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理论应用(1 / 1)

一、理想人格模式

弗洛姆认为,理想人格应该是成熟的,具有兼容并蓄的各种生活取向所具有的良好品质,表现为沉着、坚强、温暖、富有爱心、平易近人、内心取向(inwardly directed),并向着更富有创造性的境界努力迈进。弗洛姆在论述理想人格时,特别强调创造**取向和创造性的爱。弗洛姆在《理性的挣扎》中描述了心理健康的人:“生活目的是活得热烈,充分地诞生,充分地觉醒。从婴孩的层面浮升到确认自己有限而真实的力量。……能够热爱生命,而又能够无所畏惧地接受死亡;能够容忍生命中的无常,而同时又对我们的思维和感觉,深具信心;能够独处,又能具有宽广的胸怀。精神上健全的人,是以爱、理性与信息来生活的人,是尊重自己与他人生命的人。”

(一)创造**取向

弗洛姆强调,创造**取向是美好生活所需的人格品质,当个体在发展自己和扩展生活领域时,他们会由此获得新的人格特质。当个体达到趋近理想境界的人格状态时,各种人格特质应该是以均衡和谐的方式存在,相辅相成。一个具备良好人格品质的人,应该表现出下列人格特征:

1.接受他人,对他人真诚、仁慈、关怀、谦虚、宽容。

2.当面对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件时,不会出现不当的挫折与怨恨。

3.积极主动地处置自己的环境,富于自信,敢于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以促进有效的生活。

4.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需求,在追求目标时,要有耐心、慎重、自制、不屈不挠。

5.在竞争社会中,要具有推销自己的社交能力、不断尝试的适应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能力、虚怀若谷的宽大胸怀。

6.发展爱的能力与爱的艺术。

(二)创造性的爱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指出:爱是延伸自己、与他人联系的能力,爱能够克服孤独感。一个健康的人是懂得真爱的,而爱的真谛具有五个特征:

1.爱是给予

弗洛姆写道:“给予不是放弃,不是剥削,不是牺牲。在给予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丰饶、我的能力、我的蓬勃,因而给予比接受更为欢乐,能给予的人比拥有许多的人更富有。……他把自己给予出去,在给予中,也带回另一个人生命里的东西,反射到他的生命里。给予意味着使人成为给予者,并且共享由他们带入生命之中的事物所产生的喜悦。……所以,爱是一种唤起爱的能力。给予意味着接受。”

2.爱是照顾

爱是主动关怀被爱者的生命及生长,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爱的要义是为其出力,并使之成长。人们爱他为之付出的对象,并为他所爱付出。”

3.爱是责任

责任是完全自动的行为,指对他人已表现出来的和未表现出来的需要予以回应。

4.爱是尊重

尊重是无条件地接受对方,并且不尝试去改变对方。“尊重是我关怀一个人,就让他依照他自己的本性去发展。我爱一个人,我感到与他合一。然而,我是按照他所是的样子与他合一,并非把他当做我所需要的物品来看待。”

5.爱是了解

了解是指从被爱者的观点和处境来真正了解他。“不了解就不能尊重,而照顾和责任如果不以了解为引导,就是盲目的。了解若不以关怀为动机,则是空虚的。了解有许多层次,如果了解是出于爱,则不是停留于表层的了解,而是穿透核心的了解。这种了解,只有在超越了对自己的关怀,而以他人的处境来了解的时候,才能做到。”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

(一)精神疾病的成因

除了生长环境中父母的病态行为之外,弗洛姆还强调,精神疾病常常是由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引起的。社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政治灌输、奖赏和惩罚等等,试图将人们“想做的(wish to do)”变成“不得不做的(have to do)”,使相当一部分人相信他们是为自己的意愿生活着,而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意愿早已被左右和操纵。加深人们疏离感和无价值感的还有庞大的阶级制度、视消费者为无物的商业行为、将工人变为机器的重复劳动以及繁乱拥挤的城市,父母也是病态社会的牺牲品和代理人,所以人们自出生起就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些影响。当人们天性中朝向自我实现和独立健康的动力受到这些因素的阻碍时,如果后者在冲突之中占据上风,就会产生精神疾病。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

在治疗中,弗洛姆继承了经典精神分析的许多技术与程序,包括探求潜意识成分,使用自由联想、释梦,强调阻抗、移情和反移情等等,他还采用阿德勒的生活史分析技术,也同意霍妮提出的必须从智力和情感两个方面来诊断病情的观点。弗洛姆式治疗的目的是要使患者放弃非建设型的方向架构,代之以建设型的,并学会用爱取代自恋。不过,弗洛姆警告说,精神分析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也不能保证绝对有效,因此希望患者把治疗师看做是理性的权威和真实的人,而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各种治疗技术中,弗洛姆和弗洛伊德一样十分看重释梦,他也认为梦是探究潜意识的通路,而且是心理治疗中最重要、最具揭露性的技术。至于梦的目的,弗洛姆同意弗洛伊德的梦是愿望的达成的说法,但他觉得梦反映的未必是儿时的冲突,梦也可以表现当前的焦虑和不满,也有问题解决功能,还可以提供关于自己和他人的真实认知。弗洛姆还提到了一些梦的象征意义,他认为许多象征是与性无关的,如梦到身处陌生空阔的城市象征着人生的困惑与迷失,这里也不存在着愿望的转移。另外,有些象征是具有普遍一致的含义,因为梦的内容与它们所要表达的含义之间有着本能的对应关系,例如,火象征着权力。相反还有一些梦的内容与所要表达的含义之间只存在偶然的习得性的联系,例如,梦到自己当年坠入爱河的那个城市或者街道,以此来象征幸福,便不是一种很稳定的对应。在治疗时,要注意区分这几类梦境。弗洛姆认为,如果忽略梦境所代表的特殊含义,那么每一个梦都是做梦者的一个精致的创作,无论我们在梦中扮演什么角色,作者是我们,是我们创造出了梦境。

三、弗洛姆人格理论与宗教

弗洛姆把宗教也看做是参考架构的一种,是人们逃避自由的方式。他认为人们寻求宗教的慰藉不是因为信仰和奉献,而是为了逃避孤单和寻找安全感。因此,在弗洛姆看来,宗教除了能体现广大的爱,激发人们追寻快乐的潜能之外,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例如,一些宗教反对节育,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教义甚至被用来当作发动毁灭性战争的借口。弗洛姆尤其反对“原罪(original sin)”这个概念,认为它是极权主义的象征。对于多种宗教并存的状况,弗洛姆也持批判意见,他更愿意强调一切人性的共同一致性,反对分裂。不过他还是将现有的宗教派别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权威式宗教(authoritarian religion),另一类是人性化宗教(humanistic religion)。权威式宗教强调强大的上帝掌控一切,否定个人,认为人的所有一切都属于上帝;而人性化宗教则认为上帝是人类力量的表征,并且给予个人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