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桑氏老人(1 / 1)

“四人帮”垮台之后,曾留下许多冤案。我在当记者时曾受命调查过这样一件。

山西蒲县为吕梁山南端一偏僻小县,县城南有一座柏山,遍生松柏,森森然如仙境鬼蜮。山上有一庙是《封神演义》里黄飞虎的行宫,曰东岳大帝庙。庙下有一阎罗殿,殿内泥塑有阴曹地府中的诸般惨烈之状,为国内唯一保存的地下阎罗殿。凑巧冤案就发生在这里,受害者共牵连两百多人,为首的是一位县委书记,已被迫自杀,但出面斗争最激烈者却是一名孤身老人桑宝珍。桑原为志愿军战士,转业后回县,在县委当炊事员,后又上山看庙。他被无故逮捕,但极坚强。每晚残阳压山,晚霞血照之时,他便双手把定铁窗,向全城大呼:“桑宝珍现在开始喊冤……”蒲县县城极小,一条街不过二三百米长,人少房稀,他一声呼喊声震半街屋瓦,这时大家就说:“桑宝珍喊冤电台又开始广播了。”家家屏息凝神,小小山城唯闻铁窗吼声,其声如困兽之嚎,十分瘆人。当局不得已,将其释放,他一获释即进京告状。进不了中南海,就跑到西单电报大楼向中央发了一份一千二百字的电报。回县后,当局恨其告状,又抓他进牢,他复日日喊冤,并拒不剃须理发,铁窗夕照其威严之状更如一头笼内猛狮。后由于上面干预,当局要释放他,劝他先理个发,他仍拒之曰:“留个纪念,让世人看看这场冤枉。”我上山之时,老人终因折磨既久,身心交瘁,已躺在医院里。但神志清楚,听说来了记者,十分高兴。可惜他已不能说话,只以手指心,表示其志已遂。

此案假判错定当然是坏事,但大小牵连两百余人,其中有知识有地位的也不少,然而奋然出头、力争力抗者竟是一看庙的孤身老人。县委书记自杀亦当同情,若以其智、其势愤而反击,效果当更在老人孤斗之上,然却悄然自遁黄泉。呜呼,人之于世,诚搏一气也,气壮则身存事成,气馁则人亡事败。所以文天祥身系大狱之中仍赋《正气歌》。

壮哉,桑氏老人。

阅读指导

作者勾勒了一位几十年坚贞不屈为民喊冤的桑氏老人形象,有限的篇幅中包含了丰富深广的社会容量,引人深思。

作者在为桑氏老人立传。立传的目的,作者在《我写〈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中说:“人格人人有,人格不因其人的外在职位、权力、功业的大小而分高下。人格是人的本质意志,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格虽与外在的功业无关,但人格的展示却要有外在的机遇,在这个机遇下,小人物也能发出异样的光彩。我当记者时,曾经采访过一宗冤案,几百人受迫害,甚至一位县委书记被迫自杀,但是最后为此案奔走平反、坚强不屈的竟是一位看庙老人,这就是人格的力量,后来我写了一篇散文《桑氏老人》。就是说外部条件能更深刻地考验出一个人的人格,进一步锻炼成就一个人的人格。特别是复杂的背景、跌宕的生活、严酷的环境、悲剧式的结局更能考验和拷问出一个人的人格。”

这个小人物,在冤案牵连众多、县委书记都被逼自杀的**威下,不屈服,每日狱中喊冤,声震县城,又进京告状,再狱中喊冤。那声震县城的怒吼,那铁窗夕照下威严之状如一头笼内猛狮的形象,那拒不理发的执着,显示出来了一个耿直的军人的铮铮铁骨与坚定的信仰,显示出了“威武不能屈”的崇高人格。

这篇小传写得古色古香,洋溢着古典小传的魅力。选材,只精选和喊冤斗争有关的细节,人物经历、社会关系仅做简单交代;刻画,抓住典型环境下的典型形象,突出特写细节;运用侧面描写,县民戏称其定时喊冤为电台广播;语言典雅,如“只以手指心,表示其志已遂”,袭用古汉语,更显苍劲有力。特别是开篇不是简介人物籍贯出身等传统写法,而是从古庙阎罗殿写起,既交代了发生地点,又渲染了悲惨气氛,也隐喻了时代背景。评议一段采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突出主人公“搏一气”的斗志,揭示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篇末的赞叹更高亢雄健,豹尾有力。本文写得传神画真,言简意丰,笔力雄浑劲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