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张打铁(1 / 1)

一摸官,二摸财,三摸四摸打起来。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泡茶叶。茶也香,酒也香,十个鸡蛋甩过江。江那边,放大炮,江这边,放小炮。姑娘姑娘你莫哭,还有三天到你的屋,姑娘姑娘你莫笑,还有三天到你的庙。庙上有对大白鹅,一飞飞到杨家河。杨家河有个恶鸡婆,恶鸡婆的姑娘多,吃我的碗,跶我的锅,还要摸我的后脑壳。

由谢秀英老人传唱。此谣有多种版本,这是武汉传唱最广的一种。就字数篇幅而言,它是童谣中的大块头。过细研读,里面藏有不少老武汉的风情信息。

“张打铁”是中国最经典的传统童谣之一,又名“打铁歌”、“击掌歌”等。张为纲《“张打铁”的研究》:“张打铁”,这是我国南方很流行的一首儿歌,属于手的游戏歌谣(详见1937年4月3日《歌谣》第三卷第1期第15版)。

两孩相对而坐,边唱边击掌。击掌之前,先互相摸手掌,唤作“一摸官,二摸财”,接着就是“三摸四摸打起来”。开头一作“一摸光,二摸财”、“一摸金,二摸银,三摸四摸打手心”。 打把剪子送姐姐:旧时汉阳、江汉一带乡俗,女儿出嫁,其兄或其弟“送嫁”时,要带剪刀一把,寓意是希望其勤俭持家,心灵手巧。

十个鸡蛋甩过江:坐船过江,十个鸡蛋冲抵船资。

江那边,放大炮,江这边,放小炮:这个炮,不是打仗杀敌用的,而是报时用的。旧时武昌蛇山上有“子午跑“,专门用来报时。每日响三次,早上卯时叫“醒炮”,中午午时叫“亭午炮”,晚上酉时叫“关门炮”。汉阳这边也放,只是比武昌小一些,所以说“江这边,放小炮”。 跶:dá,摔物,借字。

《张打铁》最早见于明代李介立的《天香阁随笔》:“天启时,南直有童谣曰:‘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还要家去学打铁。’皆连臂而歌,手作打铁势”([明]李介立编撰《天香阁随笔》,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3年版)。“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公元1621-1627年),也就是说,此谣最早的版本距今快四百年了。

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也提到这首童谣,并介绍有人讲过此谣具有谶纬性。“湘有童谣,传自明季,其辞曰:‘张打铁,李打铁,打把翦刀送姊姊……或曰,张、李者,即献忠、自成之谶。其打铁一以下,均暗兆顺治以后年号,然乎?”。([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迷信五·湘中童谣》,中华书局,2003年8月)1937年5月,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曾对广泛征集的《张打铁》作过统计:湖北9首,江苏、安徽各7首,四川、云南各6首,江西、湖南各4首,广西、河南各2首,河北1首,地域不明1首,共49首(详见《歌谣》第三卷第5号)。这只是当年的搜集,事实上,由于传唱时间长,流行地域广,《张打铁》的版本数量远不止于此,仅武汉一地,就有多种不同。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姐姐杀个鸡我吃,我不吃;杀个鸭我吃,吃半边,留半边,留到姐姐床头边,猫子拖到踏板上,老鼠拖到树桠里,爹爹去赶,丢了一把伞,妈妈去赶,丢了鞋板。

选自朱介凡《中国儿歌》第182页,这是武昌流传的《张打铁》,朱先生幼时习唱。最后几句亦有唱作“爹爹去赶,掉脚板,婆婆去赶,掉手板,放牛伢去赶,掉鞭杆,学生伢去赶,掉笔杆”。

统观目前传留下来的众多“张打铁,李打铁”(少数作“金打铁,银打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开头部分的四句基本一样,从“我要回去”开始分岔,有“泡茶叶、割大麦、学打铁、打毛铁”等,然后各自顺着往下唱,有的成了风物歌,有的成了节令歌,有的成了叙事歌,有的成了劝喻歌等,有的最后变成了出嫁女儿的哭诉曲。在传唱中,各有发挥,各有添加,各有改变,各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歌谣》第三卷第5号(1937年5月1日出刊)为“张打铁”歌谣汇录专辑,共辑录各地有代表性的“张打铁”共22首。其中第6版,有周仲敏在汉阳搜集的另一首《张打铁》: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花剪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姐姐杀个鸡我吃,我不吃;杀个鸭我吃,吃半边,留半边,留到幺姑床头间,猫子拖到踏板上,狗子衔到粪塘里,老鸦夹到树桠里,爹爹赶,蹩倒爹爹的脚板,婆婆赶,蹩倒婆婆的鸡眼。放牛伢,捡回来,喂牛吃,爹爹一碗,婆婆一碗,媳妇伢,刮钵碗;放牛伢,跳脚板。

与前首武昌传唱的有歧异,特别是后半部分,岔出描写更细致一些。童谣的每一个传唱者,都有可能是一个改编者,有的因记不完全而重编,有的因另有心得而添加,有的欲锦上添花而完善,不一一而足。童谣之魅力,或许正在于此。

张为纲《“张打铁”的研究》认为,“张打铁”应源起自安徽安庆望江一带,一支往东,流传到江苏江宁溧水溧阳宜兴等地;一支往南,流传到江西南昌临川丰城等地,再由江西往西,流传到湖南长沙凤凰等地,再由湖南往南,又流传到广西兴安桂林等地;一支往西,流传到湖北罗田汉阳等地,再由湖北往西,流传到四川梁山重庆南充等地,再由四川往南,又流传到云南昆明蒙化腾冲等地。“张打铁”之发源地尚可讨论,而张氏列举的流传线路图,又似乎和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路线有某些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