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倾听。倾听是我们的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
倾听是一个主动引导、积极思考、澄清问题、建立关系、参与帮助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听,认真的听,里面有倾听者的关注,也有倾听者适当的参与。就人际沟通而言,很多时候,听比说更重要!
只有被动的倾听才是沉默的,没有反馈的。主动的倾听,是试图听懂对方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听懂对方的潜台词。
例如,有的孩子会因为某个不合理的要求没有被满足而大声哭闹,理性告诉我们,切不可因心软而改变立场。于是,问题来了:第一,透过哭声,我们听到了什么?第二,怎样把我们倾听到的信息有效地传达给他?请设想一下,如果这样处理,效果会怎样?
您走过去,轻柔地说:“你是不是很不开心呀?看见你这样,我也不舒服,我很心疼你。”如果孩子拒绝您的关怀,您就先走开,过一会儿再回来,继续说同样的话。
这么做,就是想让孩子知道:你的要求不合理,我是不会答应的;但是,你的情绪,我可以理解,也愿意分享。慢慢地,孩子的情绪管理模式也会随之改善,他将学会如何用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式处理类似问题。
倾听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它是一种态度,一种与生命沟通的态度。
一个有效的倾听,至少包含三个重要方面。通过有意识的训练,父母完全可以掌握。
首先,投入的身体姿势。
倾听小孩子时,我们可以通过明显的身体姿势让他感受到—“我在听”。诸如,握住孩子的小手;用手搭在孩子的肩上;眼睛专注地看着他;眼神充满爱意和温暖;尽量排除环境里的噪声;等等。
其次,追随孩子的表达。
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强迫他开口说话;多听,少说;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想法和感受;不随意打断;询问时,最好一次只问一个问题,以免造成困扰或中断孩子的思考;等等。
最后,适时给予反应。
简要地复述孩子说话的内容,以及直接表达对于孩子感情的理解。尤其需要掌握的是,说话要简洁,语句要精简!有些父母在跟孩子对话时,说个没完没了,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再有道理的话,也被孩子听烦了。其实,小孩子正是因为耐性有限,才能够学得又多又快。所以,父母最好能够用简短的两三句话把最核心的信息表达清楚。否则,倾听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好父母学会倾听,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思维内容、人际交往状况、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于孩子自己而言)、创伤性体验或经历,了解并理解孩子内心的情绪感受。
(1)倾听有声语言
就倾听有声语言来说,目的不同,做法不同。
如果父母想更多地了解孩子,就鼓励他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引导他尽量具体化,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事实真相,也能够避免过早地下结论。
如果父母想深入了解孩子的某一个问题,就要看孩子是否善于表达了。有的孩子善于言语表达,就某个具体问题,可以讲很多的话,父母只需从中摘取相关的信息即可。
可是,有的孩子不善言谈,父母则可以运用恰当的提问来收集有效信息。提问时注意两点:一是语气语调;二是不要过多使用封闭式提问,以免造成孩子被动地简单作答。比如,“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对”或“不对”等。例如:“你现在只关心这件事,是吗?”“你到底有没有这么想过?有还是没有?”
不论是怎样的目的,倾听不是简单地了解“事”,还关注“情”。毕竟,决定一个人情感情绪以及行为的,不是“事”,而是“事”背后的信念、态度、想法和解释。
好比说,一个人失恋了,决定他情绪和行为的,不是这件事,而是他如何看待这件事。假如他相信爱情值得付出,认为对方离开是对方的损失,他在痛苦一段时间之后就能振作起来,遇到下一段感情时,仍会真诚付出,也就有可能收获幸福。假如他失恋后再也不相信爱情,认为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再也不可能拥有幸福,那么,他重新开始情感生活的勇气就会大大减少,自卑和绝望也很难让他再次全情地投入、真诚地付出,幸福很可能从此离他越来越远了。
因此,倾听有声语言的同时,不能忽略语言背后的信息—那些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您听到了什么?您只听到了他的想法?还是,既听到了想法,也听到了隐藏在这个想法背后的不开心?试想,您若回应孩子说:“听上去,你好像在学校挺不开心的。”他会因此更爱您,还是更疏远您?
(2)倾听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属于非语言信息,常被用来表达或传达内心的情绪感受。
人与人之间交流时会大量使用无声语言,而且多为下意识的。这些下意识的无声信息往往比说出口的话更诚实、更靠谱。
例如,当一个人内心紧张或冲突时,会做出一些彼此不相关的小动作:不停地眨眼、摸脸、挠头、拉耳垂、双手到处摸索、揉搓双手、手指不停地摆弄衣服、膝盖或脚尖有节奏地抖动、双手紧紧地插在衣兜里、没有烟灰却不停地弹烟灰、不停地将盒子开开关关……
要想尽快读懂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得不重视无声语言。有些孩子还有自己独特的微表情(譬如,一说谎就出汗,一紧张就用手揉鼻子等)。这些都需要爸爸妈妈们学会立体地观察。
A.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最细微精确,也最真实可靠。
面部表情所传递的情绪感受,常常决定着亲子交流的进程和方向。例如,孩子放学回来,一进家门就眉头紧蹙,低头不语,时不时地搓手或咬嘴唇,这表明他正处于焦虑的状态,甚至心里憋着一些话,不知该不该说出来。
眼神是我们可以赖以信任的心灵之窗。芬兰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由专业演员表演各种情绪,拍成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横着裁成细条,只挑出双眼部位拿给人们去辨认。结果,回答出准确情绪的正确率竟然非常之高。
因此,在亲子交流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是否进行目光接触、接触的频率、持续时间的长短、什么时候接触、什么时候不接触,都携带着特殊的意义和信息。比如,孩子说话时很少看父母的眼睛,甚至回避目光对视,这就是人际沟通有障碍的表现,并且,这样的孩子比较自卑,自尊水平比较低;或者,羞于谈论当下的话题;或者,心里压抑着不满或愤怒,当下不愿或不敢表露。
同时,父母还要关注孩子对自己的反应。当父母说话时,孩子的眼神里有可能透露出疑惑、惊奇、委屈、伤心、害怕、开心等不同的色彩。最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孩子眼神里的反应,可以迅速知道他对哪些话题更关注、更有情绪。
嘴部有其特殊性。许多无声语言与面部整体的神经、肌肉活动有关,而嘴部的细微动作可以直接传达出当事人的内心活动。譬如:微笑、不屑、不满、委屈、思索、下定决心等。
B.声音特征
音质、音量、语调、语速、语音的节奏等,都能够传达出复杂细微的感情。在这些声音特征中,音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他特征则可以变化万千。
例如:单调的声音代表厌倦;音量较低、语速缓慢代表沮丧;逐渐升高音调,往往是因为震惊;言辞简练而声音很大,意味着说话者生气了;声调高并且嘈杂,则传达着不信任……
有时候,孩子说着说着突然停顿了,这个“休止符”是非常有意义的。
难以继续的停顿,很可能是因为他此时此刻正在努力克制某种激动的心情,如愤怒、悲伤、委屈、愧疚等。此时,父母最好暂时收回原本想说的话,而立即去关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用沉默表示接纳和等待,也可以直接鼓励:“有什么不舒服就说出来吧”,“看上去,你现在好像挺难过的,想哭就哭吧,没关系。”
如果是故意的、理智的停顿,表明孩子希望自己所谈论的话题能够引起父母的注意,或是希望看到针对当下这个话题,父母是什么反应。这时,比较妥当的做法是,父母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C.肢体表情
说话时的手势、四肢和身体的姿势及其变化,都在交流过程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肢体动作所传达的内心感受颇为相似。
以我们中国人常见的一些手势为例:
·手呈荷包状或拇指碰食指:精细、准确;
·空拿:“差那么一点儿”;
·手剁:攻击性,希望得到强制性结论;
·手剪:强烈拒绝,否定;
·手戳:针对听者的攻击性;
·食指向上:威胁,颇具敌意;
·双手掌心向上:哀求;
·双手掌心向下:安抚;压制;
·双手掌心向前:拒绝;抗拒;
·双手掌心向内:包容;考虑;
·双手掌心相对:渴求建立联系,探触对方的思想。
鼓励父母观察这些无声信息,真正的目的在于积累经验,更迅捷地洞悉孩子的困难,促进沟通,更有效地帮助孩子。
(3)倾听孩子的梦
如前所述,胚胎期的孩子实际上只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完全地依赖母亲。早期幼儿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母亲心理的一部分,而且很快地也会成为父亲心理的一部分。儿童最初的心理状态是与父母心理的一种融合,个体的心理只是潜在的。
因此,直至学龄期,儿童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父母的精神世界。父母遇到的一切困难都会反映在儿童的心理世界中,有时还会产生病态的结果。在更多的情况下,幼童的梦常常与父母有关。
梦为何物?
现代梦科学认为,梦是睡觉时潜意识心理活动的产物。梦是一种自发的心理过程,来自于独立的无意识活动,它通过意象符号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潜意识的心理活动。
因而,在这种状态下,梦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梦者的主动控制和理性控制。即使能够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在做梦,也无法根据愿望、目的和理性完全地支配梦境,从而也就无法欺骗自己了,总是能够真实地呈现出梦者的心理真相。
鼓励孩子讲他们的梦,与孩子分享梦,父母可以从中了解许多,还可以协助他们解答或解决问题。
表面上看起来,梦似乎是偶然的、混乱的、繁杂的,实质上,梦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梦境里的种种意象都有着清晰的秩序和密切的关联,既涉及意象之间的联系,又与清醒时的意识内容有关。
诚然,解梦是科学,是需要系统学习和长期练习的。父母不会释梦没有关系,善于倾听孩子的梦,这本身就是一种沟通。
案例1
曾经有一位父亲,由于离异,儿子的抚养权归前妻所有,他不能像以前那样每天见到孩子。有一次,父子相聚,8岁的儿子给他讲了一个梦:“我梦见和爸爸在一个鬼屋里,有个女巫来抓我,我很害怕。可是爸爸待在旁边,什么都不做。”父亲听了很难受,问孩子:“你遇到了困难,而我待在旁边什么都不做,你是什么感觉呢?”儿子低着头说:“这不能怪你,因为这只是一个梦。”父亲这才意识到,对于儿子来说,家里发生的这件事是他无法逃避的,而且儿子觉得没有人帮助他。于是父亲说:“那你希望我帮助你吗?”儿子抬起眼睛,点点头:“嗯,是的。”
案例2
一个14岁的聪明女孩儿,被妈妈、老师和周围的一些亲戚评价为“叛逆过头”“不能适应学校环境”“漫不经心”“上课的时候爱走神儿,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她的家庭很简单,也很典型。爸爸整日忙于工作,在家的时间很少。妈妈非常聪明,控制欲比较强,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总是试图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未尽的愿望。为了满足妈妈的期望和虚荣心,孩子似乎必须成功。
有一天,孩子做了个梦:
“我看到妈妈在一个水池子里往下滑,她好像喘不上气,不停地往下滑。我很想把她拉上来,可是我动不了。最后,妈妈淹死了。我特别害怕,感觉是我把妈妈给淹死了,就呜呜呜地哭起来。哭着哭着就醒了。”
如果您是梦中的“妈妈”,是否体会到一种窒息感?没错!这就是孩子最真实的感觉,也是她借助梦境想要释放和表达的感觉。
案例分析
现实生活中,这个女孩儿在家里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一切都必须听妈妈的。爸爸在她心里只是一个角色,更像一个影子,既摸不着,也靠不住。对于从小到大都要过这种被迫接受的生活,她烦透了。当她以叛逆的方式抗争时,发现周围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当她强迫自己继续听妈妈的话时,发现心里确实很抵触、很难受。到底该怎么办呢?这种内心的纠结就化作了可怕的梦境……
如果妈妈没有试图“扼杀”女儿的自我与个性,孩子的潜意识绝不会如此反应。幸好,在梦里释放任何的感觉都是安全的。因而,与其说女孩儿在梦里淹死了妈妈,不如说是她自己有一种快要被淹死的感觉,而面临此种险境,自己却毫无办法—“动不了”。
由此,父母倾听孩子的梦时,可以更多关注梦中那些“不舒服”的信息(您听了以后感觉不舒服,或是孩子在梦中感觉不舒服),并就这些信息展开交流。诸如:
A.梦中“谁”感觉不舒服?(这个“谁”可能是人物形象,也可能是动物形象、植物形象,或是很奇怪的形象,但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把他们通通当作有生命的人去对待。)
B.是一种怎样的“不舒服”?(是身体上的不舒服,还是心情上的不舒服?是哪样一种具体的不舒服?愤怒?委屈?害怕?内疚?难过?……)
C.“什么事情”让“谁”感觉不舒服了?(这个“事情”可能在梦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也可能需要引导孩子展开联想或回忆—这个过程仿佛父母跟孩子睁着眼睛编故事,目的是弄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D.“怎样”可以让孩子感觉更舒服?(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梦中的问题或困难,即使离奇一些也没有关系。)
就梦而展开的所有询问和探讨,都不要进行是非好坏的评价!因为梦只是用来表达潜意识心理活动的方式之一,并不与现实生活直接对应。否则,孩子非但没有得到理解和帮助,以后很可能再也不给我们讲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