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笔记(1 / 1)

前 言

丝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与发明,早在公元前3世纪,丝绸已开始向西域等地远销,西方已经把中国称作“赛里斯”国。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长度达到7000多公里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和有关资料中有很多关于中国与西方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往与联络,但对其具体路线并没有概括为一个专有名称。德国着名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于1868—1872年间7次到中国西部地区进行考察后,在其1877年出版的着作《中国》中指出:“公元前127年至114年间,中国与河间地区(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叫做“丝绸之路”。后来,德国东洋史学家阿尔巴特·霍尔曼等西方学者进一步阐述和使用“丝绸之路”名称,从而把中国古代凡是进行丝绸贸易所能达到的地区,都归入其范围内。因此,“丝绸之路”就成了从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始发,横贯亚洲腹地,直达地中海沿岸,进而联接欧洲和非洲陆路通道的总称。

沟通中国与域外的交通网络主要由西北和西南两个陆路网络、陆海相衔的东北网络与海洋网络四大交通板块构成,主要工具是骆驼、舟楫和马帮。目前,对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政治、人员、思想之大动脉的通用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另外,学术界还有多种名称,教科文组织所谓的“对话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朝圣取经之路”、“军事远征之路”、“瓷器之路”、“玉石之路”、“皮货之路”、“茶叶之路”、“板声之路”、“琥珀之路”、“玻璃之路”、“香料之路”、“麝香之路”、“草原丝绸之路”、“铜器之路”、“经书之路”、“沙漠之路”、“骆驼队之路”、“和番公主之路”,等等。有些学者认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不够确切,不够科学。实际上,这条东西大动脉发挥作用的时间远远超过丝绸发明时代。近年来,学术界先后提出“石器之路”、“彩陶之路”、“青铜之路”和“铁器之路”概念。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发掘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有属于西方莫斯特文化的勒瓦娄哇石器。其后,黑龙江、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也有发现。这表明,早在距今10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一支西方人群通过中亚草原到新疆,继而到达宁夏水洞沟。因此,有些学者将西方石器技术东传称为“史前石器之路”。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八千年开始,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向西流布,大约5000年前后进入甘青地区。4000年前,彩陶文化出现在新疆东天山哈密盆地,继而沿天山西进,使天山史前文化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汉代前后,彩陶文化渗入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岸七河流域。学术界把彩陶西传道路称为“彩陶之路”。青铜时代迎来东西文化交流的新**。青铜技术最早出现在欧亚西部区域,约在公元前3千纪后半叶,青铜冶制技术出现在新疆和河西一些地区。有些学者将青铜冶制技术西东向的传播道路称为“青铜之路”。近年来,随着新的考古资料发现,人们认识到,青铜之路还包含小麦和牛羊驯养技术等传播多种因素。

从早期铁器时代开始,东西文化交流更为频繁。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中亚西部首先进入早期铁器时代。随着游牧民族的密切活动,制铁技术沿中亚北方草原通道和南方绿洲通道向东传播,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进入中国北方。铁器传播道路被称为“铁器之路”。

此外,还有玉器、玻璃等器物和葡萄等农作物经中亚东传,以及黄河流域黍粟类农作物的西传,都代表着史前东西文化交流。其中,玉石和丝帛是早于丝绸的重要文化媒介物,而这两种物质与夏朝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玉石和丝帛代表了中西大通道的物质交流史和文化交流精神。李希霍芬将这条大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兼之国际社会推波助澜,遮蔽了玉石文化。

近年来,叶舒宪、易华等学者根据从甘肃、青海等地区齐家文化及其他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玉器等资料,推测距今约四千年前就有“玉石之路”雏形,涉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区。“玉石之路”在汉武帝时被重新开发利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走“丝绸之路”正是在古代“玉石之路”上拓展出来。由于外来文化视角和本土文化视角的差异,“丝绸之路”日渐兴旺,而“玉石之路”却未得到充分重视。“玉石之路”与中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随着“一带一路”逐步推进,国民对本土文化日益重视,需强化中国本土话语权,优化“丝绸之路”说,融合“玉石之路”,或延展为“玉石—丝绸之路”。 2014年和2015年,《丝绸之路》杂志社联合多家单位近年来举行的考察团在瓜州、肃州等地看到多处出产地方性玉石的天然矿藏,结合史书中有关嘉峪关玉石山、玉石障的记载,以及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新发现的战国至汉代肃北马鬃山玉矿的存在,可以得出新的认识:除了新疆和田玉之外,甘肃、青海也是西玉东输的玉石资源地。尤其是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天然屏障祁连山两侧,都有不同的玉石资源存在。自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开始,西玉东输的历史揭开了序幕,时期越早,这些玉料输入中原或输入陇中地区的可能性就越大。

玉石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前身。为了表述方便,不在概念、名称上纠结,本路线图涉及到的所有丝绸之路概念,均为指“玉石—丝绸之路”,而非李希霍芬所谓的“丝绸之路”。

根据目前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欧亚大陆及邻近海域存在四条主要古代道路: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我们策划“玉帛之路文化系列考察活动”,不但尽可能还原这四条大通道的本质特征,还要通过文献资料、考古学资料、文化遗址、田野考察等多重证据互相印证,还原它们的丰富性、多元性、复杂性和生动性。因为各方面客观条件限制,我们的考察和书写活动不可能做到有条不紊、按照既定计划对四条大通道全方位进行考察研究,只能根据现实条件和研究范围逐步开展。

本书主要是2015年6月举行的草原玉石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及其围绕该活动举行的五次考察活动纪实,它们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互补性。这五次考察活动是:玉帛之路环腾格里沙漠路网考察、玉帛之路与齐家文化考察、河西走廊与草原丝绸之路的互通:龙首山文化圈考察、牛门洞:会宁玉璋出土地考察和玉帛之路河西段及羌中道考察。它们与草原玉石之路考察一起组成了2015年对玉帛之路之草原道、河西道、羌中道等路网及文化遗址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