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平息“6.11惨案”激起的反帝浪潮,当局拿出了对付学生运动的传家法宝,令中学提前放假,并强行解散了学联。
淑兰随他父亲回了安徽老家。昭萍的心情却还不能平静,很想去学校看看,本该是暴风骤雨的局面何以突然冷却下来。
一天,她借口说是去找淑兰。广诚哪里知道淑兰家的事,没有阻拦昭萍出门。
街上行人稀少,暑天汉口的路面被烤得灼热,到处都很静,好像连声音都被热得蒸发了。只有藏在树上的蝉,不时地将叫声煽向炎热的空间。
昭萍头顶骄阳向学校走去,热得有些发晕。不料学校大门关着,她很失望,便随意地逛着街回家,竟碰到了打着一把杭州阳伞的国语老师杨韵珊。杨老师曾介绍她们和陈定一等“学联”领导认识,遇到她,昭萍顿觉惊喜。她深深鞠了一个躬,问:“杨老师,您就住跟前吗?”杨老师说:“也不算远,就在大火巷,去我家玩玩吗?”昭萍兴奋地点头跟了去。
杨老师大概三十来岁。昭萍去的是杨老师婆家,看来是殷实富裕的人家。杨老师将她带到书房。昭萍见书架上摆满了书,十分好奇地近前去看。却是杨老师先问:“曾昭萍,你喜欢看书吗?”昭萍答:“喜欢。”杨老师问:“看些什么书呢?”昭萍说:“我爸和田爷爷他们有什么书,我就看什么书。像《说岳全传》、《水浒传》哪,还有《三言》、《两拍》,我都看过。”杨老师笑了:“这也都是好书,女孩的书看了些没有?”昭萍不好意思地说:“秦淑兰借给我《石头记》看过。”杨老师问:“新书呢?”昭萍睁大着天真的眼睛,摇了摇头。杨老师说:“你要喜欢看书,我介绍些书给你看,好吗?”昭萍欣喜地回答:“好!”杨老师说:“我这有本书,你看喜不喜欢?”昭萍双手接过,看见书有些旧了,她想这书大概经过了很多人的手吧。封面上是两个撼人心弦的大字:《呐喊》
杨老师说:“你要喜欢,看完了就来找我换,但莫让别人看见了,也别对人说,好不好?”昭萍马上答说好。杨老师又叫她最近不用忙着去学校,“你很勇敢,有正义感,这些都很好。要知道,帝国主义也好、反动军阀也好,都不是游行几次就可以打倒的。另一方面,革命也更不会被血吓退。学联表面上被禁了,其实一天都没有停止过活动。你还小,要多学习,学会认识这个社会。”
昭萍一路想着杨老师的话,炎热早被她忘却。回到家,就走进她和妹妹们的小房,掩上门,靠在**,打开书来看。
书中的语句像磁石一般,立刻有力地吸引了她,她一口气读了下去,欲罢不能。读着读着,她坐了起来。再读下去,她站了起来,来回走动。她觉得自己的血都要沸腾了,几乎要大声读出来:“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真是振聋发聩的呼声!多么好的书!〕书中描写的正好是她童年的那些岁月,她太需要认清这个社会了!她一口气读了一半,才将蚊帐放下继续看,完全没有了睡意,直到父亲来催她关灯。
以后昭萍经常跑去找杨老师借书,还读了很多当时的和前几年的报刊杂志,像《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和钱亦石主编的《武汉评论》等等。书籍让她知道了很多从未想到、从未听说的东西。
淑兰是开学前一天才回的,与昭萍在交学费时碰到。淑兰抱住昭萍嚷道:“死丫头,想死我了,暑假你怎么过的?我昨天到家,都想去找你呢!”昭萍故意板着脸,调皮地说:“假话!秦小姐可是回乡相亲去了?哪还有功夫想到我?快来说说,成了没有?婆家姓什?夫君几品?几多聘礼?几时过门?”淑兰“噗嗤”地笑了:“死丫头,几天不见,嘴巴变得这么坏!”
从学校出来,两个人站在冒着热气的街边说话一直说到天黑。谈论学校的外籍老师都吓得不敢回校上课。嘲笑“博学中学”连洋校长都吓跑了、开不了学。
昭萍忍着没提杨老师借书的事。但女孩怎么舍得自己的朋友呢?这个暑假她收获太大了!她觉得欠了淑兰什么似的,于是她征得了杨老师的同意,让淑兰也能读那些好书,和她一样通过书籍,去了解、去认识世界。
以后,她们的谈话内容也更加广泛,谈得最多的还是阅读的心得。两人关在淑兰家的小房里,淑兰大声地朗读着“新青年”的文章,昭萍说:“秦小姐,你是不是小声点,督军的家离你就半条街。”淑兰昂着头说:“哼,看看谁更有力量!你说军阀的‘提前放假’是不是白费心机,学生正好憋足了劲再集合起来,哈哈!”
的确,学生们通过假期蓄精养锐后,参加反帝活动的劲头更足。9月7日,她们参加了董必武、吴实崇等领导的、在三镇同时召开的声讨英兵罪行大会和水、陆大游行。
在时代的较量中,反动军阀终于露出疲态。昭萍这代人也在真正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