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他是阿拉伯的英雄:《阿拉伯的劳伦斯》(1 / 1)

☆ 影片档案 ☆

片名:阿拉伯的劳伦斯

外文:Lawrence of Arabia

导演:大卫·里恩

编剧:迈克尔·威尔逊,罗伯特·鲍特

主演:彼德·奥图、亚利克·基尼斯、安东尼·奎恩、杰克·霍金斯

上映日期:1962年12月10日

国家/地区:英国

片长:216分钟

获奖:获196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音乐、最佳音响奖,英国电影电视协会最佳影片、最佳英国电影、最佳英国男演员、最佳英国剧本等

1.大卫·里恩与《阿拉伯的劳伦斯》

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是20世纪世界电影的领军人物之一,在2002年英国电影协会评选的“世界顶级导演”中位列第九。他一生只拍摄过16部影片,但获得的奥斯卡提名达56次之多,并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16部影片,大多数都出现在评论家和影迷评选出来的伟大电影名单前列,其中《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内瓦医生》并称为里恩的“史诗三部曲”,事实上里恩的史诗片对之后导演们的创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马丁·斯科塞斯就是里恩史诗片的超级粉丝,甚至我们后来看到的许多史诗片也有大卫·里恩的影子。大卫·里恩已经成为史诗片的一张名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于1962年12月10日,在英国伦敦宾莱斯特广场上进行皇家首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爱丁堡公爵出席。《阿拉伯的劳伦斯》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土耳其入侵阿拉伯半岛,为了阻止土耳其继续侵略的行径,英国士兵劳伦斯被派前往麦地那寻找部族首领费萨王子。在劳伦斯的正确引导和指挥下,由当地人组成的突击队屡建战功。劳伦斯也因此在中东产生极大的影响力,被誉为“阿拉伯的劳伦斯”。影片塑造的劳伦斯勇敢刚毅、足智多谋,又出身卑微、脆弱虚荣。沙漠戈壁的宏大场面和细腻敏感的情感传达,使这部行走在沙漠上的英雄史诗变得丰富且伟大。

2.劳伦斯:个性的发展过程,饱满的人物塑造

影片根据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真人传记改编,劳伦斯是阿拉伯近代史上一个传奇的英国军官,在阿拉伯独立运动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以超强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带领阿拉伯人争取自由。他伟大、智慧、充满人道主义,又迷惘、疯狂、沉浸在挫败和挣扎的情绪中。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喜忧参半,有人称赞他为“战争英雄”,有人也骂他是“殖民骗子”。[5]影片中,导演没有将这位“悲剧英雄”神化,而是通过电影语言将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艺术结合起来,传达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塑造了独特、饱满的人物形象。

尽管影片中的劳伦斯英勇善战、坚毅果敢,但导演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十足的、充满正义与责任感的英雄,而是真实、自我、挣扎的个体。劳伦斯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后来应征入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德国的盟友,而英国对埃及采取保护政策,因此双方在中东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战时人才的需要,劳伦斯被派往阿拉伯。他指导阿拉伯人作战、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赢得了大家的信服。但是看似充满正义的英雄背后,有一个驱使他前进的动机:他因为私生子的身份而深感羞耻,这也是他要从战争的胜利中得到肯定、实现自我价值的驱动力。

他的性格也在战争中改变着。他亲手枪杀了自己从沙漠中救回的阿拉伯人,被土耳其士兵军官抓获并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他英勇卓越又脆弱敏感,他是一位英雄,又很难做回一个平凡的人。这时的他是痛苦的。之后,阿拉伯起义军和英军一起占领了大马士革。但令他沮丧的是,英国政府背弃了原本要让阿拉伯地区独立的承诺。最终,战争结束、英雄归来,劳伦斯的眼神中有着对未来的犹疑,依靠战争来寻找自我价值的英雄,对于战争胜利的情感是复杂的。片中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劳伦斯。

3.阿拉伯与英国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阿拉伯人民生性自由而难以管理,西方人一来到这片土地就企图扮演“上帝”般拯救世人的角色,劳伦斯就是被派来扮演这样的角色的。劳伦斯与阿拉伯人的相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劳伦斯与阿里(贝都因人的代表)之间也是由偏见、怀疑到理解、信赖。初见面时,阿里一枪射死了劳伦斯的向导,只因“他在贝都因人的井里偷水喝”。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样的举动激怒了劳伦斯,他对阿里怒吼道:“就是因为有了像你这样的人,所以阿拉伯永远是一个弱小野蛮的民族!”首次交锋,劳伦斯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荣誉感以及作为一位英国军官对阿拉伯国家的蔑视,劳伦斯对这里的贫瘠和人们的鲁莽表现出极大的抗议。

但当劳伦斯来到贝都因地区,看到阿拉伯人骑着骆驼、拿着长刀英勇地对抗拥有飞机大炮的土耳其人时,他被深深震撼了,对这个英勇民族的人民产生一种尊重。他随即带领贝都因人创造出了奇迹,贝都因人欢呼雀跃,把最大的热情和全部的爱戴献给了劳伦斯。阿里亲自为他递上清水,两人的关系才变得和谐。他们代表的两种异质文化才得以交流。当阿里得知劳伦斯的私生子身份时,对劳伦斯产生了怜悯和敬意。他烧掉了劳伦斯的英军制服,为他披上了一袭洁白的阿拉伯长袍,这也象征着给了他阿拉伯人的身份。[6]劳伦斯便成了一名穿着阿拉伯长袍的英国军人,“背叛”了自己的英国文化,为了阿拉伯国家真正的独立和自由,他毅然决然投身于阿拉伯战场,这是对异质文化的最大接受。

当阿里为仁慈而公正的劳伦斯戴上英雄的花环,给予他征服者的荣耀时,劳伦斯动情地说:“我爱这个国家。”导演在这里揭示了两种文化的亲密融合。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产生了火花,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4.表现手法:色彩、构图和剪辑

影片的导演手法及摄影极为出色,既展现宏伟壮观的战斗场面,又剖析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出身卑微、高深莫测、胆略过人、又受虚荣和情欲支配的冒险狂。

首先,影片的色彩饱满,光线以自然光为主,为观众呈现了阿拉伯特色的风土人情,加之复杂的环境和残酷的战争,使得影片充满了纪实色彩又富有戏剧张力。神秘、浩瀚、又充满杀戮的黄色沙漠,大风掠过、一览无余的碧蓝天空,充满身份象征意味的军装和阿拉伯长袍,饱满的色彩和天空、沙尘暴等真实的环境为故事的讲述提供了很好的情境。色彩的运用对于塑造劳伦斯的形象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一群疯狂崇拜他的贝都因人中,劳伦斯有着“英雄的模样”:碧蓝的眼睛、飘逸的白色长袍、腰间的金色腰带和匕首。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又温文尔雅的劳伦斯,很快就成了集体中的领导者。

其次,导演对于影片构图的运用恰当,与流畅的剪辑相得益彰。在摄影方面,运用大量远景镜头来展现沙漠奇观。同时,俯拍和仰拍的变化对于塑造人物形象也有着关键的作用。影片的开头就有多个远景镜头来表现沙漠的多姿多彩:有时广袤的沙漠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美丽姑娘,在风的指引下摇曳出一道道美丽的曲线,那么动人;有时沙漠又露出狂野的一面,狂风呼啸而过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加之或激昂、雄壮,或低沉、悲烈的音乐,使观众如身临其境。镜头呈现出了在那个遥远年代、那样的恢宏背景下发生的、史诗般的故事。不同景别对于人物的情感表达也有着不同的作用。片中,在队伍第一次成功炸火车、掠夺丰厚的物资后,采用俯拍的形式来展现民众欢呼庆祝的场面,同时,对于身着长袍的劳伦斯,则用了仰拍镜头。这时的他沉浸在自己荣耀的喜悦中,俯仰之间,流露出劳伦斯骄傲的情感。

再次,影片舒畅的剪辑也是一大亮点。片中经常看到对许多镜头大跨度剪辑的技巧运用,如从特写镜头到远景,又从远景跳到一个大特写。这种剪辑方式和大漠旷达而又蛮荒的形象十分吻合。在土耳其人洗劫阿拉伯村庄的场景中,一个全景的摇摄展现了背景处正在撤退的土耳其军队,前景处是他们罪恶的写证——被强暴的妇女和残缺不全的尸体。接着一个跳切,出现了一面阿拉伯部落的旗帜,占据了整个屏幕,接着出现了劳伦斯的脸部特写,心理活动表达清楚、生动。

最后,在剪辑中,声音常常被用来使切换顺畅进行。这时声音不仅作为一种电影元素存在,而是参与到叙事中,推动影片的发展。影片剪辑中多次运用声音的叠化技巧。如在劳伦斯处决加西姆之后,从劳伦斯的脸切换到向阿卡巴发起进攻,这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土耳其的警钟声;劳伦斯在苏伊士运河的特写镜头里可以听见开罗街道的喧闹声;劳伦斯站在开罗的阳台上的特写镜头里,听得到阿拉伯人部落发出的声音等。

时代杂志曾评论道:“一次又一次地,宽银幕的巨大长方形画框,就像一个极大的熔炉的门那样敞开着,观众全神贯注地盯住纯净的金子般的沙子熔化的闪光,盯住空旷、灿烂的无垠苍茫,就好像他们盯住上帝的眼睛一样。”[7]《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是这样一部令人难以忘却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