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西方哲学呈现出许多与传统近代哲学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研究中的“语言转向”带来的深刻变化。无论我们今天是否赞同这个转向对哲学的意义,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英美的分析传统和欧洲大陆的现象学运动中,对语言的全面关注和解释已经成为当代哲学中不可替代的主要话题,“分析的时代”也成为20世纪哲学的明显标志。在当代哲学革命性变化的过程中,维特根斯坦毫无疑问地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这场哲学革命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的身影:20世纪初期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伴随着《逻辑哲学论》的影响而展开,20世纪中叶的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则直接受到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教诲,20世纪晚期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更是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作为自己的哲学来源之一。“凡是我们不能够说的东西,我们只能够保持沉默”,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的著名口号;“只要看,不要想”则是当代哲学家们反思哲学价值的重要标志;语言游戏、家庭相似、遵守规则等,也都成为当代哲学贡献给这个时代的思想符号。如本书导论所言,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处处游**着维特根斯坦的幽灵。在这种意义上,把20世纪的西方哲学的时代称作“维特根斯坦的时代”毫不为过。本书试图阐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历程,描绘维特根斯坦在当代哲学中的思想者形象,揭示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哲学转变之间的内在思想联系,由此表明20世纪的西方哲学的时代就是“维特根斯坦的时代”。

本书是笔者主持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一般项目“维特根斯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研究”(批准号:12BZX055)的最终成果,2018年完成结项,鉴定结果为“优秀”(证书号:20182886)。书中大多内容都曾作为阶段性成果被发表在国内各类报纸杂志上,引起了国内哲学界的关注和反响。虽然这些成果在收入本书时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补充,但笔者还是要感谢发表这些成果的报纸杂志。它们是:

1.《传记文学》(《维特根斯坦在冬季》,2003年第12期)

2.《江西社会科学》(《重新勘定西方哲学地图》,2007年第3期)

3.《开放时代》(《维特根斯坦:在唯我与忘我之间》,2001年第1期)

4.《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维也纳学派究竟从维特根斯坦那里得到了什么?》,2009年第1期)

5.《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第二次革命”》,2006年第4期)

6.《世界哲学》(《维特根斯坦:一个西方哲学的幽灵》,2001年第2期:《当代西方分析哲学史研究现状分析》,2014年第3期)

7.《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分析哲学运动的历史特征与现实意义》,2017年第1期)

8.《文景》(《维特根斯坦与六位哲学家的“遭遇”》,2007年第1期)

9.《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论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在当代哲学发展中的位置》,2016年第3期)

10.《学术月刊》(《论珀斯与分析哲学之关系》,2015年第7期)

11.《哲学动态》(《从〈逻辑哲学论〉看西方哲学的实践转向》,2011年第1期;《维特根斯坦论颜色》,2015年第7期;《重新审视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的分野》,2018年第1期)

12.《哲学研究》(《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概念》,2012年第7期)

13.《中国高校社会科学》(《走进历史的分析哲学》,2013年第4期)

14.《中国社会科学》(《论分析哲学运动中的三大转变》,2016年第12期)

15.《中国社会科学报》(《维也纳学派哲学的当代遗产》,2014年8月4日第6版;《卡尔那普与蒯因:两个哲学家的友谊》,2014年8月18日第6版;《作为科学—哲学家的石里克》,2014年8月25日第6版;《意义与证实:实证主义的乌托邦》,2014年9月1日第6版;《珀斯与分析哲学的起源》,2014年9月15日第6版;《西方哲学史:批评的还是分析的》,2014年9月29日;《语言与心灵:伯仲难辨》,2014年10月20日第6版;《维特根斯坦:非同寻常的思想家》,2019年7月2日第2版)

当然,我要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把本书列入“走进哲学”丛书,感谢饶涛编审的大力支持和祁传华编辑的不懈努力,使得这本最初完成于2018年的著作终于得以问世。

最后,我要把本书题献给爱妻王璐。没有她的默默支持,就不会有我的专心写作,也就不会有本书的出版。相濡以沫三十载,无怨无悔一世情!

江怡

2021年9月9日于北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