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规则,有时也译为“毕马龙规则”“比马龙规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并提出的。
远古的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女形象,爱不释手,每天都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然活了。
1963年,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迷宫实验的老鼠是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者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宫。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出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的老师。8个月之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这些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等方式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老师的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在他们的血管中**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规则”。
于是,皮格马利翁规则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这实际上是暗示的心理效应在起作用,暗示在本质上是说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种暗示,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海伦在这家外贸公司已经工作3年了,她毕业于国际贸易专业,在公司的业绩表现一直平平。原因是她以前的上司胡悦是个非常傲慢刻薄的女人,她从不赞赏海伦的工作,反而时常泼冷水。一次,海伦主动搜集了一些国外对公司出口的纺织品类别实行新的环保标准信息,上司知道后,不但不赞赏她的主动工作,反而批评她不专心本职工作,后来海伦再也不敢关注自己业务范围之外的工作了。海伦觉得,胡悦之所以不欣赏她,是因为她不像其他同事一样奉承她,但她自问自己不是能溜须拍马的人,所以不可能得到胡悦的青睐,她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公司沉默寡言了。
直到后来,公司调来新主管Sam,公司的气氛有了改变。从美国回来的Sam性格开朗,对同事经常赞赏有加,特别提倡大家畅所欲言,不拘泥于部门和职责限制。在他的带动下,海伦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由于Sam的积极鼓励,海伦工作的热情空前地高涨,她不断学会新东西,起草合同,参与谈判,跟外商周旋……海伦非常惊讶,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的潜能可以发掘,想不到以前那个沉默害羞的女孩,今天能够跟外国客商为报价争论得面红耳赤。
其实,海伦的变化,就是我们所说的皮格马利翁规则起了作用。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左右,对自己做出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行动也就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皮格玛利翁规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的时候,他就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