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疾病及其治疗
艾里克森和弗洛伊德一样认为,适应良好的个体是能够完成爱与工作这两件事的人,而表现出精神症状的人也不是没有可能适应良好,至少他们可以通过对其内心冲突的分析澄清那些被掩盖了的正常的心理功能。
(一)精神疾病的根源
当正常的、胜任的自我因为社会性创伤、身体疾病和危机解决的失败而受到严重削弱时,精神疾病就会出现。艾里克森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精神疾病的这些成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个年轻的士兵从前线归来以后,因为严重的头痛和焦虑而不得不住院治疗。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一方面是因为他没能发展出一个足够强大的同一性以抵挡对于战争的恐惧;另一方面是由于持续的高烧带给了他强烈的虚弱感,还有一方面是因为目睹战友牺牲,感觉失去了社会支持。
除此之外,艾里克森还谈到一些可能阻碍成长危机有效解决的病态行为,例如,在口唇期里突然强制给孩子断奶;在肛门期进行大小便训练时过于严厉或纵容;在孩子玩弄**时父母反应过度,用权威、专制来打压孩子的精神等等,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产生。
(二)精神疾病的种类
艾里克森认为精神疾病表现出的只是症状程度的不同,而非类型的不同。但他还是会使用一些标准的精神病学命名术语,只是小心地不让这种标签成为自我验证的预言。也就是说,尽量避免患者遵从某种错误的期望,如把“强迫症”“病人”这种定义作为一种消极的同一性。
(三)精神疾病的治疗
艾里克森自认为是一个十足的精神分析学家,因此他所提出的治疗目标与弗洛伊德相类似,比如,要探求无意识和童年经历等。不过在艾里克森看来,病态症状不仅仅代表的是某种本能驱力没有得到满足,更常见的是代表着一种不顾一切地想要发展和维持同一性的努力。治疗就是要帮助患者用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取同一性,从而减轻这种症状。对于精神分析式治疗的疗效,艾里克森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标准的精神分析式治疗中包含有暗示甚至是偏颇的成分,还指出它比较适用于相对健康且有能力改变的病人,如果让不适合的人接受治疗,只会令他们更加痛苦。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艾里克森也沿用了大量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如自由联想、释梦等。不过,他在设计治疗程序时还是会尽量去减低经典精神分析的神秘性和潜在的偏差,例如,他采纳了沙利文的治疗师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的观点;他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以强调治疗者与患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他避免一开始就讨论患者的过去,因为这样可能会支持患者进行合理化,即将自己的症状全部归咎于父母,而拒绝为现在的行为承担责任。
(四)阻抗、移情与反移情
艾里克森同意在治疗中存在着无意识的阻抗,如深深的沉默,或者回避那些相当重要但会引起不快的问题。不过他对阻抗的解释与弗洛伊德不同,他觉得是因为患者害怕自己那一点脆弱的同一性会被治疗师的强大意志故意地或是不小心地粉碎,因此治疗师需要想办法打消患者的这种顾虑。
对于移情,艾里克森的态度有一些矛盾,他既同意弗洛伊德提出的移情代表着一种信息和情感接触的说法,也同意荣格认为的强烈的移情会引发攻击性和依赖的观点。而反移情,艾里克森认为是治疗者自己支配或爱上患者的愿望的表现,因此他觉得分析师的个人分析是精神分析训练中相当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释梦
对弗洛伊德著名的释梦理论,艾里克森也保留了下来并进行了改造。他同意梦是了解潜意识的重要渠道,其意义可以通过回忆和自由联想来解释,不过他不同意弗洛伊德所认为的几乎每个梦都达成某个儿时与性有关的愿望。他觉得梦可能与发展危机有关,梦或许是在提醒个体当前生活中存在着某些问题,如同一性混乱,并且建议一些可能的解决办法。艾里克森还认为,健康的自我即便是在睡眠中也依然有一定的力量,它不仅可以调节本我的冲突,而且可以制造出一些带有成功情境的梦,让我们伴随着完满感和成就感醒来。
不过艾里克森认为,要揭露儿童的潜意识内容,游戏比梦更有效,不少儿童能够在游戏治疗(play therapy)的过程中把内心的矛盾冲突表达出来。
二、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
艾里克森对于生命发展全程的重视,以及对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危机的详细论述,后来都成为教育实践领域的指导思想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涯教育、毕生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的提倡和发展。
艾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到,处于中年期的成人面临着生产和停滞的冲突,如果解决不好就会陷入生活的无意义状态。有学者沿用艾里克森的思路,提出了“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的概念,由此带动了中年期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应用,中年危机这个词也开始为大众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