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平原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两岸。北起石嘴山,南止黄土高原,东邻鄂尔多斯高原和毛乌素沙地,西接贺兰山和茫茫的腾格里沙漠。南北长约320km,东西宽10~50km,面积8591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6.6%。海拔1100~1200m左右。
宁夏平原是我国八大平原之一的河套平原的组成部分。因其位于河套平原西部,故又被习称为“西河套”;内蒙古自治内的河套平原则被习称为“后套”和“前套”。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宁夏平原成为发展自流灌溉的理想地区,其条件之优越,可与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埃及的尼罗河沿岸绿洲相媲美。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貌
宁夏平原地势平坦,地形开阔,基本上属于河流冲积作用形成的内陆平原。海拔1100~1300m,西低于贺兰山最高峰2256~2456m,东低于鄂尔多斯台地最高地600~800m,南低于黄土高原300~1100m,是宁夏海拔最低的地区。
以青铜峡为界,宁夏平原又分为南、北两个部分:青铜峡以北(或以东)称为银川平原,以南(或以西)称为卫宁平原。其中,银川平原相对面积较大,占宁夏平原的82.3%。
银川平原按照地貌形态划分为黄河冲积平原和贺兰山东麓洪积倾斜平原两部分。黄河冲积平原北起石嘴山市,南至青铜峡市,长约165km,宽约20~50km,面积约5500km2,由3级河流阶地组成(图5-1)。其中,Ⅲ级阶地分布于新开渠以西至西干渠东,宽约7.2km,海拔1112.5~1122.5m,坡度0.2‰~0.4‰,形成于晚更新世,银川市西夏区新市区主要坐落于此。Ⅱ级阶地位于金贵—掌政一线以西至新开渠,宽约22.4km,海拔1109~1112.5m,坡度0.2‰,形成于全新世早期,兴庆区老城和金凤区新城坐落于此。Ⅰ级阶地位于通贵—强家庙往西至金贵—掌政一线之间,海拔1107~1109m,形成于全新世晚期。黄河冲积平原内沟渠纵横,良田广布,但相当部分地区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沼泽化、盐碱化较为严重。贺兰山东麓洪积倾斜平原是在间歇性洪水的作用下,贺兰山的风化剥蚀物被携带到山下堆积而成的,沉积物状如扇形,离山脚越远越细。洪积倾斜平原依贺兰山东麓南北延伸,与黄河古阶地相接,南北长约200km,东西宽约5~30km,面积约2400km2。
卫宁平原呈条带状东西展布,西起中卫县沙坡头,东止于青铜峡市,长约105km,宽约10~15km,面积约1700km2,为典型的河流冲积平原。黄河自平原中间浩浩****流逝,灌渠如网,千里沃野,自西向东微微下降,坡降约三千分之一。排泄条件优于银川平原,故盐渍化程度相对较轻,农业也相当发达。
宁夏平原西侧是雄峻秀丽的贺兰山,古人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它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东移,削弱了西北寒流的侵袭,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平原西部还有低山山地,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中段三关口以南的浅山地区和牛首山滚泉一带,山势平缓。三关口以南至渠口农场一带浅山地区,海拔1300~1687m;牛首山滚泉一带海拔1316~1526m。这些地区山势相对高度70~300m,沟谷交错,常有岩石**,地表破碎,并多覆盖黄土状物质和风积物。
图5-1 银川平原地形地貌示意图[1]
宁夏平原西、北、东三面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环绕,自治区内包括流动沙丘、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覆沙地、戈壁在内的荒漠面积共有1.26×104km2,主要分布在中卫北部(中卫沙区)、银川平原西部(平原沙区)、灵盐台地(河东沙区)、南山台子和清水河河谷平原北部及红寺堡平原西北部等地区,一般形成于全新世,沙源多为当地沙质沉积物。新月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链是流动沙丘的常见类型,中卫沙区与河东沙区还分别出现格状沙丘与蜂窝状沙丘。
(二)气候
按照中国气候区划,宁夏平原地处中温带干旱区,冬长夏短,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日较差大,属大陆性气候。按照平均气温10℃作为冬季的开始,≥22℃作为夏季的开始,则宁夏平原冬季长逾半年,夏季仅月余。宁夏平原年均气温8℃~9℃,为宁夏年均温最高地区。1月均温在宁夏平原的南部为-8℃左右,平原北部为-10℃。≥10℃活动积温3200℃~3300℃,生长期210d左右,无霜期约160d,年日照时数2900~3100h,年太阳辐射5800×106~6100×106J/m2。充足的日照和相对低洼的地形使得宁夏平原虽然地势较高但气候却并不寒冷。气温日较差大,平均达13℃,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但小麦易受热干风的危害。年降水量183~223mm,年蒸发量1708.7~2512.6mm,干燥度为3.87~4.85,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夏季作物生长期有效降水仅30mm,秋季作物生长期的有效降水也只有50~70mm,而且此时蒸发剧烈,故降水本身无论对夏季作物还是秋季作物的实际意义都不大,本区发展农业主要依赖灌溉。
(三)水文
宁夏平原虽然年降水量不到250mm,但黄河过境年径流总量为325×108m3,且坡降适当,引水、输水条件优越,加之黑山峡、青铜峡河段落差大,水能丰富,便于修建水利工程,发展自流灌溉与扬水灌溉,因此虽气候干燥但土壤不旱。
宁夏平原湖泊较多,但面积都不大,总面积仅79km2,大于1km2的湖泊只有15个,最大的淡水湖(沙湖)面积7.09km2,最大的盐湖(惠安堡盐湖)面积16.8km2。天然湖泊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灵盐台地。银川平原湖泊或在沉降中心密布,如平罗—银川一带和吴忠浪湖地区;或呈串珠状湖群展布于黄河西岸,如“七十二连湖”;或散见于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群前缘。灵盐台地湖泊因长期强烈蒸发而多为盐湖。其中高庙湖面积2.41km2,平均水深1m,蓄水量241×104m3;镇朔湖面积4.7km2,蓄水量423×104m3;沙湖蓄水量922×104m3;西大湖面积2.12km2,蓄水量212×104m3;鸟嘴湖面积1.65km2,大湖面积1.5km2,月牙湖面积0.14km2,东湾湖面积1.2km2;高墩湖在中卫县西园乡,泉水聚成椭圆形,面积0.866km2。这些湖泊对农牧业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湖泊对于农田引灌黄河分洪及其周围环境的改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宁夏平原的地下水位较高,其中中卫沙区在沙漠前缘丘间洼地地下水埋深一般1m左右;平吉堡沙地丘间洼地地下水埋深一般在2m左右;灵武—磁窑堡沙带属于河东沙区,丘间洼地多湖沼草滩,地下水埋深1~2m,白友滩是灵盐台地上少有的地下淡水水源地,另外还有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岩石和松散沉积物中的潜水可以作为水资源加以利用。
(四)土壤与植被
宁夏平原的土壤属于温带荒漠草原灰钙土区,但自秦汉以来,在长期的引黄灌溉的过程中,形成了肥力较高的灌淤土,其次还有草甸土、盐渍土、湖土、白僵土及部分沙地。灌淤土和草甸土是主要的农业土壤,经过长期耕作,熟化程度很高,土层深厚,熟化层为100~150cm,部分大于200cm,质地适中,富含有机质,肥力较高,是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土壤。灰钙土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洪积倾斜平原以及河流高阶地之上,是荒漠草原景观下所发育的地带性土壤。盐渍土、白僵土是人类活动形成的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劣质土,主要分布于平原北部。
宁夏平原的地带性植被属荒漠草原类型,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平原,草原覆盖度低,草层厚度较小,但牧草蛋白质、粗脂肪含量高,有利于畜牧业发展。此外,尚有荒漠、草甸、沼泽植被等。荒漠植被为强旱生或超旱生落叶或常绿小乔木、灌木、小灌木、小半灌木组成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卫宁北山和贺兰山北端,处于从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地带。草甸植被为水分适中条件下生长的以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组成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的河漫滩和引黄灌区内的低洼湖滩地。沼泽植被是生长在过度潮湿或有积水,并有泥炭的环境中的植被类型,分木本沼泽和草本沼泽两大类。宁夏平原仅有草本沼泽,以银川地区为多。建群成分主要有芦苇、水葱、扁秆藨草、狭叶香蒲等。芦苇沼泽主要分布在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等县市的低洼浅水湖或积水湖浅水区域,水葱沼泽零星见于引黄灌区湖泊边缘浅水区,扁秆藨草分布在引黄灌区的浅水沟中,狭叶香蒲沼泽分布在浅水湖、浅水沟中。
二、社会经济概况
宁夏平原行政区划包括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和中卫市的部分地区。
宁夏平原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较好,为发展农、林、牧业提供了极有利的自然条件。目前有耕地27×104hm2,草场25.5×104hm2,是我国西北四大自流灌区之一,人均占有粮食在全国名列前茅。
早在2000年前宁夏平原就已发展灌溉农业,有秦渠、汉渠、唐徕、惠农等渠。从没间断过的引黄灌溉渠系,使宁夏平原成了黄河名副其实的水渠“博物馆”。经过历史积淀的智慧使宁夏平原上的黄河水利和都江堰、灵渠、大运河一起跻身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也使宁夏平原成为新中国的12个全国粮食基地之一。
丰沛的水资源不仅使宁夏平原成为黄河上游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也使这里盛产鱼虾,银川平原也因此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和商品鱼集散地。银川市人均水产品拥有量在西北省会城市中居于前列。
宁夏平原是宁夏畜牧业基地之一。贺兰山前广袤的草场,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