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划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
一、经济区划原则
中国划分经济区的主要原则是经济原则,其内容是: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与充分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相结合。划分经济区时要从总体利益出发,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全国的和地区的综合平衡,合理地确定地区经济专业化发展的规模和综合发展的程度。地区经济的现状与远景发展相结合。划分经济区要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以对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预测为划分依据。地区经济中心与其经济吸引范围相结合。经济中心即全区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城市,是地区经济联系的枢纽,对周围地区具有经济上的吸引力。结合交通运输条件正确估算经济中心的经济吸引范围是划分经济区的重要依据。经济区划要与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以利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计划指导。充分考虑建立外贸出口基地和发展国际分工合作的需要,利用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划分经济区还要考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原则,有利于民族自治和发展的民族原则,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促进合理的国际分工发展。
二、全国经济区划概况
中国经济区划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同时也是经济区,其职能之一是促进各行政区内各省(市、区)的分工与协作。但这一划分很快就遭到摒弃,改之以“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与内地。1954年又建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协作区。1961年,华中区与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全国划分为六大经济协作区。“七五”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正确处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带的关系”,由此提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与此同时,为了揭示中国不同层次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和特点,又将全国划分为十大经济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九五”期间又形成七大经济区,即东部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和东南部分省区、西北地区。
1984年5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发表了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看法,按400mm的等降水量线把中国划分为西部和北部、东部和南部两半,并且从人口、经济发达程度等诸多方面进行辅证,支持其两分法。1985年8月,在兰州举行的“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讨论会”上,与会学者将内蒙古、新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界定为西部地区,至此“西部地区”、“西部经济”的概念和思想便形成了。与此同时,“中部地区”的构想也在酝酿之中。1985年11月,在南昌召开的“全国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交流会”上,学术界开始提出中国经济“三分法”,即东、中、西三部分。1991年,在“八五计划和国家1991—2000年十年发展规划”中,正式采用“三个经济带”的概念,由此中国经济区划采用“三分法”。中国“中、西部地区”概念的形成及提出是相对于“东部地区”的概念而出现的,“东部地区”的概念又是由“沿海地区”的概念演进而来的,而“中、西部地区”则是由“内地”演进而来的。但是,这一时期,“东部”和“中部”的概念与界定并不很明确。直到1994年,《中国经济年鉴》才明确划分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并编制了三个经济区的国民收入及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这一期间,对西部问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指导思想,虽较前有所进步,但其力度尚不够,真正使之发生质的飞跃的是1997年3月“两会”中“西部大开发”概念与战略思想的明确提出。
2003年10月,考虑到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但经济发展还是较慢,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至此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由“三分法”转变为“四分法”。
“四分法”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经济带。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7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
三、宁夏经济区划
宁夏处于全国经济区划中的西部地区。按照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宁夏可分为两大板块,即沿黄经济区和中南部经济区。
(一)宁夏沿黄经济区
宁夏沿黄经济区(图4-2),是以黄河中上游宁夏引黄灌溉区为依托,以地缘相近、交通便利、经济关联度较高的银川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中卫3个地级市为主干,青铜峡市、灵武市、中宁县、永宁县、贺兰县、惠农区、平罗县和若干个建制镇以及宁东基地组成。国土面积2.87×104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3.2%[7]。2012年总人口415.5×10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4.2%。该地区处于河套平原,资源丰富且组合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宁夏的精华地带和经济发展的龙头。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2062.2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88.1%。宁夏沿黄经济区为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其功能定位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这标志着宁夏沿黄经济区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夏沿黄经济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农业优势
沿黄经济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套灌区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7个重点发展区域之一。该区引黄灌溉条件便利,土地肥沃,有耕地100多万公顷,待开发荒地近70×104hm2。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工业污染少,农产品品质优良,农业优势十分明显。
图4-2 宁夏沿黄经济区[8]
“十一五”期间,宁夏加快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政府推动、农民参与、市场引导、科技保障”的运行机制,在北部引黄灌区,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高端、精品、高效设施农业;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集中发展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截至2010年年底,宁夏全区设施农业面积已达7×104hm2。
依托“塞上江南”的独特优势,宁夏着力打造引领西北、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沿黄经济区”“四带四区三基地”现代农业格局已基本形成:以中宁为核心的枸杞特色产业带,以吴忠为核心的清真食品产业带,以银川、吴忠为核心的奶产品产业带,以吴忠、中卫为核心的特色林果产业带;以中卫为核心的压砂瓜产业区,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区,以灵武、中卫、中宁为核心的红枣产业区,吴忠、中卫的高酸苹果产业区。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农作物制种基地、百姓菜篮子基地。
2.能源优势
宁夏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齐全、品质优异、开发条件好,已探明储量381.3×108t,远景储量2027×108t。宁夏的风能资源也比较丰富,预计总储量为2253×104kW,是全国太阳能辐射的高能区之一,全区可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的土地面积约700km2,太阳能光伏电站可开发约1750×104kW。
建设中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探明煤炭储量273×108t,远景储量1394.3×108t,是一个全国罕见的储量大、煤质好、地质构造简单的整装煤田,被列为国家13个重点开发的亿吨级矿区之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分为3个分基地,即宁东煤炭基地、宁东火电基地、宁东煤化工基地。基地核心区位于银川市灵武境内,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三大核心产业,机械加工、生物制品、建筑材料等相关产业和一大批辐射产业。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区总面积约3484km2,东西宽16~41km,南北长127km。东以鸳鸯湖、马家滩、萌城矿区的边界为限,西与白芨滩东界接壤,延伸到积家井、韦州矿区西界,南至韦州矿区和萌城矿区的最南端延省界的连接线,北邻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规划到2020年,形成煤炭生产能力1.1×108t,电力装机2000×104kW以上,煤炭间接液化生产能力1000×104t,煤基二甲醚生产能力200×104t,甲醇生产能力170×104t。全部项目建成后,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将建设成为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三大产业为支撑,全国重要的千万千瓦级火电基地、煤化工基地和煤炭基地。
3.区位优势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沿黄经济区既是连接西北地区与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的重要交通枢纽。
4.人文优势
近年来,宁夏内陆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0%。面向阿拉伯国家及其他穆斯林地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0%。
宁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回族优秀文化、西夏遗存文化、大漠黄河生态文化等文化特色鲜明。以穆斯林文化为纽带,建设发展沿黄经济区,发展与阿拉伯国家及其他穆斯林地区的双边关系与合作,具有显著优势。
为加快实施面向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向西开放”战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努力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和其他穆斯林地区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贸合作、项目洽谈和友好交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以下简称“中阿经贸论坛”)于2010年9月在宁夏银川成功举办。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起,中阿经贸论坛正式更名为“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这是中国和阿盟国家经贸领域最高级别和最具影响力的多边、双边国际合作盛会,也是继“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之后,我国区域性对外开放的又一新平台。以“中阿”博览会为平台,沿黄经济区逐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二)宁夏中南部经济区
包括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以及沙坡头区和中宁县的山区。区域内国土面积3.77×104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6.8%。该区处于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地带,生态脆弱,干旱少雨,土地瘠薄,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极度匮乏,区域水资源总量2.43×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6.5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只有0.758×108m3,为全国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
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总人口231.7×10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5.8%。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279.1亿元,仅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1.9%。经济欠发达,以“苦瘠甲于天下”而闻名全国,是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
农业方面,宁夏中南部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农村居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全区和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6180元,而中南部山区九县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89元,仅为沿黄经济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5%。按照宁夏扶贫标准(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以下),2010年全区有贫困人口101.5×104人,其中9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宁夏中南部区域,贫困成为制约宁夏中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
中南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的现代化、自动化程度很低,工业规模小、产品种类少。由于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导致中南部山区税收数量少、财政能力差,绝大部分县区的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所有市县的财政都要靠国家补贴。2012年,宁夏地方财政收入263.96亿元,中南部山区九县地方财政收入总计为19.78亿元,仅占宁夏地方财政收入的7.5%,最少的泾源县、隆德县仅为4597万元和6378万元,最高的彭阳县也仅为20269万元。2012年,宁夏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4079元,中南部地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854元,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21%,与沿黄经济区相比,则只有后者的14.5%。
本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解决好农村饮水和能源问题,搞好六盘山、云雾山等自然保护区建设,促使生态环境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畜牧业商品基地。在坡度较大的黄土丘陵发展草业,逐步完善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发展教育,加速多途径的智力开发,鼓励部分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多种经营以及第二、三产业转移。四是生态移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先后组织实施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累计搬迁移民50余万人,在改善群众生存条件、解决温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宁夏在强力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快沿黄经济区发展的同时,把中南部地区的扶贫开发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考虑,实施了以劳务创收和特色种养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移民工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实践证明,采取传统的扶贫方式,投入巨大,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生态移民是彻底解决这一地区的贫困问题,逐步扭转山川差距扩大趋势的重要途径。同时,实施生态移民,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山区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推进灌区农业开发和沿黄经济区建设,从而实现山川共建共享。由于中南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通常表现为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农民实施搬迁,对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黄秉维:《中国自然区划的初步草案》,载《地理学报》,1958,24(4)。
[2] 郑度、杨勤业、顾钟熊:《黄秉维地理学术思想及其实践》,见《黄秉维文集》编辑组:《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刘南威、郭有立、张争胜:《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席承藩、张俊民、丘宝剑:《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5] 席承藩、张俊民、丘宝剑:《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6] 本节各自然区的面积均为实有面积,所占比例均为占全区实有总面积(5.18×104km2)的比例。
[7] 本节各经济区面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发布的全区行政区划面积统计而来,所占比例均为占全区行政区划总面积(6.64×104km2)的比例。
[8] 图片来源:http://tupian.baike.com/a2_10_29_01300000763638130882296114355_j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