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行为主义学派(1 / 1)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20世纪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之一。“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是行为主义者共同的信念,因此行为主义又被称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关注外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主张使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

持行为主义观点的人格心理学家较多,各派的主张也不尽一致。他们不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行为学习理论,而且为人格和行为的训练、矫正、治疗等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独特新颖的研究思路。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开山鼻祖,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巨人,多拉德和米勒也是行为主义可圈可点的人物。下面首先阐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稍后详细探讨各派的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背景

(一)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

行为主义的产生顺应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19世纪后半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20世纪初期,美国已经进入高度机械化的社会,工业生产逐渐进入自动化阶段。在工业革命的同时,城市化运动开始。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一方面,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们只有学会新的生活方式和掌握新的生活技能,才能适应社会,为此国家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训练。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完成使社会生产在工业技术和机械方面已经达到了最高的效率点,如果要再增加产量,就必须更透彻地了解工人。心理学家要帮助和鼓励企业解决这些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只着眼于人的内部世界,而必须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有助于控制人的行为。因此,当时不少心理学家开始从强调分析内部心理意识转向人的行为活动研究。

(二)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

行为主义的产生也是美国政治生活中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20世纪初,美国正进行一场广泛的进步主义政治改革运动。这一运动试图撤换政治机构中的老成员,使用能够科学管理社会的贤人,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因此,它要求心理学提供能够合理、有效地管理社会的科学手段。

而当时占主流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纯理论、纯思辨的性质,使心理学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实际问题,也不能实现控制人类行为的目标,因而不能满足美国社会的要求。故此,一些心理学家呼吁改革心理学,行为主义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二、哲学基础

(一)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行为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之一。美国心理学史家黎黑指出:“整个行为主义其精神是实证主义的,甚至可以说行为主义乃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1]实证主义是19世纪30~40年代初期法国哲学家康德(Auguste Comte,1798—1875)首创的哲学体系。康德认为一切知识必须以经验为基础,实证主义的一切本质属性都概括在“实证”一词当中。“实证”具有六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实证意味着必须是现实的;第二,实证必须意味着有用;第三,实证意味着必须是确实的;第四,实证也意味着是精确的;第五,实证还意味着是积极的或建设的;第六,实证意味着是相对的。实证主义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作为科学知识赖以建立的基础,并认为实证方法才是最科学的认识方法。

实证主义哲学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华生等早期行为主义者主张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放弃对无法观察的意识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抛弃主观的内省法,就是受实证主义影响的结果。

(二)实用主义

行为主义的另一哲学渊源实用主义(Pragmatism)强调行为、实践和生活。实用主义者主张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以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以采取行动作为主要手段,以获得效果作为最高目的。华生否认无法证实的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并把人的实践活动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把心理学的根本目的确定为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这都是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具体表现。

(三)新实在论

新实在论(Neo-realism)源于培里(R.B.Perry,1876—1975)对内省的、私有的、内在的性质的分析。传统观念认为,内省(introspection)是一种特殊的观察,它不同于对外界事物(包括人与动物)的观察。而培里认为,内省与观察差别很小,内省的“内部心理”与在每日行为中所显示的“外部心理”没有本质区别。受其影响,行为主义者主张研究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即可获知内部心理过程。

三、自然科学背景

生物学和生理学——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行为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生物学家把反射看做是生物适应行为的基本方式,而生理学家将反射和本能及其神经过程联系起来,这样反射概念就成为生物学和生理学等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概念。从华生提出的刺激—反应(stimulus-response,简称S-R)公式中,可以看出他对生理反射基本单元的重视。

(一)别赫切列夫的心理学思想

别赫切列夫(V.M.Becheterev,1857—1927)是俄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曾受命到莱比锡大学的冯特实验室学习,1885年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心理生理学实验室。别赫切列夫在从事大量的神经学研究之后,于1910年出版了《客观心理学》一书,主张用客观方法研究心理问题,并首创了反射学(reflecology)这一术语,把人有意识的行为看做是反射作用的总和。

(二)巴甫洛夫学说

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1936)

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与生理学有关的客观心理学的杰出代表。他先后从事血液循环、消化机能、神经系统的研究。曾因消化腺研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奖。他在接受谢切诺夫关于大脑反射的思想后,主要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利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了大量系统的实验研究,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理论并用以解释动物和人类的一切行为。巴甫洛夫亦采用条件反射这一客观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他认为人的所有主观活动都是由客观外界决定的,坚持有机体与环境相适应、心理与生理相统一的观点。巴甫洛夫的理论与方法对华生创立行为主义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巴甫洛夫在实验中,用生理学术语描述高级神经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的做法给华生以启迪。后者在阐释行为主义理论时,宣称以肌肉运动、腺体分泌和肢体反应等生理学名词代替传统心理学中的感觉、思维、情绪等概念。第二,条件反射的概念描述了行为具有操作性的单元,是有关行为最简单的模式。华生正是据此提出了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公式。第三,华生将条件反射法作为其研究方法之一。

由此可见,华生接受、吸收、利用了别赫切列夫的心理学思想和巴甫洛夫的学说,并使之成为其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学的基础。

四、心理学背景

除上面提到的客观条件外,行为主义的产生也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意识心理学的危机

科学心理学诞生初期,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所以被称为意识心理学(conscious psychology)。但由于当时的心理学家在意识、心理的界定及如何进行研究方面争论不休,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针锋相对,使人们对心理学到底有没有客观的研究对象,以及心理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产生了怀疑,从而形成了意识心理学的危机。

(二)心理学发展的客观化趋势

采用客观方法研究客观对象,是20世纪初心理学发展的客观趋势,华生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而树起了行为主义的大旗。

早在行为主义产生之前,就有一些心理学家主张把心理学界定为一门研究行为的科学。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ttell,1904)曾说:“我不信服心理学应限于意识的说法,……我钦佩内省分析的日益精密,但它在科学上的积极成就,与近五十年来所进行的客观实验相比,则显得寥寥无几。”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最早把心理学界定为一门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他在1905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心理学可以最恰当地和最广泛地定义为生物行动的实证科学。”麦独孤在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绪论》一书中,明确地把“行动”一词改为“行为”——“心理学家不应当再以意识的科学这一贫乏而狭隘的定义为满足,必须勇敢地断言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斯伯里(W.B.Pillsbury,1872—1906)于1911年提出:“心理学可以最恰当地定义为人类行为的科学。人与任何物质现象一样,是可以客观地予以研究的。”由上观之,将心理学定义为一门行为科学,是当时心理学发展的客观趋势。

(三)动物心理学的发展是行为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

Edward Lee Thorntike(1874—1949)

华生曾经声称,他的行为主义是动物心理学研究的直接结果,这说明行为主义与动物心理学的发展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动物心理学(animal psychology)的发展,提出了要客观解释动物行为的要求。1872年达尔文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论证了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的连续性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动物行为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英国动物学家和比较心理学家摩尔根(C.L.Morgan,1852—1936)在1894年出版的《比较心理学导论》和1900年出版的《动物行为》两本书中,提出了科学研究动物心理的简约原则(law of parsimony),又称摩尔根法则(Morgan's Canon)。法则认为在研究动物心理时,应尽量避免以主观想法假定动物有什么心理状态,只要能用低级动物水平来解释行为活动,就绝对不能用高等的人类心理水平来解释。另外,摩尔根还提出了动物学习的原则——试误法(trial and error)。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tike,1874—1949)贯彻了摩尔根的法则,他在对动物行为进行大量系统的研究后,提出了联结主义心理学(Connectionistic psychology),宣称应该以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来解释动物的行为。联结主义的主张为华生的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模型。美籍德裔生物学家洛布(J.Loeb,1859—1924)比摩尔根的观点更激进,他提出“向性说”,主张用无机运动的物理化学规律来解释植物的运动甚至动物的运动。由于动物心理学研究有利于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故而其得到迅速发展。到1910年,美国有8所大学建立了动物心理学实验室。华生承袭了动物心理学家的观点,他认为既然可以对动物的行为进行纯粹客观的观察和解释,那么同样可以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纯粹客观的观察和解释。

(四)行为主义的产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华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集大成者安吉尔的学生,深受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适应机能,把人的心理、意识作为适应环境的工具,否认意识的认识机能。这一主张抹杀了人的有意识行为与动物本能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异,把人的行为与动物的行为等同,从而为华生提出行为主义原则做了理论上的必要准备。华生剔除掉机能主义心理学残余的思辨遗迹,将其顺利地过渡到行为主义。所以华生说:“行为主义是唯一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