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车离开美丽整洁的海滨大道,跟着轰隆隆的老式有轨电车,在石砌马路上拐进了老城区。一座浅色高墙内便是庞贝石柱遗址。
午后的气温已经很高,我们纷纷脱去厚厚的外套,还是感觉很热,下飞机便直奔亚历山大,也没来得及换T恤衫。听完讲解,有体力的继续爬上遗址高处,我为了后面的旅程保存体力,便坐下来面对高高的石柱注目凝视。
石柱始建于297年,耸立在亚历山大城西南角。孤峙于塞拉皮姆寺废墟上的庞贝石柱,高达26.85米,直指蓝天。它的真名就是闻名遐迩的萨瓦里石柱,“萨瓦里”,阿拉伯语意为“桅杆”。
石柱由柱基、柱身、柱顶三部分组成,重约500吨。柱身呈圆柱形,上部直径2.3米,下部直径2.7米,由一整块红色花岗石凿成。柱顶为古罗马科林斯式,饰有爵床花图案。石柱的石料采自上埃及的阿斯旺,由平底船经尼罗河及其支流运抵亚历山大。石柱的竖立方法是:在柱基四周垒土成凹形,然后把它拽入凹形中央的柱基上,借助垒土的坡度让石柱逐渐竖直,竖好后清除四周垒土。
据说,阿拉伯人于641年占领亚历山大,远望这根石柱耸立于400根石柱构成的柱廊中央,状如帆船桅杆,因而得名。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期间,驻守亚历山大的大将艾赫里叛乱,戴克里先亲率大军远征讨伐,围城8个月,残酷镇压。当时城内饿殍遍地,瘟疫流行。戴克里先调来粮食,赈济灾民,安抚百姓。297年,埃及执政长官波思吐莫斯在赛拉比斯神庙的广场中央立了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柱基西侧石壁上刻有4行字,至今依稀可辨:“为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监护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思吐莫斯谨立此柱”。
老城区轰隆隆的老式有轨电车
“金字塔”装饰起来的海滨大道
亚历山大庞贝石柱
千百年来亚历山大经历了沧海桑田,经历多次大地震,庞贝石柱则奇迹般保存了下来,成为亚历山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石柱附近座卧着两尊狮身人面雕塑,好似石柱忠实的守卫者。据传说,十字军将士误认为古罗马大将庞贝(公元前106~公元前48年)被恺撒击败,逃到埃及,死于埃及人之手,其骨灰存于柱顶骨灰罐里,故欧美人士至今仍以“庞贝柱”称之。
腿痛不便上台阶,但我又不甘心跑了这么远来了干坐着,于是我独自沿缓坡而下,来到石柱右下方的一小块洼地。洼地有地下室,地道石门完好,可直达石柱下面。地面附近排列着不少巨大的埃及石雕。
据资料介绍,1895年,有人在洼地的岩洞里发现了一尊赛拉比斯神像,现在亚历山大希腊罗马博物馆里展出。神像由黑色闪石岩雕成,呈牛犊形,两角之间有一日轮,两耳朝前张开如喇叭,好像是在倾听人民的呼声。传说这里曾是赛拉比斯神庙的附属图书馆。另一说法是,这里曾是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分馆,公元47年,位于海滨市藏书70万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战火损毁,部分纸莎草纸图书即迁移此馆。
在等车的地方,我们发现一种大树,树身长满又尖又硬的短刺,就连当地导游也不知这种浑身带刺的大树叫什么名字。
在返回开罗的路上,努拉指着路上小货车的车牌,教我们认识真正的阿拉伯数字。原来,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是由一位印度人在阿拉伯发明的,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误区当中。真正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这样写的:1像感叹号,去掉下面的点;2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