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的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当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有新思想,但有新思想的文章肯定是好文章。这也是写作人追求的理想。
我自己最早写文章是学生时代作文。那主要是为了学习字词句的组合,好比小孩学步,只要会走,还谈不上走的目的。再后来写文章是当记者,是为传播信息。新闻属平实一类的文体,以陈望道先生修辞学的分类法,是消极修辞,只求内容之实,不敢求形式华丽。但因采访之需,要接触各种人和事,感情常被感染,于是我又明白,文章是表达情感的。又因南北奔波常行名山大川之间,感于自然之美,再勾起肚子里小时读进去的那些美文,又明白文章是要表达和创造美感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许多事理在胸中冲撞、激**和沉淀,许多想法从无到有,许多事从不懂到懂,我渐渐明白,文章还有更深一层的目的,它是用来开采和表达新思想的。
前些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情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当然,兼有其他的美更好)。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流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亲贤臣,远小人”等,这些哲理名言都让人常读常新,而这些文章也得以代代流传。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子。当然,光有种子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描写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情感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哲理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专门家”,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如果百米纪录是十秒,所有跑十秒零几的人都不算数,都不会被人记住,唯有跑到九秒几的人才会被人记住。这零点一二秒才是运动员生命的意义。同理,文章中的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历史老人将首先选择那些有新思想、有新鲜艺术感的文章传之后代,并根据其思想和艺术水平的程度决定它存留的时间。
阅读指导
这篇议论文是为了鼓励写作爱好者,要将提出新思想作为写文章的最高境界。
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使说理较为充分、形象和深刻。文章多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如“就像开矿一样”,写出了开采文章的新思想就像开采矿石一样,应该更深入思考,更精选淘沥,力求得到与众不同的精品。
如“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子”,把文章的新思想比喻成生根发芽的种子,有了新思想的种子,幼芽最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新思想对文章流传的巨大作用。
事例论证、类比论证也使说理更充分和形象深刻,如“文革”之后《光明日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例子,论证了新思想对文章的重要性。
运用辩证分析,使说理有分寸,如“当然,光有种子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后退一步,不说绝对的话、偏激的话,而是实事求是地全面地说。再举《岳阳楼记》的例子,来论证“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作者最后总结“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再如,针对人们的疑问?“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作者又运用类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进行了分辩。
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作者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虽然我们现在不是作家、思想家,但写作文时也要向作者学习,力求立意新,有创意,多写有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