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幻片的主要分类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科幻电影在题材上也在逐步变化,各种美学要素渗透其中。按照科幻片所呈现的内容来进行大致分类,主要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外太空探索
科幻片一般在空间上指向宇宙——地球外太空,在时间上指向未来,宇航探索成为科幻片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此类影片代表了人们对于科技发展将引领人类进入文明历史的新纪元的信念和愿望。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旅行,前往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探险,在人类尚未实现真正的太空航行时就已经成为科幻影片里面出现的画面,这通常被认为是人们依据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航空技术在世界各地畅通无阻地旅行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可能性推想。最早期的梅里爱创作的科幻片《月球旅行记》开了电影艺术家致力于外太空探索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的《登陆月球》把人类带到了月球上,并且试图前往其他星球;20世纪60年代的《2001太空漫游》则把人类带到遥远的太阳系行星——木星;人类对于外太空历险的超前想象淋漓尽致地反映在这些科幻片中。
(2)外星生命与外太空大战
虽然科学家至今未能确定除了地球之外,外太空领域是否也存在生命体,但是对于外星人的各种假设却是早就存在于人类好奇的想象中。甚至有不少人自称见过外星人和他们乘坐的飞碟,也有一些人拍摄到了这些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人类对外星生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电影媒介因其能够逼真地模拟物质现实,在银幕上展现一个近乎完美可信的影像世界而成为满足人们对于外星人的想象的最佳载体。电影美工师和造型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塑造出了体态、身姿皆各异的外星人的形象。外星人最经常被设计成一些个子矮小,脑袋圆且大、嘴巴窄且长,也与人类一样双脚行走的生物。除了外形,人们对外星人最为关注的另外一点是他们对待地球人的态度,在科幻影片中,既有对人类非常友好的外星人(《外星人E.T.》《第三类接触》等),也有对人类充满敌意,甚至企图入侵地球的外星人(《火星人入侵地球》等)。《异形》(Alien,1979)就将外星生命描述成一种非常可怖且对人类具有强大攻击力的生物,人类与之展开了艰苦的搏斗。
科幻片中的战争实际上是人类古老的和现代的战争在太空背景下的曲折化的演示。乔治·卢卡斯导演在被称为“太空英雄传奇三部曲”的《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杰迪归来》三部影片里,设置了一个与英雄业绩层出不穷的西部世界类似的背景,在银河系的权力争斗的情节中,展示了科学的魅力。太空的战斗实际上是现实世界中人类战斗的演绎,从而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哲学意识。而太空中的刀光剑影、战火硝烟,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游戏心理。
(3)机器人等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在1956年被科学家们提出来,指的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人工智能从属于计算机科学,以生产出一种能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为目的,最典型的就是对机器人的利用。人工智能是除太空航行之外,人们对科技发展尽情发挥想象力的另外一个领域。在许多科幻影片中,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一种与人类的智能相仿,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程度。这类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终结者》系列、《黑客帝国》系列、《阿尔法城》等。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终结者》(The Terminator,1984)便是一部表现机器人与人类对决的经典科幻片。影片叙述21世纪的地球已经被机器人所主宰,幸存的人类为了推翻机器人的统治而聚集到一起。为了铲除人类的反抗势力,机器人统治者派出一个与人类在外貌上相仿的机器人回到过去的世界,去杀害一个叫萨拉的女人——她将成为未来人类抵抗机器人组织的领袖的母亲。未来世界的人类领袖也派出一个叫凯尔的男人去保护萨拉。杀手和凯尔都回到了1984年的洛杉矶,洛杉矶城里三个名叫萨拉的女人中,已经有两个被害身亡,剩下的第三个萨拉是一名大学生。她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杀手,凯尔及时赶到并救了她,但是杀手却在后面穷追不舍。凯尔把未来世界的事情和自己的身份都告诉了萨拉,他们相爱了。后来,在杀手的又一次来袭时,凯尔为了与其同归于尽而死去。萨拉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孩子就是未来人类抵抗组织的领袖。
(4)科技奇迹与灾难
科学技术带给人类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人们当下的日常生活便从医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科技进步中大为获益。科学技术以超出人们预料的速度发展着,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成果时,也看到其带来的不少负面的影响,比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而这些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和控制。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高科技既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奇迹:满足人类长生不老的欲望,如《天茧回归》(2005);克隆人可以代替人的许多生命活动,如《克隆人》(1997)、《复制娇妻》(2004)、《复制丈夫》(2010)等。但科学技术在给人们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惊喜的同时,如果控制不当,同样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一些科幻影片对科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展开了想象,在银幕上直观地展现出了这些科技灾难的图景。《丈夫一箩筐》(Multiplicity,1996)讲述一名叫道格的男子因为在生活中疲于奔命,每天非常劳累地履行着丈夫、父亲和职员的各种职责,备感压力。有一天,他遇到了遗传学家利兹博士,博士建议他去复制几个自己的副本出来,以分担责任。道格采纳了他的建议,克隆了若干个道格出来。这些复制的道格们可以与原版道格独立行事而不受其控制,道格自己则逐渐发现这些复制人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便利,反而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威胁到他自己的生活,包括工作和家庭。《科学怪人之再生情狂》(美、日,1994)讲述了维克托·弗兰肯斯坦和父母及收养的妹妹伊丽莎白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他的母亲在生弟弟威廉的时候因难产去世了。维克托根据好友沃尔德曼医生的日记,进行借尸复活的实验。后来,他的“创造物”逃走了,被城里人赶到乡下,逃进一户农家的猪圈里栖身。后又被赶走。“创造物”开始报复维克托,维克托用贾斯廷和伊丽莎白的部分身体重造出一个活女人。“创造物”要占有这个新的女人,但是她不愿意,遂放火自焚,连同维克托的房子一起烧掉。维克托一路追踪“创造物”,一直来到北极圈展开生死搏斗。
此外,表现科技灾难的影片还有《苍蝇》(The Fly,1958)、《深渊》(1989)、《异形》(Alien,英、美,1979)、《异型复活》(1997)、《基因危机》(Gattaca,1997)等。
2.科幻片的精神价值:对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的焦虑和批判
在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瞠目结舌时,人们同时感受到一股潜在的压力:科技的力量如此威猛,万一发生失控,那么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人们在憧憬科技引领人类向更先进的物质社会发展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科技的发展态势产生了焦虑和不安。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就描写了人类在追逐科技所带来的利益中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亿万富翁哈蒙德博士立志在他所拥有的努布拉岛上建造一个恐龙公园。他带领许多科学家从事复制恐龙的惊人之举,从一只吸了恐龙血、被困在琥珀里面的远古蚊子身上提取出恐龙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成功地使绝迹几千万年的恐龙复生。努布拉岛成了一个“侏罗纪公园”。然而,因为公园的电脑控制系统遭到员工破坏而造成了失控的可怕后果:所有恐龙逃脱了控制,它们相互厮杀,而死难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恐怖笼罩了整个努布拉岛。这部影片正是用高科技的手段营造了一个滥用DNA遗传基因复制生物而给人类带来奇迹和灾难的故事,堪称这类题材的代表作。科幻片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提醒人们在发明使用一项新技术前,应该思考一下,这项技术将把人们引向什么样的境地。
此外,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过于崇尚科技和工具理性也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在一个高度自动化和逻辑化的科技社会,人们创造的自主性反而会逐渐缺失,而人们的感性被忽略、钝化,人类很可能会被自己所发明出来的人工智能等事物所奴役。所以,像《苍蝇》(1958)、《阿尔法城》(1965)、《基因危机》(1997)、《黑客帝国》系列、《终结者》系列等影片都传达了对过度强调科技理性的批判意识。“且不论高科技带来人类公德减弱的负面影响,单是科技成果本身对人类造成的消极作用已经足以使人类头脑清醒。克隆技术、核实验、化学制品……越来越多的智者意识到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的重要性,科学界可以以理论思维影响人们的观念,而电影艺术则以其通俗的、形象化的方式参与了这个关于人类进步和人类自身生存的讨论。科幻片以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展开想象的宏大羽翼,把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奇迹和灾难描述成一幅幅形象化的图画。”[2]
3.科幻片中的超人形象和超能力:对人类极限的超越
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幻想着能够超越自身的能力局限,获得超能力,实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梦想。在人们目睹科技所带来的一个个奇迹后,人们开始把对超能力的幻想寄托在科技身上。科幻影片中出现了大量具有超能力的超人,观众通过在银幕上观看超人发挥常人无法拥有的力量而获得极大的观影快感。李安导演的《绿巨人》(Hulk,2003)也塑造了一个超人的形象。影片讲述“冷战”时期,为了制造出超级士兵,美军的一名科学家致力于基因改造,让人类获得超强能力的科学研究,但是因为不能进行人体实验,他的研究项目没有获得支持。不甘心如此作罢的科学家竟然在自己刚刚出生的儿子班纳身上进行了基因实验。长大后的班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专门为美军开发新型的炸弹。在一次试验中,操作发生失误,班纳为了保护同事而受到伽马射线的强辐射。他虽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是当年父亲在他身上做的试验基因也因此被唤醒,一旦他情绪激动时就会失去自我的控制力而变成拥有超强破坏力和反抗力的绿巨人。美国军方为了研究绿巨人的神秘力量而开始追捕他,甚至派出了一个超能力怪物“吸收人”来与绿巨人对抗,而这个“吸收人”竟然就是班纳的父亲。绿巨人能否战胜自我的意念和美军的控制,电影的结局留下了一个悬念。
4.科幻片对空间与布景、特技的倚重
在科幻影片中,电影空间是被影片主创人员通过布景等造型手段加以特殊强调的。无论是科学实验室、太空飞船还是外星球的景象,都形成了科幻片图解式的视觉形象。观众通过这些空间形象,一眼就可以辨认出这是一部科幻片。苏珊·桑塔格说:“在这些影片中事情、物体和机器起着主要作用。相当大范围的伦理价值是通过这些影片的布景而不是人物体现出来的。”[3]曾有人总结美国好莱坞的拍摄手法,即越是天马行空的故事,越是需要注重画面细节的真实表现。科幻片是美国类型片中离现实情境最远的一种类型,但是我们在科幻片中,却往往可以看到由非常考究的布景、美工等造型手段营造出来的相当逼真的视觉空间。从梅里爱时代运用停机再拍等摄影机功能和模型摄影来拍摄《月球旅行记》等一批科幻片,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类接触》等一些科幻片中以合成摄影和光学制作方法为主的特效制作,再到90年代大行其道的电脑特技,科幻片与特技运用总是相伴相随。随着数字技术和电脑特效的日益成熟,它们在科幻片中的运用更是必不可缺。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以科幻巨片《阿凡达》开创了真正的3D电影时代,3D特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观赏到潘多拉星球上璀璨缤纷的景色,造就了电影视觉奇观的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