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是一种真诚的态度,而非技巧,更非御人之术。
就父母而言,真正健康有效的赞美,是父母确实发现了孩子身上点点滴滴的优点和进步,发自内心地去赞美,有助于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向良好的方向去发展,并非为了“哄”孩子开心,“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而故意、甚至随意地找出一些优点去夸赞孩子。
(1)赞美要以现实为基础
父母实事求是地夸孩子,有针对性,但不虚无,也不浮夸。
先举一个反例。孩子画画得了奖,父母说:“哇!你画画实在是太棒了!你是全世界画画最棒的人!”尽管在短时间内,孩子受到鼓舞,甚至有了自信,但他可能因此变得自以为是。时间久了,孩子就能够判断出来,父母是在敷衍自己,其实自己没那么棒,遭遇挫折时,甚至会觉得自己“画得很烂”。
再举一个正例。孩子平常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最近的一次考试没有考好。父母说:“虽然你这次没有考好,但是爸爸妈妈知道你努力了,因为你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孩子自知没有考好,心里难免紧张或内疚,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没有被批评,反而听到赞美之词,这本身就是一种触动。同时,他听到父母肯定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就会自觉自愿地继续保持这种学习态度,而这显然是有利于学习的。
由此,孩子从父母的赞美中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不仅奠定了自信心,还能够形成正向的自我价值感。
(2)赞美有底线—符合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标准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我们总不能夸孩子:“你在小卖部里偷东西,居然没有被发现,你好棒啊!”“你怎么这么厉害!你一个人跟三个同学打架,你都打赢了。”
父母赞美孩子,是为了强化某些积极行为,使其能够继续为之。因此,赞美必然有界线!
(3)赞美,非期待
很多时候,我们在赞赏别人的同时是不加区分的,连同“期待”一并送出。譬如:“你唱歌真好!将来一定能出名!”“你洗碗洗得真干净!以后家里的碗都归你洗吧。”“你英语这么好,不出国留学都可惜了。”……
在这些句式中,前半句是赞美,后半句是期待。期待所表达的意思是:“应该”“能够”“我希望你……”对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会把这样的期许当作被认可、被重视,有的人会觉得对方说这话是有目的的,并非真心夸自己,有的人则感到自卑和沮丧:“原来,我还不够好。”
所以,父母赞美孩子时,最好针对孩子“已经做到的”那些事情或行为,而无须对未来“尚未发生的”有所期待。让赞美变得简单些!
(4)赞美要及时
父母只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就立即赞美,以促成它们的稳定和坚持。
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自卑,之所以不知道夸对方什么,是因为我们自己把所谓“优点”的门槛立得太高了,以为只有轰轰烈烈、与道德相关、旁人都看得到,才叫优点。
其实,优点可以非常平实,非常细微。只要我们愿意把“优点”的门槛降低一些,就很容易发现自己和别人的诸多优势资源,比如: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心理品质,自身的优势力量,周围人的情感支持,曾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成功经历和成功经验,目前已经取得的小小的进步,渴望改变自己的动机、承认自己不足的勇气、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所有这些真实存在的优势资源,仅靠当事人自己去发现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能够伴随着孩子的生命历程,不断地帮助他们去觉察,并指导他们合理运用这些资源,尤其是最近刚刚呈现出来的优点,谁都能够预见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