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周公就是这样一个身兼多职的人。武王完成了历史使命后,身体就开始垮了,朝政几乎都是周公在搞。有一次,武王病得很严重,周公环视新建立的大周王朝,实在是忧心忡忡。周的东边有东夷,南边有蛮子,西北边有戎狄,加上商朝的一些残留势力还在,算得上是强敌环绕、荆棘丛生。如果天子没了,小太子又还在襁褓,这天下该怎么办?
周公想了一招,如果老天爷要抓一个周的头领过去,不如抓自己吧。于是,周公设坛祭祀,一连搞了三个祭坛,一个是高祖父古公亶父,一个是爷爷季历,一个是老爸周文王。周公向三位先王祷告,如果上天要抓个人陪伴,那让我旦去啊,我比王发厉害,他只知道打仗治国,我就不一样啊,我多才多艺,鬼神都能被我哄高兴。说完就占卜让自己替代二哥吉不吉利。卦辞显示吉利,周公这才放心。果然没多久,周武王就好转了点。
不过这也没持续多久,周武王完成历史使命,还是领了盒饭。局面还是二哥走了,侄子还小。周公管不得那么多,当机立断,自己先代大侄子管一段时间国政。这样一来,其他兄弟不服了,特别是周文王的老三管叔鲜,老五蔡叔度(按伯仲叔季的排行,老大称伯某,老二称仲某,中间的都是叔某,老幺是季某)。就算你要搞兄终弟及当天子,也应该轮到老三管叔啊,于是,管蔡俩兄弟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要搞掉武王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小成王。不仅如此,管蔡兄弟还鼓动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以及周边的淮夷、徐戎一起来“诛周公”,前朝余孽加周边蛮夷,这一股势力加起来,既是内忧也是外患,非同小可。
周公只有调动自己的儿子们,让长子伯禽到鲁国封地,帮忙抵挡淮夷。三子凡伯、四子蒋伯龄、五子邢朋叔也纷纷被委派了任务——将凡伯封在河南辉县,蒋伯龄封在河南淮滨,邢朋叔封在河南邢台。这也是后来有人说周公不只是代政,其实更矫命称王了的源头之一,作为一个诸侯,或者代理国政的诸侯,有什么资格分封儿子也当诸侯?显然只有天子才有这个权利。不过,仔细看这些地方,当年都是戎狄聚居地,就知道周公的良苦用心了。他是将儿子们一起派出去守卫一方,抗击蠢蠢欲动的人。
武庚和管蔡的叛乱被称为“三监之乱”,周公亲自到洛阳平叛,伯禽也在鲁国和淮夷作斗争,多方联手,终于一举平定了这场大乱。面对天下汹汹的局势,周公再次实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把自己兄弟们一一分封出去当诸侯,四面八方一起拱卫京师。这就是当时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大小国家的原因。这些国家有: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周文王儿子),邗、晋、应、韩,武(周武王儿子),凡、蒋、邢、茅、胙、祭(周公儿子),等等。
周公对把大家分别安排在哪里也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的,首先他自己的封地鲁,就是商朝曾经的一个首都,那里有大量商朝移民,所以必须长子亲自去治理,改变当地的风俗。其他的兄弟们如贤能康叔封在卫,那是为了抵御戎狄,同时卫国首都朝歌也是商朝首都,亟须和周王室一心的人前去安抚和治理。总之,他们既是防御外敌,也是互相牵制,完成符合周公让天下安定的心愿。
完成平叛,周公又在洛阳建都,让成王在洛阳办公。洛阳是天下之中,在这里可以监管到全国。可以说,没有周公,草创的周朝能不能在风雨飘摇中存立下来,可能都要打上一个大问号。
等大侄子成王长大后,周公觉得是时候功成身退了,于是归还国政,自己规规矩矩回到臣子该站的位子。可是,叱咤风云了这么久,刚从位子上退下来,就有别有用心的人想搞事情了。有人跟成王说,周公曾经想废掉你呢,现在他看你长大而被迫退位,可能不久还要起兵造反。
周公听说后,自己跑到蛮荒楚地去了。成王信以为真,也没去找这位四叔。不过,有一次成王翻自己家的历代藏书时,不小心翻到了一件陈年旧事。成王小时候,有一次生病了,周公剪下指甲向河神祷告说:“我们大王还小,现在什么事都是我搞的,冒犯神灵的也是我。”周公祷告完,就让人把祭文收起来放府库,并杜绝大家说宣扬这事,以至于成王翻旧典才看到,当时就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赶紧派人去接回四叔。周公也不计前嫌,继续言传身教辅佐成王,又亲自撰写怎么当天子的教科书,给成王留课后笔记,好随时翻阅。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周公辅成王”。
周朝的官员职责、后宫秩序、治国路线、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是周公制定的。
人终有一死,忙碌了一辈子的周公倒下了,临死前跟大家说,一定要把我埋在洛阳,让我的灵魂继续保佑成王。成王并没有把周公埋在洛阳,而是葬到周文王的毕城,表示自己不敢把周公当臣子对待。当时的陪葬制度,只有臣子才陪葬于自己辅佐的皇帝身边。
周公还没下葬的时候,天好像也在为他难过,忽然刮起了龙卷风,庄稼吹倒了,大树都连根拔起。百姓都吓得瑟瑟发抖。成王又一次去府库查资料,看看以往有没有这样的事参照,这一查,不小心又翻到了当初周公要代替武王去死的祷告,成王又哭了。老天大概是惩罚我没有好好侍奉四叔吧,于是成王在郊外祭祀上天,表示自己都懂了。奇了,这一年庄稼就真的没有歉收,洛阳人民也没有挨饿。
周公死了,他的灵魂还飘在周王室上空,保护自己辛苦搭建起来的王朝。所以,不管周公有没有真的称王,那只是一个形式问题。他要主持国家大事,就得“名正言顺”,就得以天子的名义发布号令,这本身完全没有什么篡位的道德问题。后来周公又急流勇退,把王位还给了大侄子,就算称王过,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只是为周朝空挡期过渡了一下,像一个螺丝钉,哪里需要,暂且钉到哪里去。
西汉的大文学家贾谊精妙地评价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朝的基调,乃至于中国几千年的基调,都是周公打下的。我们现在日常生活的许多举动,也都还是在践行周礼呢!
《史记》原文: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国曰:“周公将不利於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於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