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懒人生存的政策环境(1 / 1)

我们来到修剪得非常整齐的迈克尔·乔瑟夫公园,眼前逆光矗立的这座工党纪念碑,庄严肃穆。这个公园是为纪念新西兰第23任首相,工党第一任领袖迈克尔·乔瑟夫·萨文奇而建的。

1872年,迈克尔·乔瑟夫·萨文奇出生于澳大利亚。1907年,他移民到新西兰。1916年,他组建工党。1935年,工党赢得大选,迈克尔·乔瑟夫成为首相。他卒于1940年。

迈克尔·乔瑟夫·萨文奇出身贫寒,从小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了苦难,深知劳动大众的疾苦。所以,他当政期间非常关注新西兰的民生问题。是他第一次提出“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的“三高”政策,这也是在所有的发达国家中第一个提出“三高”政策,并将其付诸实施的人。迈克尔·乔瑟夫·萨文奇的主要贡献就是让新西兰成为一个福利型的国家。因此,人们在这座小山上为他立了工党纪念碑。

刘导开玩笑说:“新西兰最适合懒人生存,没有工作的人,政府每周救济200纽币,老人儿童都有补助,上学看病都免费,住房买车有贷款,而且是根据能力偿还,有工作就定期扣除一部分,没工作就暂停还款,如果死前没有还完贷款,死后由政府承担偿还余款。所以,好多人说,在新西兰死前最好是能欠上一屁股债,那可就赚大了!”

早就听说过这“三高”政策,却不知三高理论的创立者竟是新西兰的首相。著名的“三高”政策,也为新西兰的国力发展和人民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站在纪念塔下凝视,逆光中的尖塔形成一个直刺苍穹的剑影,上帝挥舞着这支宝剑,在政府服务民生的改革中,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使新西兰成为世界上最令人向往、最适宜生存的国家之一。

这一点和澳大利亚的政策是一样的。我疑惑地问刘导:“像你们这样的中国移民也能享受这种待遇吗?”

庄严肃穆的工党纪念碑

“当然!”刘导骄傲地告诉我说:“中国移民不但可以享受到新西兰人的一切待遇,而且还能得到更多的照顾。我的女儿患有牛奶过敏症,儿童的免费牛奶不能喝,奥克兰市政府就特批为我的女儿专门研制一种脱敏牛奶,个人只需交很少一点钱。现在,我的女儿都快5岁了,还在喝这种脱敏牛奶。”

“还有啊,在新西兰工作也不像在国内那么紧张,其实我是服装店的老板,一个人挣钱足够全家的消费了。出来当导游完全是因为工作太清闲,早晨别人上班,你才能开门营业,白天顾客很少,下午别人下班了,你就得关门停业,想加班都不成,上下班时间是统一的。我实在憋闷得慌,店里雇人盯着,我就接几个中国旅游团,借机和来自家乡的中国人聊聊天。”

在新西兰,不光是年轻人觉得寂寞,就是老年人也有许多不愿意久住的。刘导向我们透露,他女儿出生时,把丈母娘从祖国的大连接了过来。这么好的生活环境,这么高的福利待遇,可丈母娘只住了两个月,就偏要回大连。理由就是,这里人太少,打个麻将都凑不齐人手。

原来是这样,中国移民在美丽的新西兰会是这样一种心态!

在伊甸山的东南方,有一座很特别的小山,山高只有海拔183米,整座锥形山丘绿草如茵,唯有山顶上长着一棵大树,这就是当地著名的孤树山。其实,孤树山上从前有许多树木,只因当时毛利人痛恨欧洲人侵占了他们的土地,便将满腔愤怒发泄在此山上,经常在漆黑的晚上偷偷将树木一棵棵地砍死。虽然当地政府加强保护,无奈毛利人众志成城,日积月累终于把山上的树木砍光了,只剩下山顶的一棵。这棵树生命力极其顽强,用尽各种办法也未能将它弄死。这可能是天意吧!毛利人只好作罢,孤树终于得以保留。被毛利人称为“帕”的堡垒也位于此。山下有绿莹莹的草地,白花花的绵羊,这里是体验奥克兰乡村风情的好地方。

“三高”政策的创建者——迈克尔·乔瑟夫·萨文奇

傍晚时分,入住外普纳宾馆。阴雨随即而来,我们冒着小雨漫步在湖边,感觉挺惬意。在外普纳宾馆的左侧,我们发现一座中国寺庙,心中不由得一阵激动。院子不算小,但空无一人,寺院已经不是传统的中国样式。高脚长廊上有白色的墙壁和栏杆,红色的台阶、柱子和房檐,橘黄色的大门上方,有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面用汉字写着:圣恩佛院。这一定是居住在新西兰的中国移民,为表达信仰弘扬佛法而修建的。小雨越下越急,越下越大,我们赶紧跑回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