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平原的农业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土壤肥沃,热量充足,光能丰裕,黄河水利的灌溉,使得宁夏平原兼得土、水、光、热资源的优势,为发展绿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宁夏平原农业开发历史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套地,开始在此戍边。汉武帝时期,中原数十万贫民、田卒迁往宁夏平原等地,戍边屯垦,其中“自朔方以西至令居(今内蒙古包头以西至甘肃兰州之间的黄河沿岸冲积平原),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把原来的茫茫草原,改造成为我国西北最古老的灌区之一,形成稳定的人工绿洲,出现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宁夏平原现有的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干渠,其原始渠道均为秦、汉、唐时期的旧渠。以宁夏平原建立的西夏,更是凭借黄河灌溉之利,国力强盛,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元代初叶,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主持改建唐徕渠、汉延渠、秦渠等12条干渠、68条支渠。至明代嘉靖年间,灌溉水渠已有大小18条,全长700多千米,灌溉农田达10×104hm2。清初又新辟大清、惠农、昌润等渠,灌溉面积和灌区人口激增,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空前繁荣,凭借“黄河百害,唯利一套”和“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誉名扬海内。
西汉时期是今宁夏平原大规模开发的最初阶段,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比较单一,以解决军队和移民的食粮和牲畜草料为主。但是,史料中已经提到某些地方种植有果木园林。至唐朝时,水稻在灌区已有种植,果树的种植也有较大发展。唐诗描述的“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骑铁衣明”(韦蟾),基本反映了宁夏平原当时的农业发展和驻军的情况。至西夏时,这里种植的农作物已有小麦、大麦、荞麦、糜黍、水稻和豆类等,蔬菜、瓜果种类也较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自治区成立以来,引黄灌溉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建成,结束了灌区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引黄灌溉先后对5级旧渠扩整改造和节水续建配套,改善输水能力。新开西干渠、东干渠、跃进渠和第二农场渠等,最终形成今天水网纵横、渠道密布的灌区景观(图5-2)。从1977年开始,固海、盐环定、扶贫扬黄等12处大中型扬水工程相继建成,100多万异地搬迁的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目前,宁夏平原灌区干渠、支渠15条,总长度1540km;排水干沟32条,总长790km;小型电力排灌站570座,排灌机井5060多眼;各大干渠总引水能力750m3/s,年引水量67×108m3,净用水量32.8×108m3,总灌溉面积47.7×104hm2。
从1998年开始,相继开工建设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宁东供水工程、太阳山供水工程、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农村人饮解困及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明显改善了区内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治理黄河几十年来,共新建整修黄河堤防500多千米,初步归顺了河势,形成了相应配套的防洪体系。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5×104km2,每年减少入黄泥沙4000×104t。近几年先后建成了镇北堡拦洪库、艾伊河、星海湖、同心豫海等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通过水权转换的理念,建成了宁东、太阳山等工业供水工程。待建的大柳树水利枢纽具有反调节、防凌防洪,兼顾发电、供水和水资源配置等功能,设计最大坝高163.5m,装机总容量为200×104kW。
图5-2 宁夏平原引黄灌区分布示意图[2]
二、宁夏平原农业经济总量、产业地位和贡献
宁夏平原农业是宁夏全区农业的主要支柱。相对于其他地区,宁夏平原对全区农业经济的贡献最大,宁夏农业总产出中,2/3以上是由宁夏平原提供的。2012年,宁夏平原大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和农业综合服务业)总产值251.29亿元,占全区大农业总产值的65.2%(表5.1)。其中,农、林、牧、渔和农业综合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区相应行业总产值的66.3%、35.8%、61.6%、99.8%和62.0%,渔业生产几乎集中了宁夏全区的渔业产值。由于平原农业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自然灾害影响较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处于长期稳定增长状态。
表5.1 宁夏平原2012年农业经济指标[3]
宁夏平原种植业包括粮食和经济作物两大部分。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瓜果、蔬菜。这五大类农作物对全区农业产量的贡献非常突出,占全区五大类农作物产量的65.6%。
宁夏平原畜牧业在宁夏全区畜牧业中同样占有很大比重。2012年,牛、猪、羊出栏量分别占全区对应指标的37.4%、73.2%和47.1%。奶牛存栏量达32.7×104头,占全区的99.4%。肉类总产量13.8×104t,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52.1%,牛奶产量则几乎占到全区的100%。自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普遍实行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推行舍饲畜牧业,宁夏平原充分发挥其种植业发达和农副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还可利用其他优越条件,如种植优质饲草、利用市场机制等,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
三、优势特色农业
枸杞、奶牛、清真牛羊肉、优质稻麦、无公害蔬菜、淡水渔业、葡萄、红枣、高酸苹果等都是宁夏平原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农业项目。以下简单介绍枸杞、水稻、淡水渔业和无公害蔬菜产业。
(一)枸杞
宁夏是人工栽培枸杞的原产地,素有“世界枸杞在中国,中国枸杞在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之说,枸杞和枸杞产业已成为宁夏的重要名片。2012年,宁夏平原枸杞种植面积约5.3×104hm2,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3%。干果总产量约15×104t,占全国枸杞产量的60%,直接产值超过48亿元。2004年5月,宁夏枸杞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范围即为银川平原和卫宁灌区所组成的宁夏平原。中宁县是宁夏枸杞的核心产区。
宁夏枸杞的营养成分和药理活性成分颇为丰富,富含多糖、糖肽以及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和保健功能。《本草纲目》将宁夏枸杞列为上品——“全国入药杞子,皆宁产也。春采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籽;冬采根,名地骨皮,收实无弃物。”
宁夏枸杞产业有如下优势。
第一,生态要素禀赋优越。宁夏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灌溉用水富含枸杞生长所需的多种矿物质。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使宁夏平原成为枸杞生长的最佳生态区。
第二,枸杞产品品质极佳。宁夏枸杞的各种有效成分高于其他产区,尤其是多糖含量在8%左右,是其他产区枸杞的2.7~4倍,确立了宁夏枸杞在市场竞争中的独有优势。
第三,基本资源供给充足。枸杞生产属于园艺式和劳动密集型生产,采摘枸杞所需的劳动力有充足保障。灌溉利用黄河水自流灌溉,生产和加工的动力消耗很低。
第四,具有历史人文传统和精湛的生产技艺。宁夏平原人工栽培枸杞已有大约六百年历史。中宁县家家户户建有枸杞园,有“中国枸杞之乡”的美誉。
第五,宁夏枸杞以皮薄、肉厚、籽少著称,被誉为“东方神草”,以“红宝”驰名中外。中宁枸杞获得原产地认证,已成为枸杞产品的名牌,在国内享有盛誉。
第六,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宁夏枸杞干果流通量占国内市场总规模的46%,中宁枸杞专业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枸杞集散地。各省区均有宁夏枸杞的销售网点,已形成庞大的销售网络。
(二)水稻
水稻生产是宁夏平原的基础性优势产业。受惠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灌溉之利,宁夏平原水稻种植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宁夏平原就已种植水稻。宁夏平原稻区水稻灌浆结实期日平均气温20℃~24℃,平均日照时数8h以上。8~9月平均日太阳辐射量15.6×106~20.2×106J/m2,相对湿度65%~70%,从优质稻米最佳灌浆气候生态条件来看,属于气候生态最适宜区。水稻一年一熟,多与旱作物轮种,实行稻旱三段轮作制或两段轮作制,局部低洼盐碱地实行连作种稻。
宁夏水稻以高产和上乘的品质著称。据《宋史·夏国传下》记载,“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清代乾隆年间修成的《宁夏府志·物产》记载,“物产最著者,夏朔之稻……所产大米如珠似玉晶莹剔透。”宁夏优质大米元、明年间就成为宫廷贡米。目前,推行的宁粳27特优品种,稻谷裂纹米率极低,加工时整精米率高,且加工品质稳定,外观和食味品质俱佳。此外,宁夏平原水稻具有绿色食品的生产条件,产业化发展大有可为。2012年,水稻种植面积8.43×104hm2,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10.2%,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19%。
(三)淡水渔业
宁夏平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现已形成沿黄河淡水渔业产业带。2012年,养殖面积4.43×104hm2,水产品总量12.3×104t。水产品以鲜活产品销售为主,70%以上外销周边省区及西藏等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集散中心。产业特点是充分挖掘灌区宜渔低洼盐碱地、湖泊湿地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遵循“以渔改碱”、“以渔养水”、“以渔保水”等原则,已形成一个生态渔业产业体系。目前,宁夏平原普遍推行渔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朝着养殖生态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无公害蔬菜
蔬菜产业是宁夏平原农民增收的绿色高效产业。蔬菜生产设施已实现日光温室、移动温棚、大中小拱棚并举。2012年,蔬菜种植面积近7×104hm2,总产量311×104t。有脱水蔬菜加工企业124家,70%以上的蔬菜产品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实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推进生产、加工、销售经营一体化,重点建设以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为核心的设施蔬菜产业带,以平罗县、贺兰县、农垦农场为核心的露地蔬菜产业带,以石嘴山市为核心的脱水蔬菜产业带,积极建立蔬菜和脱水蔬菜加工产品的出口外销基地。
[1] 汪一鸣:《宁夏人地关系演化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 汪一鸣、王杰:《这里的水利能跟都江堰媲美》,载《中国国家地理》,2010(591)。
[3]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宁夏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