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夏简史(1 / 1)

宁夏地理 张春来 2313 字 20天前

一、西夏的建立[1]

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公元431年,北魏灭其国,先改统万城为统万镇,不久即改为夏州(今陕西横山)。隋改置朔方郡于此,唐复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西夏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夏州是西夏政权的发祥地之一。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这支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其势力范围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夏、绥(今陕西绥德)、宥(今陕西靖边东)、银(今陕西榆林东南)四州。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匡义削藩镇的兵权,执掌夏州政权的李继捧率领族人首领二百七十余、民户五万余帐投附宋朝,言“其诸父、昆弟多相怨,愿留京师”。宋太宗授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随后,李克文、李克宪也归附宋朝,宋派官兵占领了夏、绥、宥、银四州。

李继捧的族弟名叫李继迁反对附宋,他率部奔往夏州东北的地斤泽(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联络党项其他部落,集合武装,抗宋自立。雍熙元年(984年),夏州尹宪和都检使曹光实率精骑夜袭地斤泽,俘获李继迁的母亲、妻子,李继迁只身逃至夏州北黄羊平,召聚番众,壮大力量,同时与野利等豪族通婚,建立反宋联盟。雍熙二年(985年)二月,李继迁诱杀曹光实,攻占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四月,宋派李继隆出兵讨伐,李继迁弃银州而去。雍熙三年(986年),李继迁遣使向辽请臣请婚,辽圣宗以宗室女为义成公主下嫁,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淳化元年(990年),辽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光义死,其子赵恒继位。李继迁遣使求和,宋朝任命其为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今陕西米脂东)五州之地重归李氏之手。李继迁收复五州故土之后,于咸平五年(1002年)广集党项诸部围攻灵州(今宁夏灵武),宋廷急派六万大军驰援灵州,然而援军未到,灵州已失。灵州位于夏州西侧,倚负贺兰山,带引黄河,是唐、宋时期西北边疆的著名军事重镇。灵州西面是我国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当时这一地区主要散居回鹘部落,西南面则是吐蕃部落分布地区,因而灵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了汉、回鹘、党项和吐蕃各族势力争夺的焦点。李继迁攻占灵州后,次年即迁居于此,改灵州为西平府。

公元1003年,李继迁率军西征,攻占吐蕃占据的河西重镇西凉府(今甘肃武威),截断宋朝与西域的商道,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国防军力建设。在与吐蕃会盟时,李继迁遭吐蕃人暗算,被劲弩射伤后逃回,死于灵州。此时,正值宋与契丹缔结“澶渊之盟”。李继迁之子李德明继位后,于景德三年(1006年)与宋签订和约,宋封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合约签订后,李德明在保境息民、发展和平的同时,全力向西发展,控制河西走廊,开展商业贸易,使其所辖地区出现了“有耕无战,禾黍如云”的兴旺景象,经济实力极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李德明“大辇方舆,卤簿仪卫”,作称帝的准备。他将灵州西北的怀远镇(今银川市)作为新都城的选址,认为此地“西北有贺兰之固,黄河绕其东南,西平为其障蔽,形势利便”,遂在此筑城徙居,大建门阙、宫殿、宗庙、官署等,改称兴州。

天圣九年(1031年),李德明死,其子李元昊嗣立。李元昊主张按党项的传统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战斗为先,兵马为务,建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独立政权。为此,李元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不再接受唐、宋王朝赐给的“李”、“赵”汉姓,改王室拓跋氏姓嵬名氏,自称“兀卒”(西夏语“皇帝”二字的译音)。(2)颁布《秃发令》,强令国人三日内一律秃去额顶之发,违者处死,以突出本民族的风俗标志。(3)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城,广营殿宇,准备都城。(4)新订官制,分为文、武两班,有汉名官号和番名官号。(5)规定官员和平民服饰,以分别等级贵贱。(6)创造西夏字;又设立番字和汉字二院,加速翻译汉文典籍,以资统治借鉴。(7)设置“番学”,选番、汉贵族子弟入学,培养统治阶层的后备人才。(8)自立年号,先为“开运”,继改“广运”,又改“大庆”。与此同时,李元昊在军事上取得节节胜利,先发兵攻打宋朝的府州(今陕西府谷县),接着在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击败宋军。公元1032年,率兵攻占吐蕃大首领所辖青唐(今青海西宁)、宗哥(今西宁市东)等城。又举兵进攻回鹘部落,占领了肃州(今甘肃酒泉)、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三个战略要地。

公元1038年,嵬名元昊正式称帝,年号“天授礼法延祚”,国号“大夏”,自称“兀卒”。这时夏国的疆域,东临黄河,西至玉门关(今敦煌市西小方盘城),南迄萧关,北抵大漠。除保有夏、银、绥、宥、静、灵、盐、会(今甘肃靖远)、胜(今内蒙古准格尔旗)、甘(今甘肃张掖)、凉(今甘肃武威)、瓜、沙、肃诸州外,又新升部分重要镇堡为州,如洪州(今陕西靖边县南)、定州(今宁夏平罗)、威州(今宁夏同心)、龙州(今陕西志丹县北)等。都城为兴庆府,即今银川市。

二、兴庆府的设置[2]

西夏的前身夏州政权的政治中心,先在夏州,继迁灵州,最后定都兴庆府。汪一鸣等认为西夏选择兴庆府作为国都的原因可归纳为四点[3]:第一,从军事地理形势看,西夏原来的根据地银、夏一带,东南是北宋领土,东北为强大的辽国,不但向外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周围靠近宋、辽边防重镇,军事上易受威胁,而其西北边广大地域,水草丰美,畜牧滋息,地饶五谷,但宋、辽势力鞭长莫及,成为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活动范围,他们的军事力量相对较弱。李德明父子便集中力量向西开拓疆域。西夏建国的过程,也就是其势力不断向西扩展的过程。都城的西迁,正是政治军事实力向西扩展的重要标志。第二,从交通地理位置看,银川平原“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其地理形势比银、夏一带优越得多。由兴庆府东渡黄河,可达银、夏州党项族的老根据地,并由此通达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去白马强镇军,可控制阳山东西向大道;西扼贺兰山信宿谷、大象谷、大白羊谷等九条山间谷道的咽喉,越过这些山间隘口可北去大漠边防地带,西北抵西夏西部重镇黑山威福军,西去凉州和河西走廊其他各地;南下直达原州(今宁夏固原),并由此西通会州、凉州等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东南则直趋环州、庆州以至关中。因此,兴庆府实处当时西北地区的交通要冲。第三,从经济环境看,兴庆府周围地区农牧业较发达,相对稳定的引黄灌溉农业可以保证城市的军需民食。除了原来的唐徕、汉延古渠等灌溉之利外,李元昊又修建了贺兰山东麓洪积冲积平原上由青铜峡至平罗的“昊王渠”,使兴庆府四郊的农牧业生产有了更大发展,成为西夏境内的粮食基地和重要牧场之一。第四,怀远镇在后汉或南北朝可能已有原始居民点,隋唐以来党项、回鹘、吐蕃等民族相继进入该地,大大促进了该地经济的发展,宋代的怀远镇已是“河外五镇”中的首镇。李继迁攻取灵州时,“尽逐居民城外”,数万百姓“徙依怀远”。李德明在西夏草创时期,下决心将国都由中心城市灵州,渡河迁至怀远,其城市原有的基础规模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怀远镇原来的城池规模很小,李德明迁都后,大兴土木,重修兴州城,经过十余年,城池宫室初具规模。李元昊继位,1033年开始在原有宫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广宫城,营殿宇”,城内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兴庆府的城市设计,直接受唐代长安与北宋东京的布局影响,城内居民估计在二十万左右。城呈长方形,周十八余里,护城河阔十丈。南北各二门,东西各一门,有光华门、南薰门等,城门上建城楼。道路呈方格形,街道较宽,有崇义等二十余街坊。皇家手工艺作坊集中于宫城宫厅。宗教活动场所有承天寺、高台寺、戒坛寺、佛祖院等。游览名胜有城西北部避暑宫、贺兰山木栅行宫、城西快活林等。

在大规模营建都城的同时,西夏还不遗余力地兴修今银川平原的水利,发展城郊农牧经济,为兴庆府的繁荣打下较稳固的基础。然后,在城西贺兰山东麓营建离宫(木栅行宫)、佛祖院、五台山寺、帝王陵园,在城东十五里处的黄河畔兴建高台寺及诸浮屠。依赖昊王渠的灌溉,城西四十余里的贺兰山麓成为林草丰美的“快活林”;城郊还兴建不少城堡要塞,如克夷门(今三关口)、北沙城(相传为西夏帝王的驸马驻地)等。所有这些都成了兴庆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夏统治者游猎宴乐以及与部落领袖会盟,进行政治、宗教活动的处所。

三、西夏的灭亡[4]

西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仁孝帝病逝,其子纯祐继位,即桓宗。此时,蒙古在漠北兴起。铁木真统领着强悍善战的蒙古军队,在连续不断的战争行动中,领地向西拓展与乃蛮部接壤。次年,进攻乃蛮,收其领地。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幹难河畔,被推为大汗,号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诸部的同时,开始向外扩张。天庆十二年(1205年)三月,成吉思汗消灭乃蛮部后,率军第一次侵入西夏,追击逃入西夏的克烈部首领,攻破西夏边境城堡力吉里寨,毁其墙垒。纵兵掳掠瓜、沙诸州。四月,蒙古军带着大量战利品返回漠北。这只是一次劫掠性的战争。蒙古兵退走以后,西夏修复了被破坏的诸城堡,将都城兴庆府改为中兴府。

应天元年(1206年)正月,镇夷郡王李安全废黜桓宗纯祐,自立为帝,是为襄宗。应天三年(1208年)八月,成吉思汗以西夏不肯纳贡称臣,第二次侵入西夏,四处掳掠。西夏集右厢诸路军抵抗,蒙古军见西夏兵势尚威,不敢贸然骤进。次年二月,蒙古军因粮草匮乏退兵。

应天四年(1209年)秋,成吉思汗积极做好侵金准备,为防止从侧后来的威胁,必须先征服西夏。于是第三次发兵侵入西夏。夏襄宗李安全发兵五万抵抗。蒙古击败西夏军,进攻中兴府,双方相持两个月。中兴府防守坚固,不能攻下,遂引河水灌城,居民淹死无数。后外堤决口,蒙古军营反被淹,只得撤围。成吉思汗派使者入城谈判,迫使李安全纳女请和。西夏经过这次打击,向金求援又遭拒绝,遂转而采取臣服蒙古、进攻金国的政策。

光定元年(1211年)七月,齐王遵顼废掉李安全,自立为帝,是为神宗。李遵顼继位后,依附蒙古攻打金国,双方迭起兵争。成吉思汗战略目的的第一步达到,不但获得了大量战利品,取得了经济上的补给,还可以利用西夏来夹攻金国。役属蒙古后,蒙古的征发日多,使西夏疲于奔命,于是西夏朝野上下逐渐对这种政策产生了怀疑和不满,与蒙古的关系逐渐疏远。光定七年(1217年),成吉思汗决定进兵西域,命西夏出兵随征,被西夏拒绝,遂遣一支军队攻夏。此时西夏毫无准备,蒙古军再次包围中兴府,李遵顼命儿子李德仁守城,自己逃到西凉。李德仁只好遣使请降。成吉思汗决定暂时放下西夏,专事西征,蒙古军不久退走。李遵顼返回中兴府。

由于夏金并争十余年,精锐皆尽,两国俱伤,又频为蒙古所攻,已力不能支,国内上下也怨声载道,李遵顼只好于光定十三年(1223年)十二月,让位于次子李德旺,是为献宗。李德旺继位后,改变其父的政策,决定与金国约和。乾定二年(1225年),夏金和议成功。李德旺见成吉思汗统兵西征未回,遣使联络漠北诸部,共抗蒙古。成吉思汗得知西夏“阴结外援,蕃异图”,即密令经略中原汉地的统军孛鲁率军攻夏。秋天,孛鲁率大军攻破银州,杀夏军数万,俘其大将军,掳掠牲口数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