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8月18日《申报·自由谈》。
旅隼
看见了讲到“孔乙己”[1],就想起中国一向怎样教育儿童来。
现在自然是各式各样的教科书,但在村塾里也还有《三字经》和《百家姓》[2]。清朝末年,有些人读的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神童诗》[3],夸着“读书人”的光荣;有些人读的是“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的《幼学琼林》[4],教着做古文的滥调。再上去我可不知道了,但听说,唐末宋初用过《太公家教》[5],久已失传,后来才从敦煌石窟中发现,而在汉朝,是读《急就篇》[6]之类的。
就是所谓“教科书”,在近三十年中,真不知变化了多少。忽而这么说,忽而那么说,今天是这样的宗旨,明天又是那样的主张,不加“教育”则已,一加“教育”,就从学校里造成了许多矛盾冲突的人,而且因为旧的社会关系,一面也还是“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老古董。
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学究。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7]。
《自由谈》的投稿者,常有博古通今的人,我以为对于这工作,是很有胜任者在的。不知亦有有意于此者乎?现在提出这问题,盖亦知易行难,遂只得空口说白话,而望垦辟于健者也。
[1] 指陈子展所作《再谈孔乙己》一文,内容是关于旧时书塾中教学生习字用的描红语诀“上大人,丘(孔)乙己……”的考证和解释,载1933年8月14日《申报·自由谈》。
[2] 《三字经》相传为南宋王应麟(一说宋末元初人区适子)作。《百家姓》相传为宋代初年人作。都是旧时书塾中所用的识字课本。
[3] 旧时书塾中初级读物的一种,相传为北宋汪洙作。这里所引的是该书开头几句。
[4] 旧时学童初级读物,明末程允升编著。内容系杂集关于天文、人伦、器用、技艺等多种成语典故而成,全都是骈文。这里所引的第三四句,原文作:“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5] 旧时学童初级读物,作者不详。太公即曾祖或高祖。此书在唐宋时颇流行,后失传,清光绪末年在敦煌鸣沙山石室中发现写本一卷,有罗振玉《鸣沙石室古佚书》影印本。
[6] 一名《急就章》,旧时学童识字读物,西汉史游撰。有唐代颜师古及王应麟注。内容大抵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七字一句。
[7] “其功德,当不在禹下”是唐代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称赞孟子的话:“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禹是一条虫,是顾颉刚在1923年讨论古史的文章中提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