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规则,又称定型规则,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做为判断和评价他人的依据。
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测试者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组测试者分别介绍了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的时候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的时候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测试者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是,甲组测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测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坚韧精神。
为什么两组测试者对同一照片做出如此截然相反的评价?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把他当罪犯来看的时候,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的时候,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刻板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定势规则。
有些人总是习惯地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做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了正确的判断。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的看法,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得出固化的结论。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貌丑陋的人是不会有什么才能的,因而产生不悦的情绪,实际上这是刻板规则的负面影响在发生作用。
人的思维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人们在认知某人的时候,会先将他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归属为某类成员,又把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都归属到他的身上,再以此为依据去认知他,然后将这种印象存于人们的头脑里。假如在没有充分把握某一类人全面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就做出概括的话,往往会形成不符合这类人的实际特征印象。而依据这种印象去评价和判定别人的时候,又不考虑个人的具体生活经验,自然就会产生“刻板印象”偏见了。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商人精明,军人雷厉风行,知识分子文质彬彬,诸如此类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都是类化的看法。此外,性别、年龄等因素,也可以成为刻板规则对人分类的标准。例如,按年龄归类,认为年轻人进取心强,敢说敢干,而老年人则墨守成规,行动迟缓;按性别归类,认为男人总是独立性很强,竞争心强,而女性则是依赖性强,内心脆弱,注重外貌。
刻板规则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由于刻板印象建立在对某类成员品质的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反映了这类成员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它有助于对人迅速做出判定,增强人们在沟通中的适应性。但刻板规则的消极影响也是明显的,它会阻碍人们对新特性的熟悉,使人容易僵化、保守,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如同戴上了有色眼镜去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