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济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工作,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学院自1984年开始实行师生党支部对口共建工作模式,二十多年来,在健全与完善这种制度的同时,不断探索师生共建新形式,逐渐形成四个“1+1”师生共建工程,使师生共建真正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采取了如下举措。
1.一个教师支部对口共建一个学生党支部
经济学院本科学生较多,各年级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人数较多,为便于支部工作的开展,学院在每一年级均建立党支部,自行组织活动,开展民主生活;在支部下建立党小组,掌握基层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具体情况,并配合班级团支部,做好团员的普遍教育和优秀团员的推荐工作。
鉴于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工作数量多、任务重的特点,我院自1984年开始实行师生共建对口支部工作模式,有力地保证了我院本科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取得良好成效。四个在职教师支部分别与本科生四个年级建立对口共建关系,支持学生积极开展组织生活。教师参与党支部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谈对党的认识,让学生感到思想上收获很大;有的教师还结合实际生活、结合专业发展谈到党员与一般同学的区别,谈对待挫折的问题,谈未来职业发展的问题等等,使党员发展会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平台,吸引入党积极分子更加积极地参与支部活动,提升了支部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学生党员、党支部在学生中的威信逐步提高。
2.一位教师党员联系一个学生培养对象
在师生党支部对口共建的基础上,教师党员全面参与到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中来,学生发展对象的两名入党联系人中至少应有1名教师党员。本科生的积极分子入党联系人,由对口支部的教师党员担任,负责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并在发展阶段做发展对象的入党介绍人,保证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
研究生党员发展中实行研究生导师(党员)负责制。在培养与发展研究生党员中,要求导师对学生不仅有学业上的指导,还要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在政治思想上对学生提出高要求,在生活上,心理上给学生以关怀。在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中,党支部必须充分征求导师意见,尊重导师意见,从制度上严把质量关。这一制度的推行得到研究生导师的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也对自己的研究生政治上严格要求。对于导师不是党员的,由本系其他教师党员担任入党联系人。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党员具体做一个学生的入党联系人,给以平时的思想交流与指导,使学生明确树立作为一名党员与作为一名普通学生不同的地方,起到发展党员时在政治上的把关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党员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中,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党员的党性与组织观念,也更好地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3.一位分党委委员联系一个学生党支部
2010年新一届分党委组建后,分党委委员更加全面地参与到党员的发展审批工作中来。参考师生共建对口支部工作制度的成功模式,学院分党委也做出明确分工,分党委委员与学生党支部采取“一对一”的审批模式,分配上采取就近原则,由熟悉学生情况的委员担任具体支部的联系人,开完发展会之后,由分党委委员负责对口支部发展对象的审批谈话,严格把握发展质量。学院党政领导作为分党委成员,也更多地参与到党员发展工作中来,搭建了师生沟通交流的新平台,此种工作模式使党员审批工作更加规范,也使师生共建对口支部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提升了分党委的凝聚力和组织战斗力。
4.一位教师固定一个开放接待时间
学院2010年11月搬迁新主楼之后,教师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了更广泛地拓展师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学院规定每位教师每周固定一个开放工作时间,专门用于接待学生,帮助学生解答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的工作中,使所有教师全面参与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中来。
四个“1+1”师生共建工程的实施有力提高了服务青年学生的质量,经济学院力争在坚持已有成功做法的同时,不断探索师生共建的新形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