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势规则: 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1 / 1)

思维定式规则是指人们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事物,并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和处理事物。

美国的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了人的两臂长,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外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一根。这种情况下,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意图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然而尽管系绳子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更没有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有关,结果没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系绳子的人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末端,待滑轮**到他面前时抓住它,就能够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问题就会解决。

定势有时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美国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年轻的时候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分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他一直为此而得意洋洋。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正确回答出来。”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出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出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的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手指头。售货员于是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了剪刀形状。汽车修理工一听笑道:“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干吗还要做手势呀?”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一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聪明反被聪明误。”

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定势思维。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从而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思维定势规则经常会在生活中出现,譬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局长在路边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便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局长说:“是我的儿子。”请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局长是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100名被试者中只有两个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那人是局长的丈夫,也就是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也就是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的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的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规则:按照成人经验,公安局局长应该是个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再推想,自然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小孩子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所谓的心理定势限制,因而一下子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至少有亿万种可能。也许我们正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定势思维而导致,只要勇于重新考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逃出困境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