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一句话的事(1 / 1)

谁也想不到,茂富大叔的一句话,就改变了几个人的命运。

红芋酿造的“红茅液”酒真香,两间房子都弥漫着诱人的酒味,安平的爸爸,妈妈,茂富大叔,围在一张小方桌子上喝酒,拉家常,安平被晾在一旁。每当这时候,安平就巴不得茂富大叔能早点屁股离开凳子,打声酒嗝,说:“吃好喝好,走了!有事言语一声啊。”只有等茂富大叔离开了酒桌,安平才能进屋吃饭,这规矩是他爸定的。

茂富大叔是安平家的常客,酒桌上茂富大叔的传奇故事随口就来。

茂富大叔15岁单枪匹马闯关东,跟大鼻子外国人摔过跤;22岁在解放军的兵工厂当技术员,研究出杀伤力特大的炸药;40岁那年他空手擒获2盗贼,获得过公社武装部的嘉奖……这些故事安平不止一次地听过,但从不厌烦,因为他是安平心目中的大英雄。

一次,酒过六巡的时候,茂富大叔说到了邻村几个“万元户”发家致富的事,说到“万元户”就不可避免地提到鞭炮,他看了看堆放在墙角的坛子,叹了一口长气:“你家把炮仗药放在坛子里什么时候能成万元户啊!”见安平爸不吭声,茂富大叔瞪着酒精烧红的眼睛盯着爸爸,等他回答。

爸爸半晌才点着头说:“对呀,对呀。”妈妈也在一旁赔着笑脸。

安平爸胆子小,他家炮仗是全部装进坛子里的,不像别人家那样随地乱放,但因为坛子难买,炸药贮存量受限制,产量就低。

浏阳村素来有生产鞭炮的传统,人均3分地,不靠鞭炮卖钱,指望什么养活一家老小呢。大生产队时期,上上下下喊着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农户只有偷偷摸摸地生产鞭炮,等到腊月天悄悄溜到外地走村串户销售,好备点年货,给大人孩子添置一件新衣服或者一顶新帽子。在我10岁那年,上面政策变了,对生产鞭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于是,村上几百户人家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不分季节地生产炮仗,外地的经销商都跑上门来收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安宁而闭塞的村庄陆续有了新闻,先是有人家草房被掀顶,接着有人被炸坏手指,再后来就有人胳膊和腿受伤。

安平原籍安徽颍上,3岁那年,家里发大水,冲天的大浪把他们一家赶到了浏阳,靠乞讨度日。那个夜晚,安平突发高烧,又是肚泻,浑身软得跟面条一样,眼看着没有了气息,妈妈吓得大哭,正巧遇到了在村部溜达的茂富大叔,他二话没说就抱起了安平,一口气跑到公社卫生院,忙前忙后的。

爸妈没有花一分钱———他们就是翻跟头也翻不出一分钱啊,安平却转危为安。出院那天,爸爸一下子跪在茂富大叔面前说:“恩人,我们一家不走了,就在这里生根了,求您给我们一口饭吃!”

爸爸的真实想法是安家在此,好一辈子都来报答茂富大叔。

茂富大叔是生产队长,收留一个外来户是能够拍板的,于是,安平家三口人成了浏阳村的人。只是,生产鞭炮的技术,需要从头学起,技术差,心里没有底气,生产过程中爸爸妈妈也就格外小心。

茂富大叔那句不用坛子装炸药的话,让妈妈深信不疑,想想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生产队长,一个当年解放军生产炸药的技术员,他的话还能有错吗?再说,村里的其他户子,哪家不是炸药随地放,鞭炮到处堆呢?

爸爸忧心忡忡地说:“信他的话没错,但这事马虎不得啊!”

一天下午,血红血红的太阳快滚到西天边了,茂富大叔带着一身酒气来到安平家,当时安平正放下书包。

安平知道,茂富大叔又准备把晚上的酒摊子摆到他家来了。

爸爸满脸堆笑地递烟,妈妈沏茶,茂富大叔背着手把他家前后转了一圈,朗声一笑:“怎么样,听人劝,胜神仙,这一年产量高了不少吧?”爸爸说:“托队长的福,产量高了一倍呢。”茂富大叔说:“你夫妻俩身体好,手头活也快,还可以提高产量。”爸爸说:“是啊,是啊。”

酒宴很丰盛,场面很热闹,妈妈破天荒地端起了酒杯。茂富大叔歪歪倒倒地离开安平家的时候,爸爸给他点燃了一根香烟,谁知,就在他前脚离开房门的时候,冒着火芯的香烟一下子从他的手中滑落,爸爸见状猛扑过去想半空拦截,不料把香烟推得更远,一声闷重的响声之后,半边天被冲天大火照亮……这一切都被站在门前椿树下的安平看得清清楚楚,冲击波卷出的灰土和纸屑喷到他身上,好疼,好疼。

清明节,安平总会出现在三座坟茔间。他思忖着:善良的茂富大叔仅仅一句话就搭上了三条生命,他做为一名分管安全生产的副镇长,安全生产这根弦要时时刻刻绷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