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何萍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研究》的博士论文,并于2009年以《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书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认为开启了我国学术界从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评介转换到对理论问题研究的新阶段,并在后来国内学术界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被广泛引用,甚至被看做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必备参考书。本书的责任编辑洪琼先生2018年告诉我,该书已基本卖完,而我与人民出版社的合同也到期,可以考虑修订再出版。但是,这两年来我一直忙于国家社科重大招标专项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生态哲学阐释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研究”的写作工作,虽然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有一些新的想法,但苦于没有时间总结反思我的思考,一直到今年我完成了国家社科重大招标专项课题的研究和写作,才有时间开始对博士论文展开修订工作。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饶涛先生表示愿意出版该书,使我下定决心做这项工作。
对博士论文的修订工作是在尽量保存博士论文原貌的基础上展开的,适当增加近年来我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新思考。《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书出版后,我相继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湖北省社科基金委托课题,并展开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在人民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和崇文书局出版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后发国家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走进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思想源流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和《生态文明与文明的转型》等著作,其核心是探索如何借鉴西方生态思潮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立足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和当代全球环境治理,建构一种超越生态文明西方霸权话语,以捍卫中国的发展权与环境权和促进当代全球治理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这里所讲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主要是指以生态中心论为理论基础的“深绿”生态思潮和以人类中心论为理论基础的“浅绿”生态思潮。可以说,解决这一问题既非常重要,但在理论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从重要性的维度看,只有摆脱生态文明理论的西方霸权话语,特别是摆脱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中的西方生态文明研究的范式和范畴、价值立场的束缚,才能形成中国话语的生态文明理论;从理论研究的困难性维度看,主要在于我们一方面批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但另一方面又如何避免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陷入“中国中心论”的失误中。为此,笔者在郇庆治教授根据理论基础的不同,将西方生态思潮划分为“深绿”和“浅绿”生态思潮的基础上,又根据理论服务的对象,认为生态文明理论中存在着地区维度、特殊维度和全球维度、普遍维度的内在矛盾,认为所有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都力求解决这一矛盾,但由于研究范式和价值立场的局限,包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内的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都没有解决好这一矛盾。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集中反映在笔者所撰写的《论生态文明理论的普遍与特殊、全球与地方维度》一文中,也作为附录放在博士论文修订本中,以期望读者能够理解我的探索轨迹,也期待更多学者能够共同进一步探索这一问题。因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前提性问题,而这一问题正是我当前思考、探索而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理论问题。基于以上想法,博士论文的修订主要是增加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价值观的重构一章单独内容,重写了研究综述,改写了结束语以及置换了附录。
笔者的研究领域原本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而介入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应当说,同时展开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对我的学识、智力和精力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正因为如此,这十多年来是我学术研究最刻苦、最艰难,也最为沉静的年代。2012年的中风和母亲的去世对我的身心形成了巨大的打击,湖北中医院康复科的主任断定我不仅无法正常工作,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身体和心理的调适过程异常艰苦,好在我不仅没有像这位主任所说无法正常工作和必然陷入严重的心理疾病,恰恰相反,经过一年多的调整,我的学术研究不仅更加深入,心智也更加健全,或许正是这些磨难使我更加成熟。
在我学术探索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术界诸多师友的提携和帮助,在此我必须表达我的谢意!首先要感谢五位去世的老师,他们分别是我的硕士导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张守正先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陶德麟教授、涂赞琥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邓剑秋研究员,他们对我的学术研究提供过巨大的帮助,我会永远铭记在心,也永远怀念他们;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朱传棨教授、汪信砚教授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生活上对我关怀和帮助有加。前年朱传棨教授不顾高龄,给我手写了两页纸的信,要我保重身体,并详细介绍了几种保护身体的方法,令人感动;汪信砚教授则始终支持我的学术研究,关心我的身体和生活,始终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这份情感我永记在心;南京大学张异宾教授、唐正东教授、刘怀玉教授,中共中央编译局衣俊卿教授和他的夫人李小娟女士,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王凤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教授、张云飞教授,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南开大学李淑梅教授,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于文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鉴传今研究员、强乃社研究员、杨雁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辉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副主编吴波研究员、汪世锦研究员,《北京大学学报》刘曙光副主编,《南国学术》田卫平主编,《江汉论坛》陈金清主编,《山东社会科学》周文升主编,《社会科学战线》马妮研究员,人民出版社洪琼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杨宗元女士,湖北人民出版社刘冠军副社长、曾若雪女士,崇文书局胡心婷女士等人对我的学术研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本校原党委书记徐敦楷教授、张中华教授、原校长吴汉东教授、原副校长刘可风教授、党委书记栾永玉教授、校长杨灿明教授、副校长姚莉教授、邹进文教授长期支持我的学术研究和个人发展,宽容我的个性和缺点,让我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不仅成就了我本人的发展,而且也带动了整个哲学学科的发展;本院同事陈食霖教授、龚天平教授、李格琴副教授、万健琳副教授、张佳副教授、陈春英副研究员等人长期支持和鼓励我,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友情可贵。在此一并向上述师友表示感谢!还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饶涛先生、祁传华先生为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工作。感谢我的学生孙珮云博士校对了全书的书稿。最后要感谢我的夫人刘伟林女士和儿子王尧。我的夫人在我身体和心理康复期间,任劳任怨,而且对我的学术研究尽力支持,展现了中国女性的美德;我的儿子王尧在我的夫人下派工作近四年时间里,与我相依为命,给我孤独的心灵很大的慰藉。
本书为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17AKS01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年度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项目“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研究(21123541819)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长期规划课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理论问题研究”(31510000126)阶段性成果。
学术研究没有止境,我将进一步努力钻研,力求为学术界奉献更好的学术成果,也期待读者对该书提出批评意见。
王雨辰
2021年6月19日于武昌金地格林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