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打毽哆与唱名谣(1 / 1)

毽子,中国最经典的民间儿童玩具之一,北京称为“翔翎”,武汉俗呼“毽哆”,哆,duō,借字,一作毽垛。踢毽子是老少咸宜的体育运动,也是一种古老的游戏。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汉代,六朝唐宋渐成风气,至清末尤为盛行,是时人们将其与“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雅事相提并论。

毽子在湖北、在武汉地区也很流行,李惠芳《中国民俗大系·湖北民俗》第376页上有专门介绍“踢毽子”的条文。

毽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过去很多孩子都做过。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先用一块布片裹住一枚铜钱(俗呼纫钱),然后将布头从铜钱中间的孔中翻上来,再拿鸡毛竖插在钱孔中,并用线把外面的裹布扎紧扎好,一个毽哆就做好了。后来铜钱不大好找了,就用一种有孔的小铁垫圈替代,这种小铁垫圈武汉伢称之为“挖矢”,“挖矢”是英文“Washer(垫圈)”的音译。

宋朝高承在《事物纪原》中介绍云:“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此处讲的毽子做法,和当年武汉小伢们做的毽子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毽子就因材质不同而分若干种,有鸡毛毽子、纸毽子、绒毽子、布毽子、草毽子等,甚至还有将汽水瓶盖子串在一起,将蒜苔(武汉人叫蒜苗)须须扎在一起当毽子打的。

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毽子的踢法多若繁星。宋代文献记载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打法和名称。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踢毽”条说:“其中套数家门,凡百十种”。这些有的被人传承下来了,有的则被人遗忘,有的古今差异很大,有的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动作要领。

武汉民间毽子的玩法主要有三种,一曰“板毽”,用板子击打毽子;一曰“踢毽”,一曰“花毽”。 所谓板毽,就是用板子击打毽子。这个板子,可以是兵乓球拍或相似的木板,也可以是一本书或马粪纸(俗呼硬纸壳壳)甚至作业薄,将它们一头的两个角向内折一下就可以当板子用,或自唱自打,或自打他唱。

板毽有各种姿势和打法,其称呼古今有别,异地也有别,武汉儿童打板毽有一套固定的动作和称呼,这个称呼就是打板毽的唱名谣: “桥、外、蹩、沉、西、坐、背、乌龙、绞水”等,其相应动作比较简单。板毽主要是娱乐,比赛较少,中途失误或一套动作完成后,换让其他人玩,也可独自一人玩耍。

踢毽,顾名思义,用脚来踢打,这是毽子游戏中最基本的动作。如今踢毽子(毽球)已经成为国际上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其主要技法仍然是踢打。

旧时武汉坊间,踢毽子前,游戏的孩子会问“是玩大门,还是小门?”,单腿踢毽,武汉俗称“小门”;双腿跳起踢毽,武汉俗称“大门”。台湾李秉所着《踢毽子》一书,则分成“小武、大武”,这是沿袭江浙一带的说法。“小门、小武”,古时又叫文科或立踢;“大门、大武”,古时又叫武科或跳踢。“大门、小门”,朱建颂、朱学勉《武汉民间游戏》写作“大麦、小麦”。 “小门”动作主要有“带扒、外带扒、吸、拱、踶、勾、反、敲” 等;“大门”,相对难度高,运动量大,比较复杂,有“剪、撑、跬(武汉读kuǎ)、踩、搕(武汉读kó)、拉、扒”等花样。踢打“大门”时,按动作要求,均用右脚踢毽,左脚做出相应的动作,整个人有瞬间的腾空,而且左腿始终不能落地。

武汉民间毽哆一种很有特色的玩法,特点是将踢毽子与做动作相结合,唱一句,踢一个“带扒”,然后做一个相应的接毽子动作。整套动作看似不难,要完成也不容易。其动作歌谣为: 一锅底,二锅盖,三茶盅,四牙筷,五钉锤,六烧梅,七兰花,八把抓,九上脸,十打花。

一锅底:踢起毽子,让其落在略作窝状的手心里,叫“锅底”;二锅盖:落在伸直的手背上,叫“锅盖”;三茶盅:五指作空拳头,似无把的小茶杯;四牙筷:中指食指并拢伸直上像一双筷子,毽子落其上。牙筷,一种高档筷子,材质为象牙;五钉锤:落在握紧的拳头上;六烧梅:五指撮起像烧梅的褶子。烧梅,北方叫烧卖,“重油烧梅”是武汉着名小吃之一;七兰花:手指有曲有伸如兰花瓣,戏剧中称为“兰花指”;八把抓:朝下抓取在手中;九上脸:毽子停在仰起脸颊上,这是比较难做的动作,一般到此也就止住了,能继续玩下去的很少;十打花:毽子从脸颊落下,跳起一脚,打一“剪”,表示整套动作宣告胜利完成。后面两个动作太难,有的也改为简单的“九左手、十右手”。 在游戏的实践中,武汉的孩童们还创造了许多不同的玩法和赛法,小小毽子,益发显得那么丰富多彩。

1、飞毽:一人将毽子高高抛起,众人抢接,动作自选,可大门,可小门,谓之“飞毽”。有童谣曰:毽哆飞,飞毽哆,哪个抢倒归哪个。倒:dao 3,借字。相当于普通话的“着”,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已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也可表示动词的补语等。

2、手毽:将毽子系在绳子上,手提绳头,脚踢毽子,一个人玩,好处是可以不用弯腰捡毽子。

3、过河毽:两队人在一定的距离内(一般为3—5米),划线为界,分别抛毽踢毽,谓之“过河毽”,一来一往,十分热闹,还可点将踢毽。 4、踢毽子接力:两组人数相同,从头至尾,竞走接力踢毽,先完成者,先到目的地者为胜。 5、踢毽走圈。

6、两人交叉踢接,可以限定动作。

7、越障碍踢毽。

毽子游戏常用来比赛,照武汉民间的老规矩,输方须抛毽让胜方踢,谓之“贡哆”,取“进贡”意。一次为一“哆”,第三次“贡哆”时,要用“大门”中的“剪”将毽子踢出,对方如果接不住,还要重新“贡哆”。

踢毽子对场地有要求,但不大,有个10余平米就行了,当然,场地上不得有障碍物。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武汉,民间踢毽活动相当普及,大街小巷,校园内外,一片繁忙,有自娱自乐的,有群体比赛的,有相互交流的。这游戏,男孩女孩都喜欢。身姿矫捷者,尤其是那些姑娘伢们,玩起毽子来,如同春燕飞舞,轻盈优雅,有些大人也禁不住加入到踢毽的队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