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跟着前面人的路线走,这是“跟随者”习惯,这种“跟随者”最终会因为盲从而导致失败,这就是毛毛虫规则。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在一个花盆边缘上放许多毛毛虫,让这些毛毛虫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而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叶。
这些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没有任何改变,依然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最终,这些毛毛虫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在做这个实验前,约翰·法伯曾设想:毛毛虫很快会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继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那些食物。但遗憾的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最终饿死。这种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得到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习惯,而转向去觅食,这种悲剧就完全可以避免。
自然界中,这一规则在许多比毛毛虫更高级的生物身上也发挥着作用,其中鲦鱼是比较典型的。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科学家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了自制力,行动也发生了紊乱,但这种现象并没有影响其他鲦鱼的行为,它们一如既往地盲目追随。
毛毛虫规则同样也影响着人类。比如,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常常对那些“轻车熟路”的问题,下意识地重复一些现成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这就很容易让思想产生惯性,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经验,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有一年,市场预测表明,该年度的苹果将供大于求。这使众多苹果供应商和营销商暗暗叫苦,他们似乎都已认定:他们必将蒙受损失!可就在大家为即将到来的损失而长吁短叹时,聪明的甲某却想出一个绝招!他想:如果在苹果上增加一个“祝福”的功能,即,只要能让苹果上出现表示喜庆与祝福的字样,如“喜”字、“福”字,就准能卖个好价钱!
于是,当苹果还长在树上的时候,他就把提前剪好的纸样贴在了苹果朝阳的一面,如“喜”“福”“吉”“寿”等。果然,由于贴了纸的地方阳光照不到,苹果上也就留下了痕迹—比如贴的是“福”,苹果上也就有了清晰的“福”字了!这样的苹果的确很少见,这样的创意也的确领先于人,正因为他的苹果有了这种全新的祝福功能—而这又是别人所没有的,在该年度的苹果大战中他果然独领**。
转眼到了第二年,他的这一手别人都学会了,但仍然是他的苹果卖得最火,为什么?因为他的点子想得更绝,他的苹果上不仅仅仍然有“字”,而且还能鼓励青睐者“成系列地购买”。原来,他早已将他的苹果一袋袋装好,且袋子里那几个有字的苹果总能组成一句甜美的祝词,如“祝您寿比南山”“祝你们爱情甜美”“祝您中秋愉快”“永远怀念你”,等等。人们再度慕名而至,纷纷买他的苹果做为礼品送人。
固有的思路和方法具有相对成熟性和稳定性,有积极的一面。因为是袭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进行类比思维,这样可以缩短和简化解决过程,让人们更加顺利和便捷地解决某些问题。但与此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固有思路容易使人们盲目地运用特定经验和习惯方法,不能区别貌似相同、实质不同的问题,结果不但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妨碍了问题的解决。而且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去思考问题,不仅容易使人厌倦,更容易麻痹人的创造能力,影响潜能的发挥。
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任何问题的解决办法我们都不能受限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是要不断地创新并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当生活和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顿的时候,我们不能再像毛毛虫那样做毫无意义的努力,而应该转变思路并善于另辟蹊径,以便更有技巧、更有效率地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