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文参考文献(1 / 1)

1.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国际刑事法院:中国面临的抉择》,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赵秉志:《国际刑事法院专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3.王秀梅:《国际刑事法院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李世光、刘大群、凌岩主编:《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评释》(上、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加]威廉·A·夏巴斯:《国际刑事法院导论》,黄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6.朱文奇:《国际刑事法院与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宋健强:《国际刑事法院“三造诉讼”实证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8.宋健强:《国际刑事法院诉讼详情实证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9.张磊:《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0.肖铃:《国际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1.张毅:《刑事诉讼中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12.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3.何家弘:《新编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4.陈一云主编:《证据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5.马明亮:《协商性司法:一种程序主义的理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6.吴巡龙:《刑事诉讼与证据法全集》,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17.程味秋、杨诚、杨宇冠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培训手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8.陈永生:《侦查程序原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19.[英]约翰·斯普莱克:《英国刑事诉讼程序》,徐美君、杨立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0.齐树洁主编:《英国证据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1.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2.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3.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4.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25.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6.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7.[意]Fasto Pocar:《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刑事程序中的普通法和大陆法传统:油能溶于水吗》,载《证据科学》,2010(3)。

28.纪虎、杨泽:《不负责任的法庭陈述权——英美法被告人未经宣誓陈述权制度介评》,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5)。

29.周密:《德国刑事法律制度的新变化》,载《中国法学》,1996(3)。

30.苏彩霞:《论外国刑事判决在我国的效力》,载《刑法论丛》第8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1.[德]阿约西姆·赫尔曼:《协商性司法——德国刑事程序中的辩诉交易》,程雷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2)。

32.[美]琳达·E·卡特:《刑事正义与恢复性司法:卢旺达的冈卡卡模式》,李立丰编译,载《刑法论丛》,2011(4)。

33.魏彤:《欧美国家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载《中外法学》,1996(4)。

34.赵军:《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与犯罪观之关系研究——以经验性跨学科范式为中心》,载《法学评论》,2010(2)。

35.肖玲:《国际刑事诉讼中证据自由原则的确立和发展——兼论国际刑事法院的模式选择》,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