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华帛彩(1 / 1)

玉华帛彩 冯玉雷 1256 字 3天前

一、关于考察活动及书名

沟通中国与域外的交通网络主要由西北和西南两个陆路网络、陆海相衔的东北网络与海洋网络四大交通板块构成,主要工具是骆驼、舟楫和马帮。

目前,对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政治、人员、思想之大动脉的通用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另外,学术界还有多种名称,教科文组织所谓的“对话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朝圣取经之路”、“军事远征之路”、“瓷器之路”、“玉石之路”、“皮货之路”、“茶叶之路”、“板声之路”、“琥珀之路”、“玻璃之路”、“香料之路”、“麝香之路”、“草原丝绸之路”、“铜器之路”、“经书之路”、“沙漠之路”、“骆驼队之路”、“和番公主之路”,等等。

有些学者认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不够确切,不够科学,往往“有路无丝”、“一丝不挂”。如果执着于名称,那么,是否因为这条道路运送过孔雀、狮子就叫“孔雀之路”、“狮子之路”,或者“佛教之路”、“祆教之路”、“景教之路”?我觉得,丝绸只是一个代表多种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文化象征符号,尽管有很多地区从未出现过丝绸。

实际上,这条东西大动脉发挥作用的时间远远超过丝绸发明时代。近年来,学术界先后提出“石器之路”、“彩陶之路”、“青铜之路”和“铁器之路”概念。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发掘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有属于西方莫斯特文化的勒瓦娄哇石器。其后,黑龙江、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也有发现。这表明,早在距今10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一支西方人群通过中亚草原到新疆,继而到达宁夏水洞沟。因此,有些学者将西方石器技术东传称为“史前石器之路”。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八千年开始,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向西流布,大约5000年前后进入甘青地区。4000年前,彩陶文化出现在新疆东天山哈密盆地,继而沿天山西进,使天山史前文化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汉代前后,彩陶文化渗入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岸七河流域。学术界把彩陶西传道路称为“彩陶之路”。青铜时代迎来东西文化交流的新**。青铜技术最早出现在欧亚西部区域,约在公元前3千纪后半叶,青铜冶制技术出现在新疆和河西一些地区。有些学者将青铜冶制技术西东向的传播道路称为“青铜之路”。近年来,随着新的考古资料发现,人们认识到,青铜之路还包含小麦和牛羊驯养技术等传播多种因素。

从早期铁器时代开始,东西文化交流更为频繁。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中亚西部首先进入早期铁器时代。随着游牧民族的密切活动,制铁技术沿中亚北方草原通道和南方绿洲通道向东传播,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进入中国北方。铁器传播道路被称为“铁器之路”。

此外,还有玉器、玻璃等器物和葡萄等农作物经中亚东传,以及黄河流域黍粟类农作物的西传,都代表着史前东西文化交流。其中,玉石是早于丝绸的重要文化媒介物,叶舒宪先生将在他的着作中集中论述,更专业,更深刻,这里不再赘述。

我用玉石和丝绸作为这本考察着作名称的关键词,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玉石作为大自然孕育的一种特殊物质,一旦被古代先民寄托某种期待和理想,就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品,它就具有了品格、神性和思想。玉石不长腿,本身并不具备交流互动的能力,但古代先民给它们插上了神圣的翅膀,能够到达任何一处想要达到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古代先民经年累月,在大漠、山岗、沟壑、河流、戈壁、草原等地方探测开拓,勾勒描绘,终于形成一条相对固定的交流通道。这条通道上交流的物质品可能涉及到人口、贝类、皮货、牛羊及其他土特产,但大多数物质品的属性并没有改变,例如,贝类从遥远的海洋转运到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后,仍然充当装饰品或原始货币,兽皮不管到达哪个族群的领地,仅仅发挥实用功能。所以,我们更愿意用玉石,这个被赋予神性的物质来称谓这条通道。

二、丝帛是丝与丝织物的总称。美玉和束帛是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所用的珍贵礼品。《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周礼·天官·染人》记载:“染人掌染丝帛。”孙诒让解释说:“未织者为丝,已织者为帛。”蚕食桑叶,吐丝,再经过人类加工、着色、装饰,逐渐成为象征权利、富贵的奢侈品,并且深深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理念。在纸张发明以前,帛充当重要文书的书写材料,《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后来,丝帛也延伸出其他意义,在成语、俗词中经常能见到。《左传·隐公四年》:记载:“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另外,还有皂丝麻线、蛛丝才巧、朱丝练弦、着于竹帛、朱丝萦社、游丝飞絮、属丝言、游丝、雨丝风片、铢积丝累、蛛丝马迹等等,直到现代的钢丝、铁丝、粉丝之类。丝帛不但为中国使用,还传到西域、中亚、欧洲,成为中西大通道上物质交流中最重要的物品之一,用丝帛作为众多媒介物的代表,也无可厚非。

三、玉石的传播早于丝帛,玉石的文化内涵也远比丝帛丰富。玉石和丝帛,大概代表了中西大通道的物质交流史和文化交流精神。现在。我们无法考证欧亚大路上发生过多少 “化干戈为玉帛”的事件,唯一可肯定的是,在和平、沟通、合作、互利原则下,各部落、族群、国家之间才可能交流互动,并且绵延不绝。因为李希霍芬将这条大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兼之国际社会推波助澜,遮蔽了玉石文化。我们策划“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不但尽可能还原这条大通道的本质特征,还要通过文献资料、考古学资料、文化遗址、田野考察等多重证据互相印证,还原这条大通道的丰富性、多元性、复杂性和生动性。因此,组团时我们考虑到参与者的学术背景和文化背景。设计路线、考察点时也紧紧围绕玉文化的辐射范围及传播地域。

四、本书写作,乃是作为“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系列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更多地从文学、文化角度书写。涉及到的资料性、常识性问题,尽量简略,节省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