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规则是指一项产品、服务或身份开始比较容易获得,逐渐形成一种趋势,这时,这些东西对个人不一定很有用,但人们会纷纷购买。这些东西一旦推广到某个爆发点,则会更加快速地发展。
攀比心理产生大概有以下的原因:
1.受教育经历以及家庭背景
父母的思维习惯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对孩子的影响,如果父母喜欢和其他人比较,并且时常抱怨自己过得不好的话,那么孩子在多数时候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习惯。此外,受教育的背景也是一方面原因,通常知识储备越丰富的个体看待事物的角度会更加丰富,也就能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的人生。
2.嫉妒心作祟
嫉妒心强的人往往喜欢和其他人进行比较,甚至在行为上表现出令人不齿的行径。
3.贪婪、不满足
欲望可以使人进步,但欲望也能将一个人的灵魂吞噬。适当的欲望可以让我们更加积极地前进,但是过度的欲望就会演变为贪婪,表现为总是不满足,拥有了还要拥有更多。
4.自卑、懦弱等性格所致
自卑和懦弱的性格往往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在你和其他人能力旗鼓相当的时候也会怀疑自己,从而觉得别人总是比自己过得好。
人际交往中常会出现攀比现象,比利益的差异、比身份的差异、比名誉的差异。一般来说人与人的差异小时、相对公平时的攀比会减弱;如果人与人的差异过大,攀比的可能性也会缩小。只有旗鼓相当,实力差距不大时,攀比的可能性会加大。
攀比有一种积极效应。一个科室的员工、一个公司的同事、一个班组的成员、一个班里的学生和战士,在工作、学习、交际能力上互相攀比,往往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从而增强“镜子”的作用,促进个人社会化进程。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认知不足,或情况不熟悉等,必须从他人的行为中寻求参照系统,此时的攀比多具有积极意义。
还有一种消极攀比规则,是出自自卑心理和虚荣心理。几个男人间攀比自己的轿车档次、别墅豪华程度、行政职务高低、经济收入多少;几个学生攀比父母的职位、富有程度、谁穿的名牌服装多。要面子的心理必然导致消极攀比。
再有一种消极攀比是从众心理的驱使。周围环境中大家都这样做,为了和群体保持一致,不妨“随大流”,一方面不脱离群体行为准则,另一方面不致使群体对自己产生压力。这种自愿从众的特点,虽然与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会十分顺畅,有利于适应社会环境,但难免掺杂攀比的成分。
矫正歪曲的攀比心理,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心态平和
人生是一个短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和承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平等的。这既是自然赋予生命的规律,也是生活赋予人生的规律,只不过每个人享用、消受的方式不同,有的人先苦后甜,有的人先甜后苦。世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所以要心态平和地面对人生的起伏。
2.不能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就像寓言“吃草的驴”所说的:一头驴饿了,走到一个干草垛前打算吃一些干草。它刚要低下头用餐,却发现旁边的另一垛干草似乎比较大。等它走到那垛干草前,回过头来看一看,发现还是原来那垛干草比较大。这头驴就这样在两垛干草之间走来走去。最后饿死了。其实呢?两垛干草原本是一样大的!
3.享受自己拥有的,摒弃不合理的比较
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对金钱、地位等应该抱有积极的态度,想得开,放得下,朝前看,才能从琐事的纠缠中超脱出来。
4.不卑不亢
攀比,是一件不必太在乎的事情,与其事事攀比、裹足不前,还不如走自己的路,让攀比埋葬在路边吧!
攀比的双重效应提示我们,积极的内容完全可以攀比,它有利于长志气,弃旧图新;消极的攀比是不可取的,它只能滋长人们的虚荣心,甚至嫉妒、嫉恨心理,会导致心灵的扭曲和资源浪费的不良后果。消极攀比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是缺乏人格独立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