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将和理论权威之一。他融合了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学的思想,在人格理论、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因而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独树一帜。弗洛姆一直热切地关注着现代人遭遇的种种困境,希望用自己创立的学说帮助改善现代人的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使人人得以享受真正的自由、独立和幸福。可以说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弗洛姆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在理论上,弗洛姆融合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学说,还吸收了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诸多成果。
一、人性观
对生活在各种社会与文化系统压力下的人们,弗洛姆一直保持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他坚持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及人生取向,从人类生存的特殊状况来了解完整的人格,超越了人受本能和生物性支配的论断。和霍妮一样,弗洛姆具有积极的人性观,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富于创造性、能主动发挥潜能、与他人关系良好的性格,而这些可以经由社会变革达到。弗洛姆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驱力之一是趋乐避苦,许多人将紧张状态的解除和感官的满足视为幸福达成的途径,拼命追求它们。而且,人还能通过创造性地利用自己的能力,来体验幸福和快乐。人类本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爱,爱能增进喜悦和快乐。一个人创造性地发挥潜能与创造性地爱,最能使人拥有持久的幸福。例如,一个父亲以其辛苦赚来的钱,为其幼小的儿子买了一辆双轮脚踏车。他买车的原因是为了儿子的成长,而不是想重温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父亲因爱儿子而尽情地奉献自己,而不是控制儿子。他在帮助儿子学习脚踏车的过程中,体验到无限的幸福。因为儿子是他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一部分。但是,弗洛姆也指出,有些人会以病态的方式来体验幸福,如通过支配他人而获得施虐性的欢快感,通过自我折磨获得自虐性欢乐,这些快乐感通常会伴随着严重的人格缺陷和生理困扰。
二、人类的需要
弗洛姆首先承认人类具有某些本能的生理性需要,如饥、渴、性等,将我们与自然和动物王国联系在一起。但是,人类超然的智力又让我们脱离自然,人有自我意识、理智和想象等独特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我们努力探求生存的意义,创造自身的生存空间,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不是只受本能支配的,因此,内在的生理本能只是人类动机系统的一小部分,占主导决定位置的是后天习得的非生物性需要。
弗洛姆认为,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其他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超越自然所获得的独立性和与他人、真我日益疏远带来的孤独感之间的矛盾;二是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之间的矛盾;三是人要发挥自身潜能和人生苦短、无法完全自我实现之间的矛盾。为了处理这些矛盾,人便产生了一些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因为不是本能的,所以难以满足,因而也更具吸引力。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用各种方式去满足它们,但如果处理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不幸福,甚至患精神疾病。以下是弗洛姆提出的人的六种基本需要。
(一)关联的需要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的需要(need for relatedness)。动物依照自然的安排而形成适应环境的方式,但人类与自然失去了密切关系,所以个体间要建立相互关照、相互尊重和相互了解的关系。人类相对于自然是那么的渺小,个体由此产生了独特而强烈的孤独感,为了克服孤独感,也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与他人合作,建立起亲密良好的联系。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感情可以满足人与外界合一,而又保有完整独立感的要求,那就是爱。弗洛姆所说的成熟的爱类似于阿德勒的“社会兴趣”,它不是专指异性之间的爱情,甚至不是指与某个人的关系,而是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与形形色色的人联系起来的健康情感,是与整个世界、全人类的关系。爱的艺术包括真诚地关心和给予他人,客观正确地认识他人的真实情感和愿望,尊重他人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以及心怀对全人类的责任感,等等。弗洛姆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但要想真正地充分发挥出来却不那么容易,因为我们生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没能发展出爱的人会总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对待一切,甚至像婴儿一样只是把别人看做是满足自身需要的工具,从而陷入狭隘的自恋之中。
(二)归根的需要
人类从自然之中分离出来,失去了自然的根,但还是希望有所归依,需要归属于某些事物,这就是归根的需要(need for rootedness)。在儿童期,与母亲的关联可以提供这种归属感,但是随着不断成长,离开了襁褓的人又开始寻找其他的根基,如家庭、氏族、民族、国家和宗教,等等。在寻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同一套规则,来获取安全感和扎根于某处的踏实感。但是如果在成人之后还过于依恋母亲,无法通过别的替代物来满足归根的需要,就会束缚人格和理性的发展,甚至陷入**的精神病态。
(三)超越的需要
超越的需要(need for transcendence)是人类由于天赋的理性和才智,不甘于被动消极的角色,渴望超越动物的无助境地,改变环境。弗洛姆相信,通过创造可以实现这一切,唯有创造性地使用我们的思维、智力、机能和情感,主动且有技巧地参与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才能获得胜任、控制和有能力解决问题的超越感觉。不过要想充分发挥出这种积极的潜力却并非易事,如果创造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个体可能会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通过恶意的攻击和仇恨来达到。
(四)认同的需要
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人们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即认同的需要(need for identity)。弗洛姆认为,我们可以经由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自己的技能、成就、职业以及爱来确认自己,同时也不丧失自身的独特个性,从而获得“我就是我”的认同。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一致性和被别人认同,就可能失去自我的独立性,造成过度的顺从。
(五)方向架构和献身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人生必须有意义感和方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以建立起有意义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描绘我们所处的位置,指引我们的行为,赋予生命某种意义,并为之献身,这就是方向架构和献身的需要(need for a frame of orientation and devotion)。有人确立的方向架构强调爱、竞争、生产、理智以及对生活之爱(biophilia,或称恋生狂),是符合实际、健康的。而存在于另一些人方向架构中的是毁灭、权力、财富、自恋以及对死亡之爱(necrophilia,或称恋尸狂),这是非理性、不健康的。但是弗洛姆又说,因为方向架构是人生的必需品,所以一个不健康的方向架构也聊胜于无,而且健康与不健康也只是程度不同,热爱生活的人同样可能自恋和追求权力。
(六)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
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need for excitation and stimulation)是弗洛姆在1973年提出的一种人类需要,它不是指引发生物驱力的简单刺激,而是朝向一个生活目标的刺激,是推动一个人努力发展自己的刺激,这种需要具有社会动机的激励作用。
三、人格类型
为了满足上述需要,克服因孤独而引起的焦虑,人们会遵循不同的方向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倾向于何种方向取决于我们成长的历程,如果从头到尾都很顺利,就能朝富有建设性的行为方向发展。如果问题从幼年就开始累积,个体某些基本功能的发展受到压抑,挫折的经历不断增加,就会引发出许多新的问题,并发展出非建设性的行为方向。这些行为方向可能会以某种特殊的行为模式为中心,发展成为一个人特定的性格。
(一)接受型
接受型(receptive character)这类人处于一种被动的、凡事依赖的处世状态中,他们认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包括知识、情感和物质,都只能从外界得来,所以他们不愿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努力,自己也不愿付出,总是期盼别人来给予。他们处世悲观,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自卑怯懦,对人唯命是从,内心脆弱,依赖感很强。接受型显然不是一种建设性的行为方向,依赖别人虽然能使个体暂时逃离孤独感,但丧失了自身独特个性的人是无法爱与被爱的。接受型性格对应于弗洛伊德的“口腔期”人格和霍妮的“亲近他人”的行为方式。
(二)剥削型
剥削型(exploitative character)这类人也认为必须从外界获取所需的事物,不过他们是通过抢夺、欺诈或其他操控手段来得到。在他们眼里,人际关系只是满足其需要的工具而已,因此他们善于利用别人,在他们高超的社交技巧之下隐藏着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或许有人会觉得他们很有魅力,但那也只是为了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因此他们不可能与别人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剥削型性格对应于弗洛伊德的“口腔虐待”人格和霍妮的“反抗他人”的行为方式。
(三)囤积型
囤积型(hoarding character)这类人通过囤积和节约来获取安全感,通过保护自己领地的秩序和清洁来防止外部世界的威胁。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而储蓄,把握住自己拥有的东西,本来无可厚非,也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技能,但是囤积型的人往往超过了正常的界限,而显得过于吝啬、整洁和讲究规律。他们尽可能地把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收罗到自己的掌握之下,包括金钱、物质和情感,消费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威胁,保存住现有的才是最安全的。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可能冷淡且多疑,处世方式也相当保守,总是遵循着一成不变的模式,过于理智化,没有感情,令人感觉了无生趣。囤积型性格对应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人格和霍妮的“逃避他人”的行为方式。
(四)市场型
对一些人而言,最值得关心的事情是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看来,个人的价值是由外界和他人决定的,自己就像是一件商品,因此难免会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这就是市场型性格(marketing character)。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经济体制会助长市场型人格的形成,使一些人总把自己打扮成待价而沽的商品,他们不喜欢独处,需要持续不断的社会接触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十分热衷于社会地位,不加分辨地期望获得所有人的注意,但对于别人的感受却漠不关心。“我就是你所需要的人”,这是市场取向的一个指导性原则,有时为了成为别人需要的那样,他们必须压抑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导致某些精神疾病。
(五)官僚型
官僚型(bureaucratic character)这一类型是弗洛姆在后期提出来的,其特点是个体完全被权力和官僚体系所控制,同时自己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某些权力,他们常常使用官样文章和政治手段来宣泄自己虐待狂般的敌意。
(六)建设型
以上提到的五种都是非建设型的性格取向,与之相对,建设型性格(productive character)的人,能够充分发展和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潜能,无论是身体、心智,还是情感,都是健全的。他们理智,能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他们能接受自己和别人,接受某些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而不会自怨自艾或者怨恨别人。他们懂得爱与被爱,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藩篱,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富有创造性,能够建设自我,也懂得推销自己,快速地适应环境,同时为身边的环境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弗洛姆指出,其实创造和建设是人所具有的本性,没有人会完全缺乏建设性,或者完全保持某一种单一的人格取向,往往是几种人格取向混合在一起,而且即使是非建设型人格,也有程度之分,如果人格内同时具有建设型的力量,且够强大的话,非建设型的部分也可以变为积极的取向。总之,非建设型人格所包含的特质与建设型人格所包含的特质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后者的夸大或者缺乏,建设型人格取向表现得更适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