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费城仅半天的时间,我们就看到了富兰克林大桥、富兰克林大道,在第三街和第四街之间的栗树街上还有一座富兰克林的故居及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费城人为什么如此敬重富兰克林呢?我们还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出身贫寒,10岁就因家贫辍学,12岁到印刷厂当学徒工,17岁成为一名普通的印刷工人。后来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美国建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他一身兼有科学家、发明家、慈善家、政治家、外交家等不同的身份。在科学方面,他的著名的“风筝实验”,对电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发明了避雷针,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富兰克林为“捕捉雷电的人”。
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富兰克林创造了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均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借用了数学上正负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
在18世纪以前,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识之士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都未获成功,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产生雷电是由于“气体爆炸”引起的。
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在莱顿城发明的电容器),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这虽然是试验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维敏捷的富兰克林却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电。他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并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富兰克林的伟大设想竟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地期待着。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英国皇家学会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科学著作也被译成了多种语言。他的电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克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
富兰克林在捕捉雷电
富兰克林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静电学方面,他研究范围极广。在数学上,他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幻方也称纵横图、魔方、魔阵、洛书,发源于中国的洛书——九宫图),这两个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仍为学者称道。热学方面,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能够节省3/4的燃料。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既能看清楚近处又能看清楚远处的事物。他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发现了墨西哥湾的海流;4次当选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制定了新闻传播法;最先绘制暴风雨推移图;发现人们呼出气体的有害性;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被称为近代牙科医术之父;最先组织了消防厅;创立了近代的邮信制度;创立了议员的近代选举法;发现了感冒的原因;发明了颗粒肥料;设计出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设计了最早的游泳眼镜和蛙蹼。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富兰克林不仅善于解决自然科学里的问题和社会政治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还常常探索许多哲学问题和社会问题。他是自然神论者,认为精神依附于物质;他认为社会贫困的原因是劳动者必须养活寄生者;他酷爱自由和平,反对战争,痛恨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主张维护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利益;他是当时知识最渊博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
正当他在科学研究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的时候,由于英国殖民者的残暴统治,北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毅然放下了实验仪器,积极地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1757——1775年,他几次作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国谈判。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第二届大陆会议和《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76年,已经70高龄的富兰克林又远涉重洋出使法国,赢得了法国和欧洲人民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支援。1787年,他积极参加了制定美国宪法的工作,并组织了反对奴役黑人的运动。
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溘然逝去。费城人民为他举行了葬礼,两万人参加了出殡队伍,为富兰克林的逝世服丧一个月以示哀悼。本杰明·富兰克林就这样走完了他人生路上的84度春秋,静静地躺在教堂院子里的墓穴中。他的第一块墓碑立于富兰克林逝世时,碑文是:印刷工本杰明·富兰克林。第二块墓碑是民众为他后立的,碑文是:从苍天那里取得闪电,从暴君那里取得民权。两句碑文概括了他一生中的辉煌。
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这样评价他:“因为善行而受景仰,因为才华而获崇拜,因为爱国而受尊敬,因为仁慈而得到爱戴,这一切将唤起人们对你的亲切爱戴。你可以得到最大的欣慰,就是知道自己没有虚度一生。”
富兰克林是个风趣的幽默大师,他的不少言论传颂至今。例如,“结婚前应该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结婚后应该半睁半闭。”“从来没有好战争,也没有坏和平。”“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交税是无法避免的。”“若你不愿意在你死后立即被人们忘记,你应该写一点值得一读的东西,或者做一些值得为之大书特书的事情。”
在费城还有一座宾夕法尼亚州访问量最大的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富兰克林的伟大科学成就而建立的。博物馆始建于1824年,是富兰克林科学研究所最负盛名的博物馆,馆内展出的物品从运输、航空、物理、化学以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资料齐全而内容丰富。
博物馆的最具特色的标志就是一个巨大的心脏,人们可以按照血液流动的方向在里面穿行;博物馆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一个真正的蒸汽机火车头,可以进到驾驶舱,并且有专门的辅导员给讲解,关键火车头可以真的开动。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非常适宜孩子们参观,这里涉及生物、天文和大气等一系列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展品。
从1934年起,游客可以自由地操作展示品,这也是这座博物馆的最大特色,孩子们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感受到科学的有趣以及很多物理、化学和天文现象的奇妙,这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及对科学的兴趣,因而很多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
富兰克林的事业从费城开始,最后也在费城度过了他的余生。但是他在费城的故居已经被大火焚毁,当地政府为纪念这位伟人,在他的故居所在地重新搭建了他故居的框架,并在地下建了一个简单的纪念处。富兰克林的一生,毫无功利之心,完全服务公众、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人们称富兰克林是“美国文化的代表”。
正是由于富兰克林的伟大人格,让人们怀念不已,以至于一位名叫拉尔夫·阿奇博尔德的费城人,决定要以扮演富兰克林为生。据说,他了解富兰克林一生的每一个细节,他通过使自己的相貌和衣着都同富兰克林相同,以证实自己对富兰克林的全面了解。
富兰克林故居遗址
他曾自豪地宣称:“我演出600次以上。仅仅在各个学校里我就演出400次,每次1小时。那么还有年会、会议。我很忙,这是一个专职工作,15年来一直如此。”“当我和某人照了一张相,他把相片带回去并对人说:‘瞧!这是我和本·富兰克林一起照的。你知道吗,我了解到了有关富兰克林鲜为人知的许多细节。’这样一来很让人兴奋,我很激动地发现,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为的是用手摸一摸自由钟,然后还有机会同本·富兰克林见面。他们都听说过本·富兰克林,都热爱本·富兰克林。这的确让人感到激动……人们确实很愿意同本·富兰克林谈话。”
这位再现富兰克林的拉尔夫·阿奇博尔德,内心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如果可能的话,他想在本·富兰克林墓碑上再添写一段话:“这里安息着一个了解人民、热爱人民并致力于使生活更美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