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 1)

宁夏地理 张春来 2615 字 20天前

该自然保护区地处北纬35°15′~35°41′,东经106°09′~106°30′,位于宁夏最南端,是西北地区重要水源涵养林地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区横跨泾源、固原、隆德3县,南北长110km,东西宽5~12km。东南与甘肃平凉、华亭、庄浪3县(市)接壤,总面积9×104hm2,森林覆盖率为65.4%,平均海拔2300m左右。

一、植物多样性

(一)植物区系特征

六盘山植物区系组成中起源较古老的裸子植物分类群十分贫乏,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据野外调查与标本鉴定分析统计,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10科,441属,1069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8属,32种;裸子植物3科,3属,5种;被子植物96科,420属,1032种。

该区植物组成表现出以下特点:植物科的组成中,大科(≥20种)数量少,仅占13.1%,但却包含了植物种类的55.3%之多,大多数优势科植物包含的种数超过宁夏对应科包含种数的一半,其中虎耳草科植物种数所占比例最高,禾本科植物分布的种类相对较少,这与区域的气候变化、海拔高度及其天然植被恢复时间有直接关系。莎草科植物种数接近宁夏同科植物的一半。植物属的组成中,仅包含一种植物的属有215个,占总属数的50.8%,所包含的种数占总种数的20.7%。也就是说,六盘山植物属中单种属的数量很多,约占总属数的一半,但包含的植物种数很少。

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可以为植被的分类、植被区划、自然地理区划等提供参考。植物科的地理分布和对气候的忍耐力是受遗传因子控制的,因此,具有较稳定的分布范围,并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本区的世界广布科所占比例最大,占本区种子植物科的44.9%;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科也是本区比例较大的科,分别占种子植物科总数的29.7%和25.8%。该区同一属的植物常具有相同起源和相似的进化趋势,其分类特征相对稳定,并占有比较稳定的分布区域,在进化过程中,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分异,而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区性特征。热带分布属以泛热带分布属为主,在六盘山地区分布较少,约占总属数的10%。温带分布类型包括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共有269属,占除世界分布属外总属数的72.7%,占绝对优势,这与六盘山地区地处典型的温带区域有密切关系。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属在本区共有10个,大部分为草本属,少种型属较多,中亚分布在六盘山仅有13属,约占3.5%。东亚分布型共27属,占总属数的7.3%,多为单型属和植物种类。

(二)植被类型

本区植被类型、群系及群丛情况见表9.1。

表9.1 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表[1]

续表

续表

续表

1.温性针叶林

温性针叶林是指主要分布于温暖平原、丘陵及低山的针叶林,还包括亚热带和热带中的针叶林。生境要求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该区温性针叶林仅包括华山松林和油松林。该区为华山松分布的北部边缘地带,在六盘山和商铺林场以北无分布。林区内华山松林长期遭受人为砍伐和采种的破坏,森林分布的面积越来越小,仅残存在一些偏僻的山地和悬崖陡壁上。一般多分布于海拔2000~2500m的阴坡和半阴坡,多为中幼龄林,林龄以30~50a为主,单层林。华山松林遭受破坏后,多处被次生灌丛或次生草甸代替。油松是我国特有种,在六盘山只分布于固原市须弥山海拔1700~2100m的阴坡。油松生长生境温湿,年降水量500mm以上,土壤为山地灰褐土。对本区出土的古木和孢粉分析结果及邻近山地油松林的分布规律等进行分析,可以论证在历史时期六盘山曾有较大面积的油松林。

2.夏绿阔叶林

夏绿阔叶林在山地下部,分布于阴坡,与阴坡的草原植被构成森林草原带。林内较温湿,林下土壤为山地灰褐土。组成本区夏绿阔叶林的乔木树种以栎属、杨属、柳属、桦属、椴属的树种为主。林中乔木都是冬季落叶的阳性树种,林下的灌木也多是冬季落叶的种类。草本植物到了冬季地上部分枯死或以种子越冬,群落季相十分明显。群落结构简单,分层明显,一般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而苔藓层仅在海拔高处或生境阴湿地段才有良好发育。林中少见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

本区夏绿阔叶林由于遭受人为砍伐或破坏,目前多为幼龄林和中龄林的次生林,有的甚至被次生灌木丛或次生草甸类型所代替。因此,各类型之间多呈小斑块状镶嵌分布。

3.常绿竹类灌丛

由箭竹形成的群落,在结构、种类组成、生态外貌和地理分布等方面,均较特殊,所以把这一灌丛划分在灌丛植被类型中。它是森林被破坏后的次生灌丛,包括一个群系——箭竹灌丛,仅分布在海拔1900~2000m以上的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土壤为普通灰褐土和淋溶灰褐土。

4.落叶阔叶灌丛

落叶阔叶灌丛指由冬季落叶的阔叶灌木所组成的植物群落。它广泛分布于我国高原、山地、丘陵、河谷和平原。本区的落叶阔叶灌丛属于温带气候下发育的山地灌丛和河谷灌丛,且多属森林被严重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类型,但也有较稳定的原生类型。这些灌丛如果继续遭到破坏,将进一步被次生草甸所代替。本区落叶灌丛的生活型组成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地面芽植物次之,其他依次为地下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群落结构简单,一般仅有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种类也较少,一般每平方米饱和度仅15~20种。

5.草原

草原是由低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的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本区处于草原区南缘的森林草原地带,属于草甸草原,分布在海拔1700~2500m的阳坡和半阳坡,并与阴坡的落叶阔叶林等组成山地森林草原带。

6.荒漠

荒漠指的是超旱生的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占优势的稀疏植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各省区,包括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和鄂尔多斯台地西部。本区仅见于固原市须弥山海拔1700m左右的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植物以沙冬青为主,这是目前关于沙冬青及其组成的群落类型分布群的最南界线。群落总盖度只有30%~40%,高度20~50cm。

7.草甸

草甸是以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是在中度湿润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区草甸植被属典型草甸,主要由典型中生植物组成,也含有一定数量的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多属于森林或灌丛遭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类型,其下土壤为森林土壤,但具有生草化的特点。植被结构简单,仅草本一层,偶有亚层分化。主要优势层片有根茎禾草层片和多年生杂草层片,从而组成不同类型的群落。

8.人工森林群落

本区人工林树种主要有华北落叶松、油松和青海云杉,其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面积最大。华北落叶松为落叶树种,林下枯枝落叶层厚,其他植物生长困难,在部分密林区,林下几乎不见其他植物生长。油松林伴生树种有辽东栎、梾木、春榆、椴树等;林下灌木主要有甘肃山楂、刺蔷薇、针刺悬钩子、杜梨等;林下草本有东方草莓、紫斑风铃草、日本续断、大火草等。青海云杉林除部分与华北落叶松混交外,其余都为纯林,结构简单,林下植物稀少,灌木主要有刺蔷薇、岩生忍冬、高山绣线菊等,草本有曲花紫堇等。

二、动物多样性

(一)多样性特征

六盘山地区共有陆栖脊椎动物220种,隶属于24目,59科,水生脊椎动物6种,隶属于1目,2科。脊椎动物大多分布在泾源县内,在隆德县境内也有少量分布。居留种类116种,占陆栖脊椎动物总数的52.73%;夏候鸟71种,占陆栖脊椎动物总数的32.27%;冬候鸟6种,占陆栖脊椎动物总数的2.73%;旅鸟27种,占陆栖脊椎动物总数的12.27%。在这一地区繁殖的陆栖脊椎动物种类共计187种,占陆栖脊椎动物总数的85%。

(二)动物种类

1.哺乳类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类物种丰富,共有6目,16科,33属,47种,其中食虫目3科,3属,4种,占哺乳类总种数的8.51%;翼手目1科,1属,1种,占哺乳类总数的2.13%,为食虫动物;兔形目2科,2属,2种,为食草动物,占哺乳类总数的4.26%,主要分布在泾源、隆德,固原也有少量分布;啮齿目4科,17属,27种,占哺乳类总数的57.45%,皆为食草动物,隆德地区分布极广,泾源地区分布较多,固原地区偶尔也会见到;食肉目4科,8属,10种,占哺乳类总数的21.28%,主要分布于泾源、隆德地区的林区内,其中金钱豹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豺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偶蹄目2科,3属,3种,占哺乳类总数的6.38%,都为食草动物,大多分布在泾源、隆德林区,固原林区分布较少,其中林麝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47种哺乳类动物中,濒危物种有金钱豹、林麝、豺等。我国特有种有四川林跳鼠、中华鼢鼠、北社鼠、岩松鼠、甘肃鼢鼠、洮州绒鼠。

2.鸟类

从鸟类分布情况来看,由二龙河、泾河源、雪山、龙潭等林区组成的核心区内,森林茂盛,植被保存良好,人类活动较少,分布有109种鸟类,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70.32%。其中,二龙河林区观测到的鸟类有76种,雪山林区鸟类有14种,泾河源的鸟类有10种。区内繁殖的鸟类占大多数,为122种,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78.71%。而在保护区繁殖的鸟类中居留种有52种,夏候鸟有70种,分别占保护区繁殖鸟类的42.62%、57.38%。这122种繁殖鸟类中,我国特有种有大石鸡、山噪鹛、橙翅噪鹛、黄腹山雀、银脸长尾山雀及白眶鸦雀6种,占4.92%。其中,银脸长尾山雀及白眶鸦雀以前只发现于秦岭以南的狭窄山区,在秦岭以北还是首次发现。区内的珍稀濒危保护鸟类有金雕、雀鹰、大??、白尾鹞、燕隼、红隼、红脚隼、勺鸡、雉鸡、雕鸮等。

3.爬行动物

本区共有爬行类动物2目,4科,6属,8种,占宁夏回族自治区爬行动物总种数的42%。其中蜥蜴目有2科,3种,有鳞目2科,5种,其中北方型种类有秦岭滑蜥、白条锦蛇、中介蝮及蝮蛇4种,广布种只有双斑锦蛇1种且数量不多,高地型也只高原蝮1种分布在该地区,中亚型则有丽斑麻蜥2种,数量不多。白条锦蛇和中介蝮是优势类群。六盘山保护区的爬行动物主要分布在泾源县内,隆德县也偶有分布。8种爬行动物中有3种仅分布于古北界,2种仅分布于东洋界,另外3种在古北界和东洋界都有分布。其中,蜥蜴目的爬行动物中秦岭滑蜥、高原蝮、双斑锦蛇和蝮蛇4种在六盘山保护区较常见,主要分布于保护区内海拔低于2200m的地方,常出现在建筑物缝隙、岩缝、石块下、杂草灌丛、林区边缘、林中空地、路边、农田、荒坡草皮下、乱石堆、山区草丛、石缝、石堆等生境中。白条锦蛇的分布范围广泛,几乎分布于保护区的任何海拔,是该区的优势种。其他几类爬行动物虽然出现的生境很多,但却比以上几种爬行动物少见。在垂直分布上,该保护区的爬行动物分布于2100m以上区域的种类达到了半数,其中高原蝮蛇分布区域最为宽泛,从保护区海拔1750m到最高海拔区2800m均有分布。

4.两栖类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仅有5种两栖类动物,隶属于1目,3科,3属,分别占宁夏全区1目,3科,3属,6种的100%、100%、100%、83%。其中六盘齿突蟾属于锄足蟾科,是该区的优势种,属高地型动物,它不仅是我国的特产种类,也是六盘山保护区的特有种,本属目前记录有10种;岷山蟾蜍和花背蟾蜍属于蟾蜍科,都是北方型种类,其中岷山蟾蜍属于当地优势类群;中国林蛙和黑斑蛙属于蛙科,其中中国林蛙属于北方型种类,黑斑蛙属于广布型种类,中国林蛙是优势类群。

六盘山保护区位于秦岭以北,其南北走向的山地位置相当重要,从东来的海洋气流沿秦岭西进,在北部受到六盘山的阻挡;从西来的干旱气流也受到六盘山的阻挡,从而造成山地两侧气候条件的差异,形成六盘山两栖动物特殊的区系特点。该保护区的两栖类动物主要分布在泾源县内,隆德县偶有分布。5种两栖动物中,有2种仅分布于古北界,广泛分布于东洋界和古北界的物种有3种。

5.鱼类

6.昆虫

目前已整理出的六盘山保护区昆虫有20目,197科,1004属,1792种,其中全变态类昆虫1410种,隶属于8目,127科,768属,分别占保护区昆虫总目数、总科数、总属数、总种数的40%、64.47%、76.49%、78.68%。其中,古北区成分1037种,东洋区成分88种;广布种285种。不完全变态昆虫有12目,70科,236属,382种,分别占保护区昆虫总目数、总科数、总属数、总种数的60%、35.53%、23.51%、21.32%。其中,古北区成分最多,有219种,占不完全变态昆虫总种数的57.33%;古北界和东洋界混合成分次之,共122种;东洋界成分4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