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景泰有个汉代文化遗址以“老婆子泉”命名,马鬃山镇以前的名字叫公婆泉。15日下午,考察团大部分人去了明水古城,我和张振宇专门探究公婆泉。转完镇子北部碱滩,打算问路时偶遇娜仁(太阳),她欣然带路到镇子南部草场公婆泉所在地。羊群兢兢业业吃草。一只狗看见我们,走过来。娜仁说是她家的狗,名叫“般克”(厉害)。她是羊群的主人。她说要是你们迟一天走,请吃这的羊肉。
公婆泉除了大泉、小泉,还有一连串泉眼咕咚出的水洼,共同滋养一坡青草。娜仁指着遥远的一座敖包说以前草场一直蔓延到那里,她小时候玩耍,草丛高大茂密,可藏人。于是由公婆泉想到与之相关的交通路线。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北道从哈密过来,经公婆泉、石板井、算井子、三个井等到达居延地区(额济纳旗),然后向东。马鬃山镇民间收藏家魏东国先生说了另外一条南北向的道路,即从青海经公婆泉往乌兰巴托。他详细列举东西向和南北向路线各个站点。
魏东国先生6月6日曾驾车穿越古道,从额济纳旗到马鬃山镇,用8个小时;满都拉6月15日上午10点多返回额济纳旗,晚上8点多发来短信,说已到达,用7个小时。根据沿途有水点推算,不管斯文赫定还是汉代商队,正常情况下至少得5天时间。对汽车来说,穿越存在风险,但骆驼喜欢柔软的沙地。
公婆泉得名是因为曾经有公公、婆婆在此放牧骆驼。在漫长而遥远的古代,或者史前,运输工具主要是骆驼。路,是骆驼一步步走出来,文化,是骆驼一驮一驮输送对流。我对这种大型动物总是充满敬意。阿拉善盟骆驼研究所所长张文彬兄经常跑牧区,了解骆驼习性及沙冬青、白刺、沙葱、沙枣树、变异黄芪、沙蒿等沙生植物,曾介绍很多。他说有种草叫柠条,也叫毛条,蛋白含量高,骆驼吃后抓膘快;而变异黄芪较为特殊,又称为“疯草”或“醉麻草”,羊吃后长膘块,但长期食用就会中毒、上瘾,被醉倒、甚至醉晕。想象山羊、绵羊迷醉后摇摇晃晃的憨笨状态,不禁哑然失笑。昨天穿越几大片麻黄林,不知道骆驼会不会感兴趣,吃了后状态如何。我们这次考察,在阿拉善左旗、右旗、额济纳旗都看到骆驼,这些广袤地域的植物尽管不大相同,但总有一种或几种适应骆驼食用。这也是骆驼能够长途跋涉的根本原因之一。进入现代社会,绝大部分地区的骆驼退出运输历史舞台,存在理由从畜力转向驼毛、驼奶等。阿拉善双峰驼一年四季习性不同,牧民一般在每年5~11月放驼,11月牧民开始骑着摩托车找骆驼,收群。骆驼习惯了摩托车,看到牧民骑着骆驼来,竟然被吓跑。如果让它们远征,能否适应?以前,骆驼每次出发前,骆驼客们便会将骆驼“吊”上三、四天,就是让骆驼少吃,以便适应长途跋涉中不能正常进食的情况。2014年,有关单位组织“重走茶叶之路”活动,骆驼蹄子磨破,淹留某地,电话求助。张文彬没遇到过这种情况,请教驼户。驼户支招:将骆驼牵到湿润的碱滩里,站一天就治疗好了。果然凑效。这些经验都是千百年来骆驼客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凭空想象不出。
公驼生活近似残酷。公驼本来性情并不温顺,尤其是**期,暴躁易怒,难以驾驭。因此,要在它们刚刚成年就“去势”(阉割),从此终生乖顺,在行走中消耗完生命。就是说,作为动物的正常生理快乐,大多公驼都无法享受。
上午,我们考察了马鬃山玉矿遗址。根据现场找到的四坝、齐家文化陶片推断,早在张骞“凿空”之前,骆驼就依靠沙漠甘泉与荒滩野草助力人类历史进程。
想一想,骆驼这种动物真是奇异,一滩草,一眼泉,就心甘情愿在永无休止的重复中走路。真是奇异。看来,各种欲望不是不可以降低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