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些珍贵的启示(1 / 1)

纵观魏书生的成长、成熟及其成功,我们大体可以用这样十二个字加以概括,即低起点、短历程、全方位、高成就。所谓“低起点”,是指魏书生在改革的起步阶段,只是个初中毕业生。所谓“短历程”是指魏书生从1978年2月到盘山县第三初中任教,到他发表第一篇震动全省教育同行的文章的1980年4月,不过2年多一点时间;到他1983年年底在北京的“爆炸性”经验介绍,也不过6年的时间,创造了教育的奇迹。所谓“全方位”是指魏书生的成就不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触及学校工作的各方面。所谓“高成就”,是指魏书生在教改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方面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使他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励和荣誉。

值得同行们深思的是,魏书生何以能以如此低的起点,如此短的历程,取得如此高的全方位的成就呢?从他的成长、长熟和成功中,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最珍贵的启示呢?

魏书生常说,人生短暂,要清醒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人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扬长补短,不断发展自己,优化自己,加快自我发展的步伐。他用学习、热爱、研究、享受,构筑成自我发展的四大支柱,从这四大支柱中,我们能够获得魏书生独特成长经历带给我们的一些珍贵的启示。

(一)学习:事业的源泉

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须臾离不开学习。正如成功学家陈安之讲的那样,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阅读者。

魏书生的基础学历虽然不高,但他凭借刻苦读书,很快就把自己锻造成一名高水平的合格教师。在做教师之前,他就吸收对将来做教师有益的知识,除了学习《欧洲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通史》《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著作外,也看一些中文专业方面的书以及中外教育家的著作。实现当教师愿望之后,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广收博采,为我所用,熔铸百家,自成一家。读书,使他从教育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自学方法漫谈》和《读书与忙》两篇文章介绍他联系实际读书,提高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实际效果的最切实有效的经验。读书不仅使他广泛吸收现代特点的教育思想,而且使他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增长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超前意识。

魏书生的学习动力非常充足。一个有学习动力的人不一定是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的理想的人,但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理想的人,一定是有强大学习动力的人,一定是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确是这样,学习刻苦者并非都有高尚的目的和动机,但有高尚的目的与动机的人必定是学习刻苦的人。

魏书生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他看凯洛夫的书,也看赞科夫的书,看巴班斯基的课程最优化理论,也看苏霍姆林斯基充满哲理、充满艺术魅力的教育著作,看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也看布洛姆的教学理论。他还喜欢哲学,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读古人的经典著作,《周易》《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都读了很多遍。还喜欢读人物传记,读得最长久的有《马克思传》,还有《周恩来传》《列宁传》《毛泽东传》等。广泛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为他找到了良好的工作方法。魏老师不仅善于向书本学习,还善于向名师学习,他反复学习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宁鸿彬老师的经验,多次向这些特级教师请教。这些特级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独特的育人风格,给了他多方面的启示和帮助。这样他便能采百家之长,酿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蜜。除了向名师学习,他还善于向一切人学习,向他的学生学习。他说:“我教育了学生,学生也教育了我。是学生教会了我怎样教书。”他用他那最富魅力的民主精神,用集思广益的商量教学法,吸取了广大师生的智慧,使他的教学常教常新,永远是那么迷人。“圣人无常师”说的就是魏老师这样的人吧。

魏书生学习是多维的。他把参观当做学习,在首钢参观时,他就牢牢地记住了这句理念“当你走入工厂大门时,你必须放弃一切个性,绝对服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他把访问当做学习,把作报告演讲和别人谈心都当做学习,甚至站在拥挤的车厢里,他也在学习,站在那里研究人们的表情,研究旅客们的动作,研究旅客语言和他们职业性格的关系。这样研究着,他忘记了疲劳,他感觉到兴味盎然,这时学习已成了他的生存方式。时时学,处处学,向一切人学,向一切事学,在工作中学,在生活中学,他的学习渠道是多维的。宋代的朱熹说,“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成功之路也”。魏老师都做到了。

魏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探究的。我们都知道魏老师只有初中学历,魏老师毕业一直都在走一条自主自学之路。在工厂时,他和同宿舍的青年工人制定了自学课程表,内容包括政、语、数理化各科。从这里看他进行的还是合作学习的倡导者呢。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能进行自主学习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

魏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究的,是学用结合的。魏老师说人们的教学能力的提高,自觉性往往不够强。你如果写“谈培养学生的效率感”这篇文章,那么这个学期你就会制订出一系列提高学习效率的计划措施。这个学期的目的性、计划性就明确多了,实践一个学期后,再写文章总结本学期的得失利弊,边写边明确了下个学期的措施计划,这样下学期的实践效果一定会好于本学期。

更为可贵的是魏书生把还学习过程当成了一种享受。古人讲“十年寒窗无人问”,又讲“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寒”字,一个“苦”字,对于不想学,不会学,对于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当然是苦的。可在魏书生老师眼里,学习却是享受。他说:

“学习是幸福是享受,不仅学习的结果是甜的,学习的过程也是甜的。这是对一部分较高的境界的人说的。学习时也确实可以施加轻松的快乐的意念。这都需要经过较多的磨炼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对大部分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来说,学习的过程很难轻松快乐,大部分过程便是痛苦的磨炼。这时,引导学生体验痛苦的源头与归宿都是快乐、幸福的,这就格外重要。”

记得曾经有一位记者去采访已经做了教育局长的魏书生,记者对他住的地方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

“鞋袜散见于各处,书籍、杂志散放在沙发靠背、小桌、矮凳上,电话机在公文包和沙发坐垫的下面探出头来,一副不显山、不露水的样子……这是在客厅。他的卧室似乎更自由:枕头与书籍为伍,被子不经意地团在床中间,一匹唐三彩的马站在书籍和其他杂物留下的空隙中,高低床高靠背的上方和窗台上的狭小空间也随意摊放着书报杂志,旁边缠绕着斑斓的衣服与屋角衣架上的精神抖擞的衬衫相映成趣……”

笔者无意于指出家里的凌乱,而是让大家看看,生活中的魏书生真真正正的做到了与书相伴!只有做个一好读书的人,刻苦读书学习的人,才能有所成就!

“善学者其如海乎”,魏老师学而不厌,他能把学与问,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世间有两部大书,一部是有字书,另一部是无字书。有字的书可看成是间接经验的学习,无字书可看成直接经验的学习。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字书的学习和有字书的学习同等重要。使用是学习,交往是学习,实践是学习。魏书生爱学、会学、坚持学、处处学、时时学、事事学、终身学,因此他能常学常新与时俱新,是所有学习者的好榜样。

(二)热爱:事业的动力

在我国,至少是现在,还找不到一个人,像魏书生那样在6年的时间,经过150余次申请,当了一名教师。他还曾撰文讴歌《教师劳动的三重收获》: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借此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后来他虽于1997年11月29日就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却仍然兼任盘锦市实验中学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他对教书育人,实在是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魏书生说:

“我之所以爱教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教师从事的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一段时间,每一处空间都有科研题目,都能有新发现,能看到学生中新的、积极上进的因素;也能看到教师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潜能;还能看到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教书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总想,同一课书,能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讲法。我们应该努力研究更科学的讲法,即使今天这种讲法比昨天科学,那也仅仅是向后看得出的结论,向前看呢?一定还有更科学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研究。”

这些年来,魏书生边工作,边探索研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篇文章,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魏书生文选》等书籍。这些都是魏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才收获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魏书生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固然是因为他对教师工作超乎寻常的热爱,但这种热爱又源于他对教师教育工作有着非同寻常的神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工作对他而言,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他要通过这项事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来完成自己最崇高的使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人。

香港大学高宝玉女士采访魏老师时问:“您为什么放弃了进大学读书的机会,放弃了担任工厂接班人的机会,在社会上都骂老师为‘臭老九’的时候,您却向盘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提出150多次申请,要求到学校当老师呢?”魏书生说:“我亲自经历了‘**’这场运动,我深深地感觉到,这场运动把中国人民搞糊涂了,不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怎样交往,似乎只有斗争,才是人性。人与人之间只有你斗我,我批你才有快乐。我认为长此以往,将会‘国将不国’了。于是我产生了要当老师的念头,我要通过当老师当班主任来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什么是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交往,人与社会应该怎样发展。”

魏书生带着这种崇高的使命感来教书,他时时被一种崇高的内在力量驱使着,遇挫折而不动摇,历艰难而志弥坚。

有着这样崇高的使命感,于是教师这项工作变成了他的精神寄托。魏老师说过:“工作可以是精神寄托,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是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前者的态度工作的,工作能创造奇迹;两者兼而有之的,工作能有成绩;仅以后者为工作终极目的,不仅工作少乐趣,不仅会陷在钱眼里难以自拔,工作也难出成绩。”

魏老师之所以创造奇迹,就是因为他把教育工作看作了是自己的精神寄托,是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这项工作寄托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理想。他无法左右社会的风气,但他可以通过作为一名教师,来施加自己的影响力,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辟一片绿地,播撒上真善美的种子,培养真诚美好的幼苗,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有一个好的风气。人生最可宝贵的是在理想的指引下确定生活目标,没有目标,没有使命,人就容易成为生活的盲者。此时虽然脚下有千万条路,但是却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前进。因此也就只能在彷徨中度过自己的一生。魏书生说:

“这世界上,如果由于自己的存在而多一颗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那我便获得了生存的幸福,有了一份生存的价值。我觉得如果我能为这个世界多教育出一个好人,或者能让矛盾的人多一点真、善、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幸福,就算是不枉此生。如果让国家少一个坏人,或让学生的思想少一点假、恶、丑的成分同样是一种幸福,一种贡献。”

他感觉到要实现他的这种崇高的理想,从成年人作起太难,最好的选择是从孩子们做起,最适合的职业自然是教师。

魏书生的成功,就是因为他对自己工作持有的这种使命感,因此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非常有价值,把使命当做生命。有崇高使命感的人,有美好人生追求的人,他能把热情、信心、意志倾注在自己所钟爱的事业,才不会浪费精力,虚度光阴,他的潜能也就越容易开发,他的才干自然发展得比别人快,他的成就自然就要比别人大。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没有人生目标,精力全属浪费。

墨子说:“志不达者智不达。”老子说:“强行者有志。”志存高远就足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他会把人们闲散的精力时间金钱“聚焦”于一点,从而获得最大的成就。

我们的使命感是什么?是像魏老师学习着、追求着他所追求的,并像他那样追求着。能使世界多一些真诚、善良、美好的人,也使更多的教师来认识魏书生,了解魏书生,学习魏书生,来享受作教师的尊严、自豪和快乐,并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善、更真、更美、更乐!

(三)研究:事业的支柱

魏书生从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且一切理论都要接受具体实践的检验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分析传统教育理论的利与弊,西方教育思想的得与失,决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大胆研究开拓教育的新天地。

魏书生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是立足整体的,自成体系的改革和研究。比如他大胆改革教材的上法,改革统编教材的使用,一个学期三分之一的时间左右就上完了教材的内容,然后就自己补充教学内容,如增讲教育学、心理学、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大胆改革考试办法,让学生自己出题,相互考试。并且开展大量的课外活动,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学能力。

魏书生从教的21个春秋,就是不断探索研究、揭示教育新知的过程,《我的指导思想》《浅谈教育改革》和《深化教改的想法》等文章就是他这一研究思路的最好记录。

有人把魏书生的教育改革思想进行了总结,归纳起来就是:“一个核心”,“二个原则”,“三个统一”,“四个关系”,“五个支柱”。这是魏书生独具特色的系统的教育改革思想,并且实践性强,便于操作,如果不是一个勇于研究探索的人,是很难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的,而且也难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形成系统。

善于研究钻研,这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柱,而研究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研究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思维。魏书生老师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支柱就在于在研究过程中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1.“光明”思维

魏书生说:“我们的心灵像摄像机,眼睛便是摄像机的镜头。面对生活,我们拍下什么录像片在自己心灵的录像带上,全由自己说了算。”魏老师“光明思维”决定了他会多看光明面,会多看鲜花、清泉、蜜蜂、老黄牛、矿泉水、周总理、雷锋、团结、友爱、勤奋、进取、廉洁、奉公,因此他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精神导向。于是他们心灵深处,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因素。于是他昂扬,他奋发,他乐观,他豁达,他觉得天高地阔,自己的内心一片光明。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为这些“非礼”的东西看得多了,听得多了,会让人灰心、丧气、愤懑,会让人觉得天昏地暗,会让人的内心也没有光明。魏书生知道社会中肯定存在不好的东西,社会再向前发展一万年,也还会有垃圾,也还会有坏人。魏书生的智慧便是把自己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真善美。

魏书生“光明思维”决定了魏老师是个光明正大的人。

2.“重担”思维

魏书生说:“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魏老师认为工作是增长能力的机会,越是“重担”,越能增长能力。并且把抢挑重担看成是在占便宜——白捡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魏书生不仅教两个班的语文课,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并且还任校长兼书记。同时,还兼职多,会议多,客人多,稿件多,回信多。一般人面对这“几多”,便会疲于应付,但魏书生仿佛有三头六臂,做事情井井有条。

“重担思维”,使人掌握了生活、工作的主动权。俗话说:“人难做,做人难,难做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间就要面临这么多困难,与其让困难一天天走向我们,还不如让我们一天天去克服困难,去抢挑生活的重担,让自己时时刻刻高举抽打自己的鞭子。苦是一副灵丹妙药,我们只有天天吃它,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重担也就是一副灵丹妙药,时时抢挑重担,也就是时时吃这副灵丹妙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抢挑重担必然能锻炼出自己很强的工作能力。很强的工作能力必让自己有信心面对更大的重担。于是又可以锻炼出更强的工作能力。你能力越弱,你增长能力的速度越慢,你能力越强,你增长能力的速度越快。抢挑重担,多做工作的人,在相同的时间内,能比别人积累起更丰富的经验。

3.“扬长”思维

魏书生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扬长开始。老师们在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的时候要坚守自己的长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个人的长处能展示出一个人的天赋。“扬长”思维,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你的天赋。那些成功的人,他们成功的关键就是掌握了自身的优势,并加倍强化这种优势。魏老师的长处是“商量”,遇到难办的事和学生一商量,就有了主张和想法,心里就有了底。魏老师教育管理中的民主化的经验也是源于他在教学中善于和学生商量。

魏书生说:“我不是主张不向别人学习,而是主张坚持自己的长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不是抑制自己的长处。一个人有很多长处,当然好。长处不多,只有一点儿,只要努力发展,同样能取得突出的成绩。”一个努力“扬长”的老师,容易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4.“唯实”思维

魏书生的“唯实思维方式”,体现在他的教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从自己的个人实际情况出发,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也不是去证明许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一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而是像蜜蜂一样,在教学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魏书生集各家教法所长,结合自己的素质、性格特点的实际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了“六步教学法”。他结合自己个人特长的实际,采用“商量”教学法,最后形成“民主化”的教学管理特色。

5.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指的是思维主体在进行思维时,坚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来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多变量地考察事物。

魏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碰到的是学什么的问题,他也是用系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人的全面观,就不会在某一具体问题上陷得太深,就不容易去钻牛角尖,做事做工作容易举重若轻,便能以较少的时间达到较高的效率,系统思维能防止和克服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坚持从事物的联系、运动、发展、变化中去把握思维的对象,能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事物。能拓宽人们的思路,作出的决定能使系统处于最佳的运动状态,能够增强系统的功能,提高系统效益。

6.发散思维

魏书生说,任何平凡的工作,研究起来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都有无穷无尽的学问,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每件事都有100种解决方法。魏书生之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卓越的创造能力乃是源于他有相当发达的发散思维。

发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它使人们能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它的产物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具有新颖性、多端性、伸缩性和精细性。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外语中的一句多译,都属发散范畴。学习中注意使自己的思维发散开,就会思路灵活、开阔,而不致囿于一孔之见。

发散的思维方式就是魏书生所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至于使人钻牛角尖,容易使人变得开朗、乐观、豁达。

7.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的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常常能使人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魏书生被人视为“奇人”,“怪人”,其实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奇特、怪异,这又突出表现在他对逆向思维的运用上。

一个听过魏书生课的同行说:他非常羡慕魏书生,像他那样教书才值,你看他多“懒”呀——不管班,不讲课,不留作业,不批改作业,不考试,不批作文,几乎语文老师感到麻烦头痛的事情他都推给了学生。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规范挑战,敢于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魏书生的逆向思维,在他还在读中学时就开始显露出其端倪。那时他就想: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时空范畴,如果多走了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那么反过来,是否存在它的逆定理,任何谬误在一个极特殊的时空范畴内会成为真理?我想证明这个逆定理的存在。

正因为魏书生的逆向思维,才使他看问题的视角与众不同,才会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8.辩证思维

辩证的思维就是在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能够比较好地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它避免了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问题。魏书生擅长辩证思维,能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魏书生能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名家的教育思想,他既不照单全收,盲目地接受,也不全盘否定,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他认为名家教育思想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都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他既不轻易肯定,也不轻易否定。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教学实践出发,博采众家之长,好的拿来为他所用,不好的就变一变。正是因为有辩证的思维,所以他学得更灵活,更有实效性。

9.量化思维

常言道:“心中有数”,就是说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有量的概念。所谓量化思维,就是遵循思考、计量、决策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来进行决策和实施决策。量化思维是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我们如果能采取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好计划、组织、执行、监督、检查等具体的环节。

魏书生这9个方面的特色思维便是他锐意改革、勇于探索研究而且成就巨大的思想保证。

(四)享受:事业的境界

魏书生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他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当然,他所经历的分分秒秒肯定有顺境,也有逆境,但魏书生都能乐观上进的去面对,而且取得举国瞩目的成就,这取决于魏书生的人生境界:把工作当做一种享受,抓住每分每秒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即是说,魏书生能尽情地享受工作带来的愉悦,其前提是他生活的充实,更是他珍惜光阴不断进取的结果。

时间是人类能利用的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犹如流逝的江河,一切东西都被置身其中,席卷而去。时间不像其他有形体的东西,暂时不用,可以存到仓库里去。时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一经获得,就必须立即使用,人们无法选择是否花费时间,唯一的选择是怎样花费时间。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中,有许多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但时间是绝对不可能用其他东西来代替的。时间就是金钱,但寸金难买寸光阴。一个人对时间的态度可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有人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思维方式与时间管理上的差别。

魏书生在他三十四岁的时候,就成为特级教师,他能在如此年轻的时候便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益于他高超的时间管理技能。

魏书生戏称自己是时间的乞丐,这恰恰是他有崇高的目标最突出的体现。如果不是最吝啬最科学地节省每分钟的时间,最充分最有效时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他何以成为教师队伍中的“圣人”呢?

魏书生还带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就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去享受工作。

记得前国足教练米卢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魏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的态度决定了他成功的高度。

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心态如何。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差别在于前者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后者则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只有积极的心态,才是成功的法宝。

对于重担,消极的人因为畏难怕烦,想方设法逃避;积极的人,在工作中抢挑重担,主动给自己寻找磨砺的机会,把困难当做一种挑战和机遇而不是烦恼和灾难,于是就在困难中崛起,在烦恼中升华。魏书生在教学中,总会有积极的心态,因此总会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工作,因此才能干出惊人的成就。

有的人接管难管的班级,怨天尤人,最后开展工作处处被动,一筹莫展,而积极的人认为这是锻炼自己管理能力的好机会,面对一个难以教育的学生,消极的老师总是埋怨时运不济,而积极的老师则想这正如难治的病最能提高医疗本领一样,难教的学生最能磨炼老师的教育本领,于是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他又多了一份宝贵的经历,又多了一种教育技能。

魏书生总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思维,以积极的角色,对待生活,对待教育教学,因此他总能找到最佳的观念,总能以幸运者自居。世界是一个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的世界,他便总把自己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真善美,多看光明面,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让自己去吸收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

我们经常埋怨社会,这也不是、那也不好,我们诅咒腐败,诅咒专制,诅咒独裁,诅咒各种各样的东西,这种埋怨和诅咒,常常使我们焦躁不安,常使我们心灰意冷,而积极者他总不会去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诅咒社会上所谓的大气候,他总在努力营造自己身边的小气候。魏书生说:“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不见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人总要面对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环境,总要从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面改变一丝,改变一毫。”

面对不如意的环境,魏书生说:“埋怨环境天昏地暗,超越自我天高地阔。”要让环境改变先让自己改变,要让环境变好先让自己变好。改变了自己,昨天的远路会变近,昨天难办的事情,今天会极为顺手;昨天的对手,今天可能成为助手;昨天最难管的学生,今天可能变成最知心的学生;昨天最不愿讲的课,今天讲起来可能成为一种享受。改变了自己,会觉得水比昨天清,花比昨天艳,天比昨天蓝,世界比昨天更可爱。

正是因为魏书生有积极的心态,因此他的工作才会处处主动、步步领先、时时幸运。他用理想主义者的态度鼓励去学习、工作,又决不用理想主义的标准苛求社会,并且总是幸运地认识到我们生存的时代的确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经济上最繁荣思想上最宽松的时代,让自己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幻想社会适应我们。

正因为魏书生有积极的心态,因此他便能幸运地“比”,不用物质、不用金钱、不用地位,就让自己获得了幸福、欢乐、自信、进步。他通过积极地比、幸运地比,化萎靡为振奋,化痛苦为幸福,化自卑为自豪,化怯懦为勇敢,因为以这种积极的心态幸运的心态面对生活,因此总有用不完的干劲,即便是遇到了不幸,他又在想,哭只能失去更多、笑则至少能抑制不幸的增加,还可能减轻损失,使不幸减半。面对倒霉的处境,他又总能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这样的人,不成为成功者都难,不干出令人瞩目的成绩都难。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积极者因为他总看到了“天将降大任”这一曙光,他便能承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黑暗,魏书生就永远都是一个这样的积极者,他积极的态度一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决定了他成功的高度。

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困难,并在潜意识中不断的鼓舞自己,把工作以及工作中的困难当做一种享受,定能在自己挚爱事业中做出骄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