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榆林红石峡记(1 / 1)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如巴黎之铁塔、北京之天安门、上海之黄浦江、长沙之橘子洲头。在榆林则是红石峡。峡在城北三里。正大漠北来,浩浩乎平沙无垠,忽巨峡断野,黄绿两分,奇景突现。

峡之奇有三。一是沙中见河,曰榆溪河。此大漠之地,人常以为黄沙漫漫,旱象连连。殊不见,却有一河无首无尾涌出沙中,绿波映天,穿峡而过。二是山色全红。大漠有峡已自为奇,而石又赤红,每当晨曦晚照之时,两岸峭壁危岩,就团团火焰,接地映天。三是峡中遍布石刻。刀凿斧痕,题刻满山。这是它的迷人之处。

自秦汉以来,榆林即为北疆要塞,红石峡天险其北,镇北台雄视其上,历代征战以此为烈。古诗云:“屯兵红石峡,斩将黑山城。血染芹河赤,氛收榆塞清。”想当年,鼙鼓震天,马嘶镝鸣。将军战罢归来,弹剑呼酒,分麾下炙,长烟落日,悲笳声声。于是便削石为纸,振河为墨,铁钩银划,直抒胸臆。个中人物,最知名者有二。一是清代名臣左宗棠。清朝后期,列强瓜分中国,英、俄染指西北,左于同治五年受命陕甘总督。其时,朝中正起“海防”“塞防”之争。投降派谓塞外不毛之地,不值经营,更欲放弃新疆,任其存亡。左力排谬说,以陕督之职筹粮备饷,又领钦差之命,提兵西进,一举收复新疆,固我中华万世之基业。其用兵之时更植树千里左公柳,春风直度玉门关。他的老部下刘厚基时任榆绥总兵就向他为红石峡求字。他即大书“榆溪胜地”。左宗棠在陕甘经营十多年,雄图大略,边情难舍。这四字虽赞榆溪,却更赞西北。观其书法,用笔沉着,结字险劲,雄踞壁上,隐隐肱股之臣,浩浩大将之风。还有一位,是抗日名将马占山。马曾任东北边防军师长,黑河警备司令。1931年率部在黑龙江打响抗日第一枪,后受排挤,移驻西北,一腔热血,报国无门。他1941年来游此地,眼见祖国河山破碎,愤而连刻两石“还我河山”。其字笔捺沉重,深陷石中,说不尽的臣子恨、亡国痛。石峡中这类慷慨激昂文字还有许多,如“巩固山河”“威震九边”“力挽狂澜”等,皆横竖如枪戟,点撇响惊雷。今日读来仍虎震幽谷,风卷残云。

中国之大何处无峡;峡多刻石,何处无字?然红石峡正当中原大漠之分,蒙汉农牧之界。北望牛羊轻牧而白云落地,南眺稻粱初熟又绿浪接天。天老地荒,沉沉一线,地分绥陕,史接秦汉。呜呼,收南北而溶古今,唯此一峡。其全长300米,南北走向,东西两岸,一川文字,满河经典。除述边关豪情,还有写风光之秀,如“蓬莱仙岛”“塞北江南”;写地势之险,如“天限南北”“雄吞边际”;有感念地方官吏的治民之德,如“功在名山”“恩衍宗嗣”;有表达民族团结之情,如“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等,各种汉、满文字题刻凡二百余幅。好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志,一枚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正是:

赤壁青史,铁铸文章。大漠之魂,中华脊梁。

阅读指导

古典文学中为一地一景写“记”的名篇有不少,不过,《小石潭记》透着清冷孤寂,《赤壁赋》虽以旷达**,然而有志难伸的郁闷之情还是挥之不去,它们多是借题发挥,抒发贬谪失意或隐逸自得的小感情。本篇是山水题记文中的奇文,景奇情奇,抒发了大情怀。

先是景奇。“大漠北来,浩浩乎平沙无垠,忽巨峡断野,黄绿两分,奇景突现”,这背景就奇,大漠穷沙忽然黄绿两分,巨峡斩断荒漠,这气势、这力度、这颜色就令人一振。然后具体写“奇景”的三奇:黄沙漫漫中却有一河无首无尾涌出沙中,绿波映天,穿峡而过,奇得够神、够亮丽;每当晨曦晚照之时,两岸峭硝壁危岩,就团团火焰,接地映天,奇得热烈而壮观;峡中遍布石刻,题刻满山,奇得尤为迷人。有了初步观感后,作者就如高明的导游已领着大家向幽深处去体会红石峡之奇了。

历代征战以此为烈,鼙鼓震天,马嘶镝鸣,战场惨烈之奇中更有将军奇情,将军战罢归来,弹剑呼酒,分麾下炙,真是豪情冲天,衬以“长烟落日,悲笳声声”,征战之苦便穿透千年风烟向你袭来。奇上加奇者,将军还削石为纸,振河为墨,在这峭壁危崖上铁钩银划,直抒胸中块垒。作者此时重点介绍了两处题刻。“榆溪胜地”四字,书法雄奇,用笔沉着,结字险劲,雄踞壁上;而背后的左公的胆识、胸怀、宏略与伟业,更是写出了一位奇人伟人,峭壁之上“隐隐肱股之臣,浩浩大将之风”。“还我河山”其字笔捺沉重,深陷石中,说不尽的臣子恨、亡国痛,抗日名将马占山身上的爱国情怀与不屈精神,使得他又成为一代奇人。

这“收南北而溶古今”的红石峡,一川文字,满河经典,慷慨激昂者“横竖如枪戟,点撇响惊雷”,豪情壮志能不激**游人胸怀。更为奇特的是,这里石刻不仅述边关豪情,写地势之险,还有写风光之秀,铁骨柔情,这里都有;有感念地方官吏的治民之德,有表达民族团结之情,可以看出,不仅有征战,还有治国平天下、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怀。这里又写出了奇情。作者不由赞叹,这石刻是“好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志,一枚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不由作诗赞叹中华脊梁。

可见,本文处处写奇,步步铺垫,由奇景到奇石刻,再到奇人,由奇人再到奇情,如万川归海,指向了中华脊梁的情怀。笔墨指处,奇景变换,一变再变,使读者也豪气干云,奇情满怀,这大手笔、大视野、大情怀,是古文游记中罕有的。文中“形、事、情、理、典”兼备,具体形象、可叙之事、真挚的情感、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从而经历了作者提倡的好文“三境”的层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意境”,类似绘画的写意;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

本文采用古文体,吸收了赋的特点,言简意赅,又极有气势,情感更显深沉浓郁。多用四字词语,对偶句式,双句押韵,发挥了汉语古典美的独特简洁美、对称美、声韵美等神韵。如“将军战罢归来,弹剑呼酒,分麾下炙,长烟落日,悲笳声声”,节奏鲜明,气势如虹,表现了将士们豪迈慷慨、视死如归的气概和战场的苍凉悲壮,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都涌现出来。古典文学的独特表现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本文得以令人震撼地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