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七星岩日记(1 / 1)

崇祯十年(1637)闰四月初七,徐霞客进入广西境内。《游七星岩日记》是徐霞客在广西桂林第一次游七星岩的游记,时在当年五月初二,具体见《粤西游日记一》。

七星岩位于桂林东郊、漓江东岸,是桂林的奇特岩洞之一。徐霞客从北口入洞,经獭子潭、红毡、白毡等,往南贯穿到曾公岩出洞。然后又另觅导游,再入曾公岩,先北向行,在红毡、白毡处折而往东,深入到无底深潭附近返回,由曾公岩出。饭后考察七星山外部,傍晚还远眺西山形势,详析各山位置。

七星岩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溶洞体系,也是徐霞客洞穴考察的典型例子。他六月初二第二次游七星岩。经过全面勘察,终于查明七星山西面有五洞,东南面有五洞,北面也有五洞,即“一山凡得十五洞云”。徐霞客对洞穴内部和山体外部考察的精确描述,与近年我国学者用科学仪器测量绘制的平面图和素描图对照而言,惊人的相同。《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关于喀斯特洞穴的最早的宝贵文献。

初二日 晨餐后,与静闻、顾仆裹蔬粮,携卧具,东出浮桥门。渡浮桥,又东渡花桥①,从桥东即北转循山。花桥东涯有小石突临桥端,修②溪缀村,东往殊逗人心目。山峙花桥东北,其嵯峨之势,反不若东南夹道之峰,而七星岩③即峙焉,其去浮桥共里余耳。岩西向,其下有寿佛寺,即从寺左登山。先有亭翼然迎客,名曰摘星,则曹能始④所构而书之。其上有崖横骞,仅可置足,然俯瞰城堞⑤西山,则甚畅也。其左即为佛庐,当岩之口,入其内不知其为岩也。询寺僧岩所何在⑥,僧推后扉导余入。历级而上约三丈,洞口为庐掩黑暗;忽转而西北,豁然中开,上穹下平,中多列笋悬柱,爽朗通漏,此上洞也,是为七星岩。从其右历级下,又入下洞,是为栖霞洞。其洞宏朗雄拓,门亦西北向,仰眺崇赫。洞顶横裂一隙,有石鲤鱼从隙悬跃下向,首尾鳞?⑦,使琢石为之,不能酷肖乃尔。其旁盘结蟠盖,五色灿烂。西北层台高叠,缘级而上,是为老君台。由台北向,洞若两界,西行高台之上,东循深壑之中。由台上行,入一门,直北至黑暗处,上穹无际,下陷成潭, 洞⑧峭裂,忽变夷为险。时余先觅导者,燃松明于洞底以入洞,不由台上,故不及从,而不知其处之亦不可明也。乃下台,仍至洞底。导者携灯前趋,循台东壑中行,始见台壁攒裂绣错⑨,备诸灵幻,更记身之自上来也。直北入一天门,石楹垂立,仅度单人。既入,则复穹然高远,其左有石栏横列,下陷深黑,杳不见底,是为獭子潭。导者言其渊深通海,未必然也。盖即老君台北向下坠处,至此则高深易位,丛辟交关⑩,又成一境矣。其内又连进两天门,路渐转而东北,内有“花瓶插竹”“撒网”“弈棋”“八仙”“馒头”诸石,两旁善才童子,中有观音诸像。导者行急,强留谛视,顾此失彼。然余所欲观者,不在此也。又逾崖而上,其右有潭,渊黑一如獭子潭,而宏广更过之,是名龙江?,其盖与獭子相通焉。又北行东转,过红毡、白毡,委裘垂毯,纹缕若织。又东过凤凰戏水,始穿一门,阴风飕飗,卷灯冽肌,盖风自洞外入,至此则逼聚而势愈大也。

叠彩风洞亦然,然叠彩昔无风洞之名,而今人称之;此中昔有风洞,今无知者。出此,忽见白光一圆,内映深壑,空濛若天之欲曙。遂东出后洞,有水自洞北环流,南入洞中,想下为龙江者,小石梁跨其上,则宋相曾公布?所为也。度桥,拂洞口右崖,则曾公之记在焉。始知是洞昔名冷水岩,曾公帅桂?,搜奇置桥,始易名曾公岩,与栖霞盖一洞潜通,两门各擅耳。

【注释】

①花桥,今名同,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横跨小东江上,有水洞四孔,西端连接旱桥,上有长屋,可避风雨,形态美观。

②修,修长。

③七星岩,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因七座石灰岩峰排列状如天上北斗七星而得名,以峰林、溶洞、湖泊、碑刻、寺观为主体景观,素有“岭南第一奇观”的美誉。七星岩有八个厅堂似的石灰岩溶洞,由一条长八百余米的狭窄甬道连为一体,最宽处四十三米,最高处二十七米,洞内温度冬暖夏凉,常年在20℃左右。依石景特点配上不同的彩色灯光,犹如缥缈的仙景。

④曹能始,即曹学俭,字能始,号石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明代著名文学家。

⑤堞(dié),呈齿状的矮城墙。

⑥“询寺僧岩”句,《游记》中的七星岩是现今碧虚亭洞和七星岩洞的总称,入洞后有上下两层洞穴,时上洞称“七星岩”,高出游览洞道十多米,下洞称“栖霞洞”,即今游览洞道。曾公岩即今马平街洞口。徐霞客从七星岩北口即今入口处入洞,向南入三天门,即今白玉长廊一带。所经獭(tǎ)子潭即今癞(lài)子潭。

⑦ (sāi),多须也。

⑧ 洞(hòng tóng),弥漫无际。

⑨攒裂绣错,指岩壁石纹忽聚忽裂,如锦绣灿烂,如金银镶嵌。

⑩丛辟交关,与上句“高深易位”相对,意为开合交错。

?龙江,指七星岩内的地下河。

?曾公布,即曾布(1035—1107),字子宣,南丰人,官至翰林学士兼三司使,元丰初,以龙图阁待制知桂州。

?桂,即桂州。北宋置桂州,治临桂,即今桂林市。

【译文】

初二日 早餐后,与静闻、顾仆包了蔬菜粮食,带上卧具,往东出了浮桥门。走过浮桥,又往东过了花桥,从桥东立即转向北顺着山走(花桥东岸桥头有座小石峰突起,绵延的溪流点缀着村庄,往东流去,周遭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山耸峙在花桥东北方,其巍峨的气势反倒不及东南方夹道而立的山峰,然而七星岩就耸立在那里,距离浮桥不过一里多。岩洞向西,下面有座寿佛寺,即刻从寺左边登山。先有座亭台如飞檐凌空般张臂迎客,其名为摘星亭,是曹能始建造的,并题写了亭名。摘星亭上方有石崖横举,宽度仅能放脚,然而在此处可俯瞰城池西山,极其畅快。摘星亭左边就是佛寺,正当岩洞的入口处,入寺时尚不知已进岩洞矣。询问寺里的僧人七星岩在何处,和尚推开后门领我进去。顺着石阶上行约三丈,洞口被房屋遮住,内里黑暗;忽又转向西北,洞中豁然开阔起来,顶上穹隆凸起下面平坦,洞中多有石笋和悬垂的石柱,但却高爽清朗,通风透亮,这里是上洞,就是七星岩。从洞右侧沿石阶往下走,又进入下洞,此为栖霞洞。

该洞宏大明朗,雄壮开阔,洞口也是朝向西北,仰面眺望其高度惊人。洞顶横着裂开一条裂缝,有条石鲤鱼从裂缝中向下悬跃,头尾和鳞甲鱼腮俱齐,即使是用石头雕琢而成,也不会如此酷似。它旁边盘结着蟠龙状的伞盖,五色灿烂。西北面层层平台高叠,沿着石阶上去,这是老君台。由台上向北去,洞好像被分成两半,西边行走在高台之上,东边顺着深壑之中走去。由台上走,进入一个石门,一直往北来到黑暗处,上方穹隆无际,下边陷成深潭,弥漫无际,陡峭深裂,突然由平坦变为险阻。当时我事先找了个导引的人,在洞底点燃松明以便进洞,导引的人不从台上走,所以来不及跟随他,却不知道此处也是不能用松明照亮的。于是走下高台,仍来到洞底。导引的人带着灯走在前面,沿着高台东面的壑谷中走,这才看见高台石壁上集聚的裂缝似锦绣花纹般交错在一起,益发显得灵妙变幻,像是自行生出来般。一直往北进入一道天门,石柱垂立,仅能通过一个人。进去之后,就见洞更穹隆高远,左边有石栏杆横列,下边陷入深黑之中,杳然不见底,这是獭子潭。导引的人说这里极深,通着大海。其言未必是真。大概就是老君台向北下坠之处,到了这里就高深换位,繁空交错,又自成一境了。在里面连进两道天门,路渐渐转向东北,里面有“花瓶插竹”“撒网”“弈棋”“八仙”“馒头”诸般名称的石头,两旁有善才童子,中间有观音菩萨等众神之像。导引的人走得很急,强行留住他仔细观看,往往顾此失彼。不过我想要看的并不在此处。又越过石崖往上走,石崖右边有个深潭,渊深漆黑,像獭子潭一样,但大处宽处更超过它,这里名叫龙江,它大概与獭子潭是相通的。又往北走后转向东,经过红毡、白毡,此二处皆似悬挂的裘衣下垂的毛毯,纹缕好像是织出来的。又向东路过凤凰戏水,初始时穿过一个门洞,阴风嗖嗖,吹卷灯火,冷刺肌肤,大概风是从洞外刮进来,到了这狭窄的地方风势就更大了(叠彩山的风洞也是这样,不过叠彩山过去没有风洞之名,而是现在的人这样称呼;此洞中以前有风洞,而今已无人知晓矣)。走出这里,忽然看见有圆圆的一股白光,映照在洞内的深壑中,空蒙缥缈好似天将要露出曙光。于是往东出了后洞,有水流在洞北环流,往南流入洞中,料想流下去就是龙江了,小石桥跨在水流上,是宋朝丞相曾布公所修造的。越过桥,拂拭洞口右侧的石崖,就见有曾公作的碑记在石壁上。这才得知此洞从前名为冷水岩,曾公治理桂林时,搜寻奇景建了桥,才改名叫曾公岩,与栖霞洞大概是一个山洞暗中相通,两个洞口各有特色罢了。

余伫立桥上,见涧中有浣而汲者,余询:“此水从东北来,可溯之以入否?”其人言:“由水穴之上可深入数里,其中名胜,较之外洞,路倍而奇亦倍之。若水穴则深浅莫测,惟冬月可涉,此非其时也。”余即觅其人为导。其人乃归取松明①,余随之出洞而右,得庆林观焉。以所负囊裹寄之②,且托其炊黄粱③以待。遂同导者入,仍由隘口东门,过凤凰戏水,抵红、白二毡,始由岐北向行。其中有弄球之狮,卷鼻之象,长颈盎背④之骆驼;有土冢⑤之祭,则猪鬣⑥鹅掌罗列于前;有罗汉之燕⑦,则金盏银台排列于下。其高处有山神,长尺许,飞坐悬崖;其深处有佛像,仅七寸,端居半壁;菩萨之侧,禅榻一龛,正可趺跏⑧而坐;观音座之前,法藏⑨一轮,若欲圆转而行。深处复有渊黑,当桥涧上流。

至此导者亦不敢入,曰:“挑灯引炬,即数日不能竟⑩,但此从无入者,况当水涨之后,其可尝不测乎?”乃返,循红白二毡、凤凰戏水而出。计前自栖霞达曾公岩,约径过者共二里,后自曾公岩入而出,约盘旋者共三里,然二洞之胜,几一网无遗矣。

【注释】

①松明,点燃起来供照明用的松木条或松树枝。

②橐(tuó),袋子。裹,包袱。

③黄粱,小米饭。

④盎(ànɡ)背,形容骆驼的驼峰如倒扣的盎(一种盛器)。

⑤土冢(zhǒnɡ),坟堆。

⑥猪鬣(liè),猪头。

⑦燕,通“宴”,宴饮。

⑧趺跏(fū jiā),双足交叠而坐。

⑨法藏(zànɡ),这里指佛徒手持以转动的圆筒形佛具。

⑩竟,终了,这里指览遍。

【译文】

我站立在桥上,见山涧中有个洗衣汲水的人,我问他:“此条涧水从东北流来,可否溯流进洞去?”那人说:“从水洞的上面可以深入进去几里,洞中的名胜与外洞相较,路虽远一倍但奇特的景致也更多一倍。但洞中之水则深浅莫测,唯有冬季的几个月可以涉水进去,此时不是适当的季节。”我马上找那人做向导。那人便回家去取松明,我跟随他出洞后往右走,找到庆林观。我把背着的行囊寄放在观中,并且拜托观里人做好饭等候。

于是同向导进洞,仍由隘口东面的石门进,经过凤凰戏水,到达红、白二毡,这才由岔道向北行。内里有舞球的狮子,卷鼻的大象,长颈凸背的骆驼;有土坟丘前的祭坛,有猪鬃鹅掌罗列于前;有罗汉的宴饮,金杯银座排列于下。那高处有山神,高一尺左右,飞坐在悬崖上;那深处有佛像,仅七寸高,端坐在半壁;菩萨的侧边,一个石龛中有坐禅的禅床,正可以盘腿合十而坐;观音法座之前有个圆形的法轮,像是要转动的样子。深处又有漆黑的深渊,位于那条有桥的山涧的上游。来到此处,向导也不敢进去,说:“挑着灯笼火把引路,即使是几天也不能走到头,而且没有人进去过,何况正当水涨之后,怎能去尝试这不可估量的危险呢?”只得返回,沿着红白二毡、凤凰戏水原路而出。计算了一下,先前从栖霞洞到曾公岩,大约直线走过的路共二里,之后从曾公岩进去又出来,绕来绕去路程约有三里,然而两个山洞中的优美景致,几乎饱览无遗了。

出洞,饭于庆林观。望来时所见娘媳妇峰即在其东,从间道趋其下,则峰下西开一窍,种圃灌园者而聚庐①焉。种金系草②,为吃烟药者。其北复有岩洞种种,盖曾公岩之上下左右,不一而足也。于是循七星山之南麓,北向草莽中,连入三洞。计省春当在其北,可逾岭而达,遂北望岭坳行。始有微路,里半至山顶,石骨崚嶒③,不容着足,而石隙少开处,则棘刺丛翳愈难跻;然石片之奇,峰瓣④之异,远望则掩映,而愈披愈出⑤,令人心目俱眩。又里半,逾岭而下,复得凿石之级,下级而省春岩在矣。

【注释】

①聚庐,许多住房聚集在一起,即聚集而居。

②金系草,即罂粟,可用来制鸦片。后文吃烟药(即鸦片)为其所制。

③崚嶒(lénɡ cénɡ),山石高峻突兀的样子。

④峰瓣,形容山峰像片片花瓣一样。

⑤愈披愈出,意为越是逐片仔细察看,各种奇异就越是呈现出来。

【译文】

出洞后,到庆林观吃饭。望见来时见到的娘媳妇峰就在庆林观东边,从小路赶到峰下,则见峰下向西裂开一个洞,种圃灌园的人家聚居在那里(种植的金系草,是吃烟人的药)。它北边又有种种形态的岩洞,原来曾公岩的上下左右都是岩洞,数也数不清。于是沿七星山的南麓,向北走入草莽之中,一连进了三个岩洞。估计省春岩应当在山北,可翻过山岭走到,于是就望着北边的岭坳走。开始时有条小路,走了一里半后上到山顶,石骨嶙峋,不容落脚,而石缝中稍微分开一些的地方,更有荆棘刺丛密布,更是难以向上攀登;然而石片的奇姿,花瓣状石峰的异态,远望过去交相掩映,而且愈往前景色愈发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心亦为之震颤。又走了一里半,越岭而下,重新觅得开凿出来的石阶,下了石阶便在省春岩了。

其岩三洞排列,俱东北向。最西者骞云①上飞,内深入,有石如垂肺中悬。西入南转,其洞渐黑,惜无居人,不能索炬以入,然闻内亦无奇,不必入也。洞右旁通一窍,以达中洞。居中者外深而中不能远入,洞前亦有垂槎倒龙②之石。洞右又透一门以达东洞。最东者垂石愈繁,洞亦旁裂,中有清泉下注成潭,寒碧可鉴③。余令顾仆守己行囊于中洞,与静闻由洞前循崖东行。洞上耸石如人,蹲石如兽。洞东则危石亘空,仰望如劈。其下清流潆之,曰拖剑江,即癸水也。源发尧山,自东北而抵山之北麓,乃西出葛老桥而西入漓水焉。时余转至山之东隅,仰见崖半裂窍层叠,若云嘘绡幕④,连过三窍,意谓若窍内旁通,连三为一,正如叠蕊阁于中天,透琼楞⑤于云表,此一奇也。然而未必可达,乃徘徊其下,披莽隙,梯悬崖,层累而上。既达一窍,则窍内果通中窍。第中窍卑伏,不能昂首,须从窍外横度,若台榭然,不由中奥⑥也。既达第三窍,穿隙而入,从后有一龛,前辟一窗,窗中有玉柱中悬。其前正对玉柱,有小乳下垂,珠泉时时一滴。余与静闻分踞柱前窗隙,下临危崖。行道者望之,无不回旋柱左又有龛一圆⑦,上有圆顶,下有平座,结跏⑧而坐,四体恰适,即刮琢⑨不能若此之妙。其下,有再三不能去者。已而有二村樵,仰眺久之,亦攀跻而登,谓余:“此处结庐甚便,余村近此,可以不时瞻仰也。”余谓:“此空中楼阁,第恨略浅而隘,若少宏深,便可停栖耳。”其人曰:“中窍之上,尚有一洞甚宏。”欲为余攀跻而上,久之不能达。余乃下倚松阴,从二樵仰眺处,反眺二樵在上,攀枝觅级,终阻悬崖,无从上跻也。久之,仍西行入省春东洞内,穿入中洞,又从其西腋穿入西洞。洞多今人摩崖⑩之刻。

【注释】

①骞(qiān)云,腾飞的云。骞,即高举,飞腾。

②垂搓倒龙,形容怪石有的像下垂的树杈,有的像倒挂的龙。

③鉴,镜子。此处意为可以像镜子似的照人。

④云嘘绡幕,像云吹着薄纱帷幕。此处形容裂窍浮空缥缈之态。

⑤琼楞(lénɡ),如玉般美丽的屋角。楞,同“棱”,即屋角。

⑥奥,屋子的内部、深处。

⑦有龛(kān)一圆,有个像圆形小龛一样的洞穴。

⑧结跏(jiā),佛教徒打坐。

⑨刮琢,刮削琢磨,形容像加工玉器一样精雕细琢。

⑩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

【译文】

省春岩三个山洞排列,都朝向东北方。最西边的一个洞如飞云漫卷,往里深入进去,见有块岩石如下垂的肺叶般悬在洞中。向西进去转向南,洞中渐渐黑下来,可惜附近没有居民,不能要火把进去,不过听说里面也没有奇特之处,于是就不进去了。洞右侧有一孔洞,可到达中洞。位于中间的山洞从外面看上去很深,却不能深入,洞前也有些如下垂的木筏、倒卷的神龙般的岩石。洞右又有一孔洞可以到达东洞。最东的一个洞垂石愈加繁多,洞旁也有裂缝,洞中有清泉下注成潭,寒冷碧绿可照人影。我让顾仆在中洞守着行李,自己与静闻由洞前沿着山崖往东走。洞上方耸立的岩石似人一般,蹲着的岩石如野兽。洞东就有高石横亘在高空,仰望如刀劈出来一般。高石下方清流潆绕,名为拖剑江,也就是癸水了。发源于尧山,自东北方流抵七星山的北麓,向西流出葛老桥后继续往西流入漓江。此时我转到山的东隅,仰头望见崖壁半中间裂开的洞穴层层叠叠,好似喷吐出的云雾和薄纱做成的帷幕,一连走过三个洞穴,暗想,若是洞内四通八达,三个洞连为一体,恰如叠蕊阁架在空中,玉圭刺穿云天之外,也算是一个奇观了。然而却未能到达,就在它的下方徘徊,见草丛中有一条缝隙,于是就攀着悬崖,逐层而上。到达一个洞穴后,见果然能通到中洞。只是中洞洞顶颇低,不能抬头,必须从洞外横着走过去,好像台榭一样,不经由洞中的深处走。来到第三个洞后,穿过裂缝进去,后面有一个石龛,前边开了一道窗,窗洞中有玉一般的石柱悬吊在当中。石柱左侧又有一个圆形的石龛,上边有圆顶,下边有平平的座位,盘腿而坐,四肢恰好摆放舒适,即使是刀刮斧琢出来的也未见得会有如此奇妙。座位前方正对着玉柱,有个小钟乳石垂下来,珍珠般的泉水不时滴下一滴。我与静闻分别坐在柱前的窗隙中,下临险要的山崖。路上行走的人看见我们,无不在山崖下绕来绕去,还有人再三徘徊不肯离去。不久,有两个村中的樵夫,他们抬头眺望了很久,也攀登上来,告诉我说:“在此处建盖房屋十分方便,我们村子靠近这里,可以不时前来瞻仰。”我告诉他们:“这里是空中楼阁,可惜的是略微浅窄了些,假如稍稍宽深一些,便可停下来栖身了。”那二人说:“中洞的上方,还有一个洞十分宽敞。”他们想要帮我攀登上去,花了很长时间都不行。于是我下山靠在松荫下,从两个樵夫抬头眺望的地方反过来眺望,山上的樵夫正抓着枝条找台阶,却始终被悬崖阻住,无法登上去。良久,我仍旧往西,走进省春岩的东洞内,钻入中洞,又从西侧穿入西洞。洞里有许多今人镌刻的痕迹。

出洞而西,又得一洞,洞门北向,约高五丈,内稍下,西转虽渐昏黑,而崇宏之势愈甚,以无炬莫入,此古洞也。左崖大书“五美四恶”章①,乃张南轩笔,遒劲完美,惜无知者,并洞亦莫辨其名,或以为会仙岩,或以为弹丸岩。拂岩壁,宋莆田陈黼②题,则渚岩洞也,岂以洞在癸水之渚耶?洞西拖涧水③自东北直逼崖下,崖愈穹削,高插霄而深嵌渊,甚雄壮也。石梁跨水西度,于是崖与水俱在路南矣。盖七星山之东北隅也,是名弹丸山,自省春来共一里矣。

【注释】

①“五美四恶”章,该章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从政的要领,孔子讲了“五美四恶”,这是他政治主张的基本点,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本”思想。具体见《论语》:“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②陈黼(fǔ),即陈谠(dǎng),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官至兵部侍郎。

③拖涧水,今称“灵剑溪”。

【译文】

出洞后向西走,又见到一洞,洞口向北,约高五丈,洞内稍稍下洼,向西转,虽然目见慢慢昏黑,却更显出高峻宏大的气势,因为没有火把无法深入探勘,也能看出这洞穴年代久远。左边崖壁上用大字刻着“五美四恶”的一段文章,是张南轩的手笔,笔力遒劲完美,可惜无人知道,就连山洞的名字也无人确切知晓,有人认为是会仙岩,有人认为是弹丸岩。拂拭洞壁,看到宋代莆田人陈黼的题记,却叫渚岩洞,难道是因为洞在癸水边而命名吗?洞西拖涧水自东北流来直逼到山崖下,山崖愈加穹隆陡峭,高插云霄并深嵌进深渊之中,非常雄壮。从石桥跨过江水往西走,山崖与江水都在路南边。大概这是七星山的东北隅,名叫弹丸山,自省春岩走来共一里路。

由其西南渡各老桥①,以各乡之老所建,故以为名。望崖巅有洞高悬穹,上下俱极峭削,以为即栖霞洞口也。而细谛其左,又有一崖展云架庐,与七星洞后门有异,亟东向登山。山下先有一刹,盖与寿佛寺、七星观南北鼎峙山前者也。南为七星观,东上即七星洞;中为寿佛寺,东上即栖霞洞;北为此刹,东上即朝云岩也。仰面局膝攀磴,直上者数百级,遂入朝云岩。其岩西向,在栖霞之北,从各老桥又一里矣。洞口高悬,其内北转,高穹愈甚,徽僧太虚叠磴驾阁于洞口,飞临绝壁,下瞰江城,远挹②西山,甚畅。第时当返照入壁,竭蹶③而登,喘汗交迫。甫投体叩佛,忽一僧前呼,则融止也。先是,与融止一遇于衡山太古坪,再遇于衡州绿竹庵,融止先归桂林,相期会于七星。比余至,逢人辄问,并无识者。过七星,谓已无从物色。至此忽外遇之,遂停宿其岩。因问其北上高岩之道,融止曰:“此岩虽高耸,虽近崖右,曾无可登之级。约其洞之南壁,与此洞之北底,相隔只丈许,若从洞内可凿窦以通,洞以外更无悬杙④梯之处也。”凭栏北眺,洞为石掩,反不能近瞩,惟洒发⑤向西山,历数其诸峰耳。西山自北而南:极北为虞山,再南为东镇门山,再南为木龙风洞山,即桂山也,再南为伏波山。此城东一支也。虞山之西,极北为华景山,再南为马留山,再南为隐山,再南为侯山、广福王山。此城西一支也。伏波、隐山之中为独秀,其南对而踞于水口者,为漓山、穿山。皆漓江以西,故曰西山云。

【注释】

①各老桥,即前之“葛老桥”,今作“国老桥”,跨在灵剑溪上。

②挹(yì),通“揖”,即拱手作揖。

③竭蹶(jué),力竭而颠蹶。

④杙(yì),本字作“弋”,后期成为形声字,意为斜埋在地上的小木桩。

⑤洒发,抬头远望,头发散落的样子。

【译文】

由弹丸山西南走过各老桥(因为是各乡的父老修建的桥,故以此作为桥名),望见山崖顶端有个洞高悬穹隆,上下都极其峻峭陡峭,以为就是栖霞洞的洞口了。然而仔细审视它的左方,又有一座山崖,上有人在云层中建有房屋,与七星洞的后洞口有不同之处,急忙向东登山。山下先有一座寺庙,大概是与寿佛寺、七星观呈南北之势鼎立在山前。在南边的是七星观,往东上去就是七星洞;中间的是寿佛寺,往东上去就是栖霞洞;北面的就是这座寺庙,往东上去就是朝云岩了。仰面屈膝攀登石磴,直上了几百级,便到了朝云岩。岩洞西向,在栖霞洞北边,从各老桥来又是一里了。洞口高悬,在洞里向北转,更显高穹之势,徽州僧人太虚垒砌了石阶,在洞口建了佛阁。在此处飞临绝壁,下瞰江流和城池,远远地向着西山作揖,十分痛快。只是此时正当落日余晖射入绝壁,我竭尽全力跌跌撞撞地登上来,不停喘息,汗水交加。刚刚倒身拜佛,忽然一个僧人在身前呼唤,未想竟是融止。之前,与融止第一次相遇是在衡山的太古坪,再次相遇是在衡州绿竹庵,融止先一步返回桂林,互相约定在七星岩会面。

等我到七星岩时,逢人就问,可并没有认识他的人。过了七星岩后,认为已经无法寻到了。不想来到此地竟意外地遇见了他,于是就留下来住在他的岩洞中。询问融止向北上登高处岩洞的道路,融止说:“这个岩洞虽然高耸,近在山崖右侧,却没有可以上登的台阶。岩洞南面的洞壁,与此洞北边的洞底,相隔仅一丈左右,或许可以从洞内凿个孔通过去,而洞外再没有可以悬挂木梯的地方了。”凭栏向北远眺,岩洞被岩石挡住了,反而不能从近处观察,唯有抬头向西山远望,历数西山诸峰而已。(西山自北往南:极北边是虞山,再往南是东镇门所在的山,再往南是木龙洞,风洞所在的山即是桂山,再往南是伏波山。这是在城东的一支山脉。虞山的西面,极北边是华景山,往南是马留山,又往南是隐山,再往南是侯山、广福王山。这是在城西的一支山脉。

伏波山、隐山之中是独秀峰,它南向而对,且雄踞于江口的,是漓山、穿山。因它们都在漓江以西,所以称为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