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育宁.宁夏通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2]陈忠祥.宁夏吊庄移民的理论分析[J].干旱区地理,1998,21(4).
[3]陈忠祥.宁夏南部回族社区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1).
[4]程积民,余治家,朱仁斌,等.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高正中,戴法和.宁夏植被[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6]固原县地方志办公室.民国固原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7]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海原活动断裂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8]黄秉维.中国自然区划的初步草案[J].地理学报,1958,24(4).
[9]霍福臣,潘行适,尤国林,等.宁夏地质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10]刘南威,郭有立,张争胜.综合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1]刘伟,黑富礼.固原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12]米文宝,李龙堂.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及保护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5(6).
[13]米文宝,王梅兰.宁夏旅游区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4).
[14]米文宝主编.宁夏人文地理[M].香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2006.
[15]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R].2013.
[16]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公报(2012)[R].2013.
[17]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宁夏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8]宁夏煤田地质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报告[R].2010.
[19]史念海,曹尔琴,朱士光.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20]史学正.全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1995.
[21]宋史·夏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2]陶伟,郭来喜.宁夏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分区评价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1).
[23]汪一鸣,王杰.这里的水利能跟都江堰媲美[J].中国国家地理,2010,(591).
[24]汪一鸣,钟侃.西夏都城兴庆府初探[J].西北史地,1984(2).
[25]汪一鸣.宁夏人地关系演化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6]王小明,刘振生,李志刚,等.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1.
[27]吴峰云,杨秀山.探寻西夏文明[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8]吴征镒,周浙昆,孙航,等.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与分化[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29]席承藩,张俊民,丘宝剑,等.中国自然区划概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30]薛正昌.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9(4).
[31]杨明芝,马禾青,廖玉华.宁夏地震活动与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32]郑度,杨勤业,顾钟熊.黄秉维地理学术思想及其实践.见《黄秉维文集》编辑组.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辑委员会(张新时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34]周特先,李岳坤.宁夏国土资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35]周特先,姚茂文,王利,等.宁夏构造地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36]朱善利,梁鸿飞.产业选择与农民利益——宁夏固原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