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西坪,嵻崀城和齐家坪遗址(1 / 1)

27日,叶老师一大清早就攀登钟鼎山。他推测可能是古代先民的祭天台。我们按他指引路线,只上到半山,观望一阵晨曦中的广河河谷。

早餐后,三位北京专家,广河文化局局长唐士乾、副局长马宝民、学者马俊华等同往石坡梁考察。按照唐局长设计路线,先考察石坡梁上的十里墩,那里既是当然烽火台所在位置,又是史前文化遗址,出土过彩陶。不过烽火台**然无存,只有陶片散落在麦苗青青的田野间。远眺山坡间悠悠梯田和绿树,感慨不已。如此厚实的黄土层,如此高远的台地。四千年前齐家人也应该是这种生存环境,只是梯田不会覆盖塑料地膜。

我们又绕过几道山脊,探看屹立在高坪上的明朝烽火台。远望如同一顶毡帽。这座烽火台就地取材,由黄土夯筑,保存较为完整。这里视野开阔,居高临下,可俯瞰广河县城,能清楚观测到对面群山情况。墩台一角有道裂缝,宝民说大概是不久前的地震震裂的。墩台北面有较为开阔的土地,可能明朝士兵种过蔬菜、花卉。

从烽火台处也可俯瞰到西坪遗址上残存的两道西秦城墙。

返回县城,穿过一个深巷,便到城关镇大杨家村附近的“阪泉”。几棵大树,高大城墙,开阔平坦的台地,田地里耕作的人们,恬静舒缓。“阪泉”因《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炎黄“阪泉之战”而着名,近年来引发争论。有学者认为遗址应在北京延庆县境内阪泉村,主要根据是:延庆西北部张山营镇有阪山,有泉名阪泉,山脚下有上阪泉、下阪泉两村;河北涿鹿县称阪泉之战应发生在涿鹿县,主要证据是:涿鹿有巨型古泉名阪泉,方圆4公里聚集20多处古人类遗址、遗迹。另有学者认为阪泉在山西运城解州镇。而广河学者马俊华等则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阪泉遗址就是炎黄部落大战发生地。

下午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西坪遗址。这处文化层很厚,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共存,两天来从不同角度观察几次,终于成行。我们像羊群漫过田野,寻找古代文化的青草。王仁湘先生系着名考古学家,对各种文化层做出专业、精确解读。吃不准就直接说吃不准,他从不用大概、或许、也许、可能之类语词,这与时下有些所谓专家的信口开河截然不同,令人敬佩。与先生相识是2013年6月14—16日在榆林参加由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收藏家协会联合主办、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榆林文联承办的“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研讨会”上,当时参加会议的学者多,没机会深谈。没想到会有机会陪同先生田野考察,不但能感受他严谨的治学风范,还能聆听他解读文物,莫大荣幸。王仁湘先生祖籍湖北,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史前考古、边疆考古、民族考古、艺术考古等,1974年以来,?他长期从事野外考古挖掘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队、西藏队、甘青队、云南队队长,主持发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遗址——其中就包括喇家遗址,着有《拉萨曲贡》、《临潼白家村》、《中国史前文化》、《人之初——华夏远古文化寻踪》、《饮食与中国文化》、《饮食考古初集》、《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等,主编《中国史前饮食史》及大型考古学丛书《华夏文明探秘》40种等。

与西坪文化遗址紧邻的是西秦古城遗址嵻崀城——其实它就建在西坪文化遗址上。

要说清楚这座城,得钩沉西秦历史;又因为这段历史中包含民族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因此整理资料尽量详细。乞伏司繁祖上世代为乞伏鲜卑部落(包括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部)首领,游牧漠北。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部司繁继任其父乞伏傉大寒为部落首领,迁居度坚山(甘肃靖远西)。因屡受后赵侵掠,遂南下陇西,与汉人杂居,乞伏鲜卑因此又称陇西鲜卑。371年,前秦益州刺史王统在度坚山攻打乞伏司繁,乞伏司繁在勇士川(甘肃榆中东北,因在汉勇士县境内,故名;又称苑川)抵抗。王统偷袭度坚山,乞伏司繁妻子儿女及五万多部众全都投降,乞伏司繁只好也投降,前秦王苻坚封其为南单于,留他在长安;任司繁堂叔乞伏吐雷为勇士护军,安抚乞伏部众。373年,鲜卑人勃寒攻掠陇西,苻坚任乞伏司繁为使持节、都督讨西胡诸军事、镇西将军,讨伐勃寒。勃寒恐惧投降。苻坚便让乞伏司繁镇守勇士川。376年,乞伏司繁去世,其子乞伏国仁继位,仍为前秦镇西将军。383年,苻坚遣吕光征西域,同时征丁壮,南击东晋,以乞伏国仁为前将军,领先锋骑。淝水之战前,国仁叔步颓陇西在反叛,苻坚遣国仁率军还击。不久,苻坚淝水大败。385年9月,乞伏国仁即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改元建义。并分其地置十二郡,筑勇士城而都之,因地处战国时秦故地为国号,《十六国春秋》始称西秦,以别于前秦和后秦,后世袭用之。388年,国仁去世,其子公府年幼,群臣推国仁弟乾归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河南王,迁都金城(兰州西北),降服邻近秦、凉、鲜卑、羌、胡诸部,疆域西至金城、苑川,东暨南安、平襄,北抵牵屯,南达枹罕。394年12月,乾归改河南王为秦王,保留大单于号的同时,中央置尚书省、门下省,进一步汉化。400年正月,乾归因所居金城南景门崩,还都苑川。五月,后秦进攻西秦,乾归兵败投降,到长安,姚兴署为镇远将军、河州刺史、归义侯。401年,遣乾归还镇苑川。407年乾归被姚兴留居长安。408年,乾归长子乞伏炽磐在大夏古城对面修筑嵻崀城。409年,乾归回到苑川,他派炽磐留守枹罕,自收众3万迁往度坚山,称秦王,复国,迁都苑川。西秦先后与后秦、南凉、吐谷浑发生争战,将其民众迁到苑川、枹罕一带以充实劳力和兵员。412年二月,乾归迁都谭郊(临夏西北)。六月,乾归及子10余人为国仁子乞伏公府所杀。炽磐率文武及两万余户迁都枹罕,八月袭位,改元永康,自称大将军、河南王。414年,炽磐出兵灭南凉,复称秦王,将势力伸入四川西部羌族地域。428年,炽磐去世,太子慕末即位,改元永弘。

431年,西秦被夏国所灭,共历4主47年。西秦学习汉人统治经验,推行封建制度,同时大力提倡佛教。《榆中县志》载,鲜卑乞伏氏“崇尚佛教,供养玄高、昙弘、玄绍3位高僧为国师,追随弟子300余人。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名僧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西行取经,到西秦国都苑川勇士城时,适逢佛教徒‘坐夏’,留住3个多月。”炳灵寺年代最早的169窟就是西秦乞伏炽磐建弘元年以前建成。

嵻崀城与大夏古城隔河相对,地势更为险要,易守难攻,由此可见西秦时期局势之紧张。当地有些学者撰文认为该城曾是西秦国都,但史料未见载。从建筑时间来考察,正是乾归被羁押长安时,其地又处在西秦重要基地枹罕与国都苑川之间的交通要道上,修城目的,昭然若揭。而西秦最终被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灭亡,令人浮想联翩。因为赫连勃勃自称夏朝后裔。如今破损不堪的大夏古城与嵻崀城遥遥相对,不知它们有多少曲折委婉的心事要倾诉。

嵻崀城后来更名为诃诺城。北宋时期,名将王韶率军击溃羌人和西夏军队,置熙州,收复河、洮、岷、宕、亹五州,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他收复诃诺城(嵻崀城) 后,宋神宗更名为定羌城。王韶驻军临洮开熙河,将地方特产洮砚作为礼品送人,在苏轼、黄庭坚、张之潜、米芾等文人中传播,后来竟成贡品,跻身四大名砚之列。

中午用餐时,油旋(郑炳林先生考证藏经洞卷子里有“油虎旋”记载)、馓子、炕炕、牛馓子、花果等各种美味面品引起大家注意。王先生不但对中国史前考古有较为全面研究,在饮食文化考古研究方面也有建树,他曾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百家讲坛栏目主讲过古代饮食文化。王仁湘先生感叹说没有文化交流,今天大家就不会享受到这么多的美食。这些馓子、花果、饼子主要是烧烤而成。王先生说在没有釜、灶时,可以把东西直接放在火上烧烤,这是一种古老方法,最原始。他们在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一座石板做成的、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烤炉,制作时用薄石板支起来,下面烧火,上面放食物。在其它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陶做的齿状烤箅,上面放食物或烤鱼、烤肉。如今,烤乳猪,烤全羊、烤羊肉串等烧烤食品依然盛行。

下午,考察大夏古城、赵家遗址后,上高速,直奔齐家坪。一条新修的柏油路正在紧张施工,要迎接即将到来的齐家文化国际学术会议。

古代先民耕种过的土地上,辛勤的齐家坪镇人自足自乐地生活着。他们大多数都知道安特生及其主要成就,友善打量来客。齐家坪台地上文化层随处可见,各类陶片散布在田野间,恬淡自然。我们从高高的山塬上俯瞰洮河,远眺对面的大碧河谷。据说,大碧河发源于马衔山,每当暴雨后就有玉石冲下,人们便到河谷地带捡玉,或多或少,都有收获。

之后我们穿过村镇到齐家坪遗址纪念馆。我们上次到达时是7月下旬,仅仅半年多时间,水泥道路已经铺通,纪念馆内页整修一新。馆内展览安特生及相关文物、历史图片。大家建议应该在馆前立一尊安特生像,纪念这位对中国考古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外国人。

安特生曾任万国地质学会秘书长、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兼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1914年,中国北洋政府根据当时地质调查所(隶属于农商部)负责人丁文江先生建议,决定聘请安特生前来中国担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北洋政府的目的是寻找铁矿和煤矿,以实现富强之梦。安特生接受邀请,经过印度,辗转到新疆,沿塔里木河一路向东,内心交织着兴奋、惊喜、冲动、希望、梦幻和理想,于1914年5月16日顺利抵达北京。第二天便前往中国农商部赴任。后来,安特生完成了《中国的铁矿和铁矿工业》和《华北马兰台地》两部调查报告。安特生对中国的印象大多来自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这部关于中国西域的巨着使沉寂多年的楼兰古城重见天日,也让斯文·赫定一举成名。但他却没有斯文·赫定的好运气:军阀混战使他的寻矿计划变为镜花水月,他献身地质的梦想化为泡影。1916年,袁世凯倒台,地质考察研究因经费短缺而停止。安特生便把精力放在对古生物化石的收集和整理研究上,紧紧盯住浩如烟海的华夏文化。

1923年,安特生在《地质汇报》第5期发表《中国新石器类型的石器》。他推测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可能从西方传播而来,便决定迁往陕甘地区,寻找史前文化遗址,以验证其观点。这年 6月21日,安特生率领考察团到达兰州。此后几年,他们主要在以兰州为中心、半径400公里范围内活动。他首先研究黄河沿岸地质,对用牦牛皮和羊皮制作皮筏子产生浓厚兴趣,并将这些皮筏子作为搬运文物的工具。六七月份,他们继续西行,在西宁十里堡、贵德罗汉堂、西宁朱家寨等地进行考古发掘。9月,安特生的助手发现一处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朱家寨遗址,发掘出43具人骨和大量随葬品,是当时仅次于仰韶村的一次发掘。不久,1923年秋,安特生又在青海省湟中县卡约村发现卡约文化遗址。“卡约”为藏语,意为“山口前的平地”。卡约文化是古代羌族文化遗存,年代约为公元前900~前600年,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东起甘青交界处的黄河、湟水两岸,西至青海湖周围,北达祁连山麓,南至阿尼玛卿山以北广大地区,是青海省古代各种文化遗址中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土着文化,西宁盆地中遗址最为密集,显然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带。居民以从事农业为主,工具多石器,有斧、刀、锤等,但已出现铜质的镰、刀、斧、锥和镞,手制陶器的典型器物为双耳罐、双大耳罐、四耳罐和瓮等。

他们满载而归,回到兰州过冬。在兰州,安特生和他的助手收购了一批精美彩陶。1924年4月23日,他们沿洮河南下,抵达洮河流域,发掘了灰嘴遗址、辛店遗址、齐家文化遗址和马家窑文化遗址。6月26日,他们发掘出广河半山文化遗存,接着发现寺洼文化遗存。7月中旬,工作基本结束。

1924年10月,安特生回到北京,1925年返回瑞典。这年他发表了《甘肃考古记》,对以前观点再次修正,否定中国文化源于新疆的假说,肯定彩陶及一些农业技术是从近东起源,并沿新疆、甘肃传入河南;而仰韶是自成体系的文化。1927年、1937年,安特生又两次到中国进行一些短暂考察。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中国史前文化的研究上。1943年,安特生出版他长期研究中国史前史的结晶《中国史前史研究》,再次修正其观点,得出仰韶彩陶与近东无关结论——他彻底改变了“中国文化西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