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最美的风景到底在哪里(1 / 1)

序言标题如此设问,似乎让人觉得有点荒唐。书名不是已经明白无误地点透了吗?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的确,最美的风景真的在路上。要不,你无法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们,将旅游出行、观赏各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列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即使不为首要目标,至少也为重要目标。这些热爱旅游的人大概觉得,窝在家里,得闲时只能是一身慵懒的疲惫;出得门去,便是满眼的新奇和惊喜。所以在他们那儿,一个人,一家人,一拨人,如果假期闷在小窝里而不出去旅游,那真是不可思议之事。中国人认为: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西方人却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休息。两者的工作观和生活观如此迥然有别,两者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如此的截然相左。德国总人口才8000多万,每年出国旅游竟达9000多万人次。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及之初,不甚了解出国旅游为何物,但2013年中国人出国旅游已逼近上亿人次。出国旅游的人,大多为“四有”之人——有愿望,有钱币,有时间,有体能。“四有”缺一不可,但“有愿望”这一条为“四有”之首,因为只要有了强烈的愿望,你就会铆着劲儿地创造、准备和使用好踏上旅途的其他条件。钱其实不是最主要的条件。一对新婚小夫妻,仅凭4万元,用一辆普通的摩托车,游遍了横跨欧亚大陆的15个国家;两位退休不久的花甲老人,凭仅有的一点退休金,而且完全不懂外语,竟然并不跟团,老两口自行转遍了五大洲40多个国家;还有两位仅靠打工、手头实在拮据的中国留学生,利用假日结伴而行,游历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也许有人会说,当代电视业、网络业如此发达,电视中、网络上可以遍赏世界各地风貌,何必偏要浪迹四海自找苦吃呢?

其实你不了解,画面所视与实地所见,其感受恰如只用视频交流而不曾亲身晤面的恋人那般遗憾深深。第一次走进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内举目仰望,你会惊艳得半晌无语;第一次亲见罗马的“万神殿”教堂,你会惊奇得不知该如何表达;第一次目睹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你会为这座耗时600多年才建造成的宏伟大教堂瞠目不已;第一次脚踏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的块块巨石,你会觉得不在人间;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美丽小岛,你会惊叹地球上怎会有如此仙境……还有希腊爱琴海的圣托里尼岛,印度的泰姬陵,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马来西亚的云顶山,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俄罗斯圣彼得堡童话般的多彩教堂,爱沙尼亚塔林古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整个城池……所到之处,所见之景,常给你震撼。那种惊喜,会让你连连后悔:为什么我没早些来到这里?你还会暗自打算:我还要去更多的地方,谁知道地球上还有多少让人顿觉“哪怕只去一次,一生便无他憾”的地方呢!

但是,最美的风景又不仅仅在路上。能到实地直观风物,是一种极为舒心的视觉盛宴;但若由景及史,你会觉得你的旅游将丰厚和丰盈得超出你的想象。所有的旅游景点,除了个别的由大自然恩赐之外,绝大多数景点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等渐渐沉淀下来固化而成的。如果你想让你的旅游收获更多一些,旅游质量更高一些,旅游品位更雅一些,那么最好在动身前做点文化准备,就计划前往之地浏览一下它的历史和文化。换句话说,就旅游之便,知景点之史,或者叫“踩着景点学历史”——我们以往不曾有此体验,直到这次游历五洲多国景点,回来后再回溯景点历史之源后,才深切地感悟出:原来景点的历史天空里,有着如此的万般风光和万种风情!

什么叫踩着景点学历史?旅途中的历史浏览和历史阅读,其实并没有那么玄奥,因为普通人并非专业研读历史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穷究旅游目的国和旅游景点的全部历史行踪。旅游者只需适度适量地将与景点、景物直接相关联的那些令人最为关心、最欲知晓、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典故引发出来,链接起来,让人们在即将前往、实地游览和游后回溯中,一点一滴地感受和体味相关景点里那依稀可见的历史典故的踪影,那如歌如泣的历史人物的倾诉声。你会无意中渐渐地体验到旅游之途的厚重感、韵味感和诗意感。于是,你的每一趟旅游,便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三度游甚至四度游——实地之游、历史之游、文化之游、精神之游。

无限风光的追寻中,你会获得无穷的意趣。比如,站在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雕像前,你会好奇一个出生于德国的异国女性,缘何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王?出生于意大利的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最有力的推动者为何是西班牙的王后伊莎贝拉?印度泰姬陵里隐藏着怎样凄婉的爱情故事?美国历届总统的夫人中,哪些“第一夫人”独具特色和魅力,以及她们对总统、对白宫、对美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英国的莎士比亚在他令人目眩的戏剧创作之外,有着怎样的个人感情生活?希腊爱琴海的种种传说中,哪些传说最为撩人?欧洲各个国家为什么那样热衷于持续不断地建造那么多各具风格的教堂?置身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你会体味出拿破仑为什么会对这座城市给予如此超群绝伦的评价?他说过:假如全世界为一个国家,需要选择一个首都的话,那么它就是伊斯坦布尔……当你检视若干名胜景点,又透视景点中的历史天空后,你不觉得这是一种美轮美奂的历史浏览,极真极致的文化熏陶,至深至纯的精神愉悦吗?你不觉得这种既横向读景点又纵向读历史的书中游,极大地丰富了你的旅游内涵,优化了你的旅游品质,提升了你的旅游品位吗?

如此看来,景点上的“横向游”,再加上由景及史的“纵向游”,真是妙不可言!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过:我们这一时代,是极需要历史知识的时代,而又不幸是极缺乏历史知识的时代。当然,我们常人不可能也不必要成为钱穆先生所言及的那种历史学者或史学专家,但多一些历史知识于旅游之中终归是一件好事,何况踩着景点学历史,乃是“薅草打兔子”,简便又快乐,愉悦又丰收,何乐而不为?

倘若你因诸事过于繁忙,因上路过于仓促,或因别种原因而耽于体会,未能来得及对所往目的地的相关景点的历史做一些文化准备,那么也并不要紧。一路上最美的风景饱过眼福之后,你再就着浏览景点之后的余兴,就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去追寻这些景点的历史足迹,这种“追寻”中所搜寻到的历史美景会令你拍案称奇。这套丛书中的部分篇章,比如,游览美国、加拿大回国后,我们所写的旅游散记《洗出此山万丈青》,游览希腊、土耳其归来后写出的《古今苍茫接翠微》,持续数月发表在报纸上后,被几位曾经去过那些景点的几家大报的老总们阅读之后大叫“过瘾”,他们自我调侃:“说是我们去了美国,其实我们只是在‘镜框’里瞧了瞧美国的身影,你们的这些文字才让我们真正看到了美国的灵魂……”他们看完上一篇后,急切地等待着下一篇。他们说,看着你们就着美国景点说美国历史的散记,为我们节省了太多的时间。夜晚入睡前,选上一处我们曾经到达过却没有“消化过”的景点片段,细细阅读,慢慢品尝这些景点的历史风云,那才叫美的享受呢!

饱览各种最美风景的于丽黎,过去在校读书时,对历史课程常常是消极应付,至于兴趣更无从谈起,但在“横向”游风景加“纵向”游历史之后,她对历史的兴趣油然而生,现在几乎到了深恋、痴迷的程度。这般变化,不知是旅游之获还是心态之变,或是规律使然?

感谢各种版本、各种风格的历史著述,感谢发达便捷、似有温度的电子网络,感谢一切提供相关著作、相关文字的人员,倘若没有这些前提条件,《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这套丛书便无从形成。在这些文字搜集及文字写作的浩繁艰巨的劳动中,付出最多的当数于丽黎女士。多年前她在部队支援地方抗震救灾中为救人负伤,但在带着伤病的一次次旅游途中,她总是随身带着一个甚至多个小本本,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一路记,还拍摄了许多像模像样甚至逼近专业水准的照片。遇有必须弄清楚或兴味盎然的事物,她会向导游或相关人士问个不停,本来是休闲出门旅游,她反而更加紧张忙碌,以至于游伴中有人开玩笑说,于丽黎是带着采风任务来旅游的。每次旅游归来的资料归拢、文字整理及文章写作,全系她一人所为,我不过做了些文章审读、文字润色、标题的制作与推敲之类的辅助性、配合性工作。所以,两者之间的劳动投入是不均衡、不对等的,但这并不妨碍《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这套丛书的欢快问世。

还要特别感谢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著名电影演员、著名作家、新锐画家倪萍女士;特别感谢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曲艺艺术表演家刘兰芳女士;特别感谢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家、宁夏影视拍摄基地董事长张贤亮先生;特别感谢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影视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边国立先生。感谢他们热忱推介《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这套丛书,他们寥寥不多的优美文字,本身就是一道道闪亮夺目的风景线。

边国立教授是于丽黎女士的先生,他和我的夫人吴恒霞女士对我们合作著述非常支持,没有两位提供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条件,没有两位的理解和配合,此套丛书也难以问世。

还要感谢《本溪晚报》总编辑、著名诗人孙承先生多次相伴出行及游记写作中的交流、沟通与指导;感谢湖北省石首市群众艺术馆吴恒健先生的精心校阅;感谢旅行社的郭梦和魏小西,尽管郭梦已升任部门经理,魏小西已远渡美国定居芝加哥,但正是在她们热心的帮助下,我们才得以顺利完成前后近40个国家的旅游行程和游后著述。

特别要感谢的,还有既热心又有人脉又有人缘的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主席、收藏界杂志社社长、路遥文学奖总发起人高玉涛先生,是他把我们这套丛书与相关名人联系在一起,使这套本来平常的丛书,平添了许多不平凡的元素。

感谢北师大出版社和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劳的工作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正是他们的精心劳动,使这套丛书大为增色。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这套丛书的出版,如果对人们尤其对游人有所裨益,我们将不胜荣幸。

杨泉福

2014年1月4日于北京亚运村嘉铭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