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对哲学命题的表现与奇观化效果:《黑客帝国》(1 / 1)

☆ 影片档案 ☆

片名:黑客帝国

外文:The Matrix

导演:安迪·沃卓斯基、拉娜·沃卓斯基

编剧:安迪·沃卓斯基、拉娜·沃卓斯基

主演:基努·李维斯、凯瑞-安·莫斯、劳伦斯·菲什伯恩、雨果·维文、格洛丽亚·福斯特、乔·潘托里亚诺

上映:1999年3月31日

国家/地区:美国、澳大利亚

片长:136分钟

获奖:获2000年奥斯卡最佳音响、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奖

1.《黑客帝国》系列与沃卓斯基兄弟

《黑客帝国》系列无疑是世纪之交出现的最具有话题性的美国电影。由1999年上映的首部《黑客帝国》、2003年5月上映的《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The Matrix Reloaded)和2003年11月上映的《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The Matrix Revolutions)所组成的《黑客帝国》系列电影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股“黑客风”,所造成的文化影响力不容小觑。围绕《黑客帝国》举办的沙龙会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美国,而是波及欧亚地区。其中,《黑客帝国2》上映不久后,在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举办了一次圆桌会议,其会议的议题便是《黑客帝国》的哲学命题——“真实的荒漠”。对《黑客帝国》系列进行解析、探讨、阐释的书籍和文章更是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以齐泽克为代表的著名学者所撰写的严肃的学术文章。由沃卓斯基兄弟所执导的《黑客帝国》系列不仅在电影特技上具有炫人耳目的视听效果,而且影片的叙事提供了诸多耐人寻味的哲学讨论话题。

沃卓斯基兄弟出生于芝加哥,哥哥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变性后更名为拉娜·沃卓斯基,Lana Wachowski)曾经在巴德学院学习,但两年后便退学去做油漆匠和木工,业余则编写滑稽喜剧并参与表演。弟弟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也从埃默森学院辍学,兄弟俩非常热衷于进行哲学辩论。他们在1996年推出了兄弟俩共同担当编剧和导演的处女作《惊世狂花》(Bound),获得了评论界的肯定和影迷的追捧。受到鼓励的沃卓斯基兄弟决定拿出他们几年前就开始酝酿的一个剧本进行重新编写。沃卓斯基兄弟巧妙地将宗教、神话与人工智能时代对真实与虚幻的思考编织起来,并且在拍摄中引入了大量的高难度动作和特效技巧,成就了一部最“酷”的后现代科幻动作片《黑客帝国》。

2.影像哲学:把“真实的荒漠”哲学命题做到极致

热爱哲学思辨的沃卓斯基兄弟是法国著名哲学大师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的忠实信徒,《黑客帝国》系列可以说是对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哲学观的形象图解,这也是影片特别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地方。《黑客帝国》首部讲述黑客程序员安德森原本过着庸庸碌碌的生活,但是他渐渐地对这个仿佛一切正常的世界感觉到不对劲,却又不知道问题出自何处。直到有一天,他结识了黑客崔妮蒂,并且在她的引领下,安德森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他们告诉安德森,像绝大部分人一样,他过去一直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计算机“母体”所制造出来的程序中,这个程序创造了整个世界的虚拟影像,并且对其进行系统控制。而真正的世界早已处于核战后的黑暗之中,人类被“母体”剥夺了思想的自主性,他们身体的机能被用来饲养机器以保证这个计算机世界的运转。只有少数几个人发现了“母体”的真相,他们集合在一起准备发起反抗运动,而安德森便是拯救人类摆脱计算机控制的“尼奥”救世主,只有他具有打破幻觉,并且在程序设定的虚拟世界中打败“母体”,引领人类走向解放的能力。从这个剧情编写,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鲍德里亚哲学的影子:“可以说,世界是一个根本性的幻觉。这是一个普通的假设。但无论如何,这个假设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为了消除它,就必须把这个世界视为实在的,给它以实在的力量,不惜任何代价使它存在并具有意义……”[13]这是波德里亚在其哲学著作《完美的罪行》里对真实与幻觉的关系所进行的阐释。据说,沃卓斯基兄弟在拍摄《黑客帝国》之前,让影片的所有演员都去研读鲍德里亚的代表作《拟像与仿真》,甚至邀请鲍德里亚本人来担任影片的顾问,但遭到了鲍德里亚的拒绝。无论这些传说是否为真,我们还是可以在影片中的一处细节看到沃卓斯基兄弟对这位哲学家的致敬:安德森把引领他走向真相的非法软件藏匿在一本书里。这本书便是《拟像与仿真》,而在他翻开的那一页上面,赫然写着“论虚无”。鲍德里亚后来在一次采访中说:“《黑客帝国》把‘真实的荒漠’这一哲学命题做到了极致——机器设备的扩张不可阻挡,人类要么在数字化的系统里被数字化,要么被系统抛离到边缘。”这算是对《黑客帝国》的影像哲学进行了回应。

在影片中,墨菲斯在引导尼奥参观真实世界的图像时说道:“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我们所在的世界是一个“幻觉”,而人类的本性中就有着寻求“真实”的渴望,所以当人类意识到了世界的虚幻性质时,就会有探求虚幻背后的“真实世界”的本能。但是往往悖谬的是,当人类终于找到“真实”时,所有的幻象消失了,人类存在的世界也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便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那片“真实的荒漠”。又或者,如齐泽克所写到的:“这个问题回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黑客帝国》不正重复了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普通人成为囚徒,被紧紧捆绑在座位上,强迫观看所谓现实的诡异影像(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是现实)?当然,《黑客帝国》和它重要的区别在于,当其中某些人从他们的洞穴困局里逃出后,他们看见的不再是由阳光照射的明媚空间,至高至善的美,而是‘真实的荒漠’。”[14]从柏拉图到后现代,沃卓斯基兄弟用这样一部高科技包装的科幻动作片唤醒了大众的哲学热情,一时间,人人都把生僻、艰涩的哲学术语挂在嘴边,并以从影片中悟到更多的“门道”而获得乐趣。

3.象征系统:影片中寄寓的符号化的世界

除去哲学的佐料,《黑客帝国》事实上仍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英雄拯救世界的神话通俗剧。而导演也乐于让这套神话的象征系统一目了然,所以在人物的名字设置上直接以符号的形式昭示了人物的身份。男主人公原名“安德森”,意为“人之子”,而“尼奥”(Neo)表示“新”的意思,也是“one”的错位颠倒,意为“第一个人”,在影片中,尼奥担当着类似于耶稣救世主的角色,唯有他能够带领人类从机器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女主人公“崔妮蒂”(Trinity)的名字指示着基督教教义中的“三位一体”,崔妮蒂是尼奥觉醒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人物,她与尼奥在战斗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而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Morpheus)的名字则是希腊神话中的梦之神的名字,在影片中,墨菲斯担任着把尼奥从机器帝国的混沌梦境中唤醒,并引导他走向寻求真实的道路的重要任务;代表着“母体”势力的机器人史密斯(Smith)名字意为“铁匠”,既指代着钢铁塑造的机器人,又影射着他将成为阻挠尼奥战斗的钢铁般坚固的力量……影片中所寄寓的象征符号可谓不胜枚举,而符号化的世界也是后现代美学的体现。

4.奇观效果:在视听技术上的成功探索

《黑客帝国》系列风靡全球,与其在视听技术上的成功探索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部动作片,沃卓斯基兄弟特别请来中国香港著名动作指导袁和平参与设计动作场面。因此,影片中的动作招式充满着东方的色彩,再加上好莱坞高科技的全息捕捉术,完美地打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系列奇观画面。在大部分的动作场景中,导演调用了7部摄影机参与拍摄,并且以每秒120格的超常规画面剪辑出紧凑刺激的视觉效果,而全片最为精彩的动作场面莫过于“子弹时间”。“子弹时间”(Bullet time)现在被广泛地使用在电影、广告或游戏中,其制作原理是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摄影技术模拟变速特效,例如强化的慢镜头、时间静止等效果。“子弹时间”的特征是极端化的时间和空间,前者如子弹飞过等一些非同寻常的超快速动作的慢镜头表现,后者则是在慢镜头的同时拍摄的角度也围绕着动作场景发生旋转。“子弹时间”的原理来源于电影发明早期摄影师穆布里奇对摄影瞬间性的探索拍摄实验。1870年,英国人爱德华·穆布里奇为了证明马在奔腾的某一瞬间是四蹄全部离地的,沿着跑道摆了24架照相机,用绳子拴住照相机快门,并将其固定在跑道另一端。当马沿着跑道奔驰而过时,马蹄踢断绳子拉动快门,这样就使马蹄腾空的瞬间被依次拍摄下来。在《黑客帝国》中,导演先把计算机设计好的可视化模型用于摄像机的拍摄路径,在绿屏后,摆放着一台台严格按照激光瞄准系统预先设计好的轨道进行排列的摄像机,在空间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曲线。在拍摄时,摄像机的快门以近乎相同的间隔被逐一按下,然后把每一帧图像扫描到计算机里进行后期处理,通过特殊的软件来降低动作的速度并加强动作的流畅性。主人公尼奥躲避子弹时做出了一连串违反地心引力的高难度动作。为了拍摄这段“子弹时间”,导演一共调动了120台固定摄影机,拍出不同速度的镜头,再在电脑中进行后期的合成。这种“子弹时间”的画面在以往的电影拍摄中是难以想象的。而《黑客帝国》却将这种超出常规的时空奇景变成活生生的影像,充分体现了后现代电影对奇观化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再创造,从而展示出不同于以往的视听快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