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望中暗藏着的希望:《黑暗中的舞者》(1 / 1)

☆ 影片档案 ☆

片名:黑暗中的舞者

外文:Dancer in the Dark

导演:拉斯·冯·提尔

编剧:拉斯·冯·提尔

主演:比约克、凯瑟琳·德纳芙、大卫·摩斯、彼得·斯特曼、乌多·奇尔

上映:2000年9月8日

国家/地区:丹麦、西班牙、阿根廷、德国等

片长:140分钟

获奖:获2001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2000年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金棕榈奖

1995年3月13日,四位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索伦·拉夫·雅各布森、克里斯蒂安·莱福林、托马斯·温特勃格联合发表了关于电影导演的宣言,后来被称为“道格玛95宣言”(英文dogma意为“规条、规则”)。他们制定了十条规则,主要内容包括必须在实景拍摄、不用道具或布景;声音和影像制作不得分离;必须用手提摄影;禁用特殊灯光、光学效果和滤光镜等。“道格玛95”的几位导演同时向美国好莱坞美学和法国“新浪潮”提出挑战。他们拒绝电影的过于个人化倾向,同时与时尚的高科技发展态势相反,他们返璞归真,崇尚一种更为简洁本真的制作方式,他们指出电影太过讲求特技效果,却忽略了电影自身精神,要求抛弃各种人工修饰,返归叙事和人物本身。他们对新兴的DV(小型数码摄影机)技术非常感兴趣,偏爱以此作为拍摄工具。作为20世纪最后一次电影运动,“道格玛95”自然占据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它试图打开电影回归本体之路。

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是“道格玛95”群体的核心人物。他于1956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1979年进入丹麦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早期作品包括《犯罪分子》(1984)、《瘟疫》(1987)和《欧洲特快车》(1991),被称为“欧洲三部曲”。《破浪》(1996)、《白痴》(1998)和《黑暗中的舞者》三部影片构成了拉斯·冯·提尔的“金心三部曲”。《金心》是提尔小时候看过的一本连环画,内容是关于一个善良的小姑娘的童话故事。小姑娘带着面包和玩具,只身一人前往森林游玩,一路上,她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送给了别人,自己则什么也没剩下,甚至连衣服也没有了,但是她却依旧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与信心,她相信“我能对付一切”。《金心》中的这个小姑娘给拉斯·冯·提尔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破浪》《白痴》和《黑暗中的舞者》中的三个女主人公贝丝、卡琳和塞尔玛都是以她为原型塑造出来的人物。她们都面临着生活中极大的挫折和困境,但是无依无靠的她们却不懈地、勇敢地与不幸的命运搏斗,并且具有近乎“不可思议”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宗教情怀。能够将痛苦圣洁浪漫化,是拉斯·冯·提尔叙事动人的重要原因。

《黑暗中的舞者》故事场景设在美国的城市郊区,东欧移民工人塞尔玛单身带着儿子一起生活,他们租住在警察比尔家的拖车屋中。尽管生活困窘,但塞尔玛依然热爱音乐和舞蹈,尤其喜欢经典好莱坞歌舞片。她加入了工厂的歌舞团,经常跟同事们一起排演《音乐之声》中的片段。她全身心地投入歌舞的世界中,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劳累和困苦。但是不幸还是接踵而至,塞尔玛和儿子因为一种遗传的疾病渐渐失去视力。为了给儿子筹钱做手术,她开始不顾辛劳,日夜不停地加班,把赚来的钱都装在一个小铁盒里。房东比尔热衷于享乐的妻子把他的财产都挥霍完了,倍感压力的比尔时常找到善解人意的塞尔玛倾诉,而单纯的塞尔玛也告诉他自己的秘密。但是悲剧由此降临在她的身上:走投无路的比尔偷走了塞尔玛的钱,并且拒不还钱,他甚至要求塞尔玛开枪打死自己以解脱痛苦。在双方的拉扯之中,塞尔玛无意中开枪打中了比尔。塞尔玛拿回了自己的钱,到医院为儿子办理好手术的手续,之后来到歌舞团最后一次观看排演。警察来到这里逮捕了她。在法庭上,为了维护比尔的尊严,塞尔玛没有道出比尔的秘密。为了儿子的眼睛,她不愿意把那笔手术费用来支付高昂的律师费用,因此被判处绞刑。

塞尔玛是拉斯·冯·提尔作品中典型的“金心”式女性,她对周围的同事和邻居都以诚相待,友善关爱,而对自己的儿子更是倾注以博大深厚的母爱,愿意为他奉献和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近乎宗教的殉道精神让平凡普通的塞尔玛的身上笼罩着独一无二的光环。她甜美的笑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塞尔玛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苦难的现实生活与甜美的幻想国度,是后者给她带来了精神的支柱和乐观的态度。她纯真地生活在臆想的世界里,在那里,她脸上挂着天使般的笑容,她纵情歌唱,裙裾飞扬。对于塞尔玛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并且被无情的命运所捉弄的人来说,音乐和舞蹈是她唯一可以获得自由和尊严的渠道。在塞尔玛的眼睛已经日益失去光明时,她仍然可以在幻想的仙乐飘飘的国度里享受生活的快乐,“我不需要眼睛去看”,这是电影海报上的一句话,因为在黑暗中,她仍然可以成为一名无拘无束的舞者。甚至在影片的最后,原本面对死亡陷入极端恐惧的塞尔玛在获悉儿子已经成功施行了眼部手术之后,从惊惧中解脱出来,复又回到她的歌舞世界里,高唱着“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虽然影片中塞尔玛醉心于经典时期的好莱坞歌舞片,但是《黑暗中的舞者》却有着显然不同于美国好莱坞歌舞片的形式风格。作为“道格玛95”运动的推动者,拉斯·冯·提尔仍旧坚持了他的作品中一贯的形式元素:DV 拍摄,手持摄影,使用自然光等。但是同时,拉斯·冯·提尔也冲破了“道格玛95”规则所造成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达到内容表现和人物塑造的效果,他在《黑暗中的舞者》中也采用了一些固定摄影和加滤镜的镜头,并且在歌舞段落中配上了音乐。影片中的七个歌舞段落是采用了上百台固定的、环绕着整个表演场景的DV摄影机来拍摄的,在演员表演一气呵成的前提下,为后期剪辑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保持现场的真实感的同时,他用不同机位、不同景别、不同焦距、不同画面空间的镜头剪辑出一段充满动感的歌舞段落。

此外,影片中穿插七个非叙事的歌舞段落表现塞尔玛的幻想世界,而拉斯·冯·提尔打破“道格玛95”的“禁令”,采用了许多好莱坞电影典型的流畅性剪辑来实现从现实的生活化场景向幻想的舞台剧演出的过渡。比如第一段歌舞段落发生在工厂正在运作的车间里,伴随着塞尔玛陷入的臆想天地,周遭嘈杂凌乱的机器声音仿佛渐渐具有了节奏感,然后塞尔玛与众工友精彩的车间歌舞开始了。提尔在这里运用了声音的相似性剪辑,利用与工厂车间的机器声音色相仿的乐器声巧妙地实现了过渡。影片中的第二段歌舞段落则是利用了动作的相似性剪辑来切换画面,实现转场。塞尔玛来到大桥上,此时火车从桥上呼啸而过,镜头切入塞尔玛脸部的特写,她微闭着双眼,仿佛沉入了遐想。镜头切回火车的画面后,再次切到塞尔玛的全景镜头:火车在她的背后经过,她摘下戴着的眼镜,开始高歌。这段过渡便是借用了火车奔驰的动作来实现的。这两段过渡均是由现实生活进入幻想世界,影片另有一个表现塞尔玛由幻想返归现实的段落颇具意味。塞尔玛开枪打死了比尔后,来到工厂的歌舞团里最后一次观看工友们的排演,她再次进入了与工友们一同跳起踢踏舞的幻想中。正当塞尔玛在幻想中忘我歌舞时,拘捕她的警察悄然而至,并且有四个警察以歌舞片中常有的抬举动作把塞尔玛抬起来走向门外停着的警车中。这个歌舞段落原本属于塞尔玛的幻想,但是警察却直接闯进她的幻想世界中把她抓捕而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严酷的司法力量对弱势人物塞尔玛仅有的幸福幻想的破坏。流畅性剪辑的过渡之外,拉斯·冯·提尔利用了画面的影调来区别开现实的叙事段落和幻想的非叙事段落。而现实段落的画面中,色彩的饱和度较低,色温较高,显示出阴冷灰暗的画质;在幻想段落的画面中,色彩的饱和度明显较高,色温较低,呈现出艳丽夸张的画质。另外,影片的歌舞段落的剪辑与现实段落相比具有明显的跳跃性,不仅根据音乐的节奏和人物的动作,以许多密集的、景别反差较大的短镜头剪辑在一起,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张力,而且多处采用了大仰拍和大俯拍这种较为夸张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幻想中不同于寻常的自由画面。正是这些电影语言的巧妙运用,让《黑暗中的舞者》在恪守“道格玛95”精神的前提下,实现了其独具特色的视听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