队倚重的好员工!

思考讨论:

你认为小王的做法是对还是错?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必须学会承担

有一位心地非常善良的主管跑来向我递辞呈,我大吃一惊,因为这位主管是一位完全以部属为重的人,以每年公司分红为例,他总是将自己的一份转给部属。失去他,将会是公司的大损失,每年的考绩都显示他很受部属的支持。

我询问原因,绕了个大圈子后,他很委婉地说出离职的原因。原因是他有一位能力很强的副手,但因为他曾对这位副手的某些企划案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可是副手却不见得完全认同他的看法,以至于他观察到副手有些闷闷不乐的行为。

显然,这位主管想离开,因为将心比心,他不忍看到副手有志难伸,所以他想空出位置来让副手有自己挥洒的空间,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障碍。了解后,我找来那位副手,并告知他的主管要离开的事,并询问他是否知道主管离开的理由,他说他不清楚。为了避免给副手太直接的冲击,我先跟他分享一个故事。

有间庙宇,被盖在一座大湖中央,大湖一望无际,庙中供奉着传说中菩萨戴过的佛珠,庙里只有一艘小舟供和尚出外补给用,外人无路接近,把佛珠放在湖中庙,更显现其珍贵与安全。

庙里,住着一位老师父,带着另外几位年纪较轻的和尚修行,和尚们都期望能在这个山清水秀的灵境中,加上菩萨佛珠的庇佑下,早日修道完成。这几位和尚潜心修炼,直到有一天老师父召集他们说:“菩萨佛珠不见了!”

和尚们都不敢相信,因为庙中唯一的门二十四小时都会由这几位和尚轮流看守,外人根本进不来,佛珠不可能不见,和尚们议论纷纷,因为他们都从和尚变成了嫌犯。

老师父安慰这群和尚,说他并不在意这件事情,只要拿的人能够承认犯错,然后好好珍惜这串佛珠,老师父愿意将它送给喜欢的人,并给他们七天时间来静思。

第一天没有人承认,第二天也没有,但是原来互敬共处的和尚们,因为多了猜疑,彼此间已不再交谈,令人窒息的气氛一直持续到第七天,还是没有人站出来。

老师父见没有人承认便说:“很高兴各位都认为自己是清白的,表示你们的定力已够,佛珠不曾**得了你,明天早上你们就可以离开这里了,修行可以告一段落了。”

隔天早上,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和尚们一大早就背着行囊,准备搭舟离开,只剩一个双眼失明的瞎和尚依然在菩萨面前念经。众和尚心中松了一口气,因为终于有人承认拿了佛珠,让冤情大白。老师父一一向无辜的和尚道别后,转身询问瞎和尚:“你为什么不离开?佛珠是你拿的吗?”

瞎和尚回答:“佛珠掉了,佛心还在,我为修养佛心而来!”“既然没拿,为何留下来承担所有的怀疑,让别人误会是你拿的?”师父问道。

瞎和尚回答:“过去七天中,怀疑很伤人心,自己的心,还有别人的心,需要有人先承担才能化解怀疑。”

老师父从袈裟中拿出传说中的佛珠,戴在瞎和尚的颈子上:“佛珠还在,只有你学会了承担!”

说到这里,我把主管离职原因告诉了他,并提醒他:“你还没学会承担,因为别人心中有你,而你心中只有自己。”同样,我也希望这位主管也能看到这个故事,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承担。有了承担的胸襟和肩膀,一个人才能够走得更远,路子才会更宽广。

思考讨论:案例中的“我”讲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