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公平公正,同热同凉——平凉赋(1 / 1)

中国以平命名的地名何其多也,然甘肃之平凉别有深意。其得名于前秦苻坚在此建郡,欲平定前凉,一统天下。后岁月推移,疆域西展,平凉遂渐居华夏版图之中心。其接昆仑而下关中,控南北而带东西,崆峒一柱,顶天立地。登高一望,九万里江山来眼底,三千年文明在心头。

平凉之地,苍天厚爱。戈壁西去,独留崆峒一柱绿;漠风北来,化作泾川百里波。冬无严寒,暖风吹得游人醉;夏无酷暑,大树底下故事多。至今,宫庙相望,祭拜不息,多少美丽的传说代代相续。虽神话无凭,却佛道有据。崆峒山上,黄帝东来问大道;大云寺里,佛祖西遗舍利子。神矣,仙矣,佛矣,道矣!平凉,平凉,神仙的家乡,中华民族梦中的摇篮。

然,人非神仙,大业实难;佛道尚空,青史唯艰。平凉地处咽喉,时跨千年,阅尽了多少往事云烟。周文王伐密,李世民破阵;吴氏抗金,朱元璋分藩。飞将军李广,“不教胡马度阴山”;皇甫谧,在此写就中华针灸奠基篇。落日城头,丝路西去驼影重;笳声呜咽,将军东归车马喧。长路漫漫,大漠孤烟。李商隐怀才不遇,泾州城头,“欲回天地入扁舟”;林则徐禁烟获罪,含恨西行,“楼头倚剑接崆峒”;左宗棠柳湖扎营,平乱抗俄,收复新疆,湖湘子弟满天山;更可贵,其为民生,开国门,中国第一次引进西洋机械开渠在平凉。谭嗣同仗剑北上,“划开天路岭为门”,返身去做变法流血第一人;冯玉祥五原誓师下平凉,新军新学推新政,于城乡遍立民国“为民碑”。天道轮回,人盼和平,开国前夕,彭德怀推兵布阵在平凉,又重演苻坚、左宗棠剑指西北定边陲。马踏祁连,人唱阳关,大军西行,红旗插遍陕、甘、宁、青、新。美丽河山,破镜又圆,重描仙境在人寰。分矣,合矣,乱矣,治矣!平凉,平凉,新的起点,中华民族翻越文明的一道门槛。

青史不绝,地覆天翻,不废寒来暑往。任朝代更迭,王母宫里香火不断,人民企盼的是四时平安;任将来相去,柳湖畔左公柳常绿如烟,百姓记住的是留给了他们多少阴凉。为政之道,平平常常,国富民安;为官之德,平平淡淡,不躁不贪;治世之方,公平公正,同热同凉。崆峒山高,泾河水长,大道无形,佛法无边。平凉,平凉!天道有常,神人合一,人心是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阅读指导

辞赋,是古代一种有韵文体,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志,以讽喻表达意义。形式上,“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艺术表现注重铺叙和形容,语言华美,词藻绚丽;讲究声韵美,散文章法,句式参差明显,诗歌韵律节奏,灵活多变韵脚。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中唐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铺叙、夸张、渲染是赋的特征。

本文将辞赋文体运用到对一个地区的“颂美”和“明理”上,精心组织,使辞赋焕发了新的生命。本文不局限于四六言和骈偶,但基本遵循对偶,运用排偶来铺陈;不局限于平仄相对,但吸纳运用押韵。“冬无严寒,暖风吹得游人醉;夏无酷暑,大树底下故事多”,运用四言加七言的对偶形式,写出了平凉地区的气候适宜、景美人美情趣美;“崆峒山上,黄帝东来问大道;大云寺里,佛祖西遗舍利子”,概述了平凉地区的神话传说和文物古迹,两两相对,读来铿锵有力。第三段,用排比、对偶、引用的手法,历数千年云烟,给人以英雄人物滔滔不绝之感;“藩”“山”“篇”“喧”等同韵母押韵,使排偶的气势更强,更突出了平凉是风云际会、建功立业的好地方。

精致的篇章结构安排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在首段总写地理形胜、人文荟萃后,从“神”和“人”的两个角度来展开文章主体部分。从神话传说和宗教古迹的角度来写这里是“神仙的故乡”;从历代史实的角度来写“人”事,写创业艰难,突出历代志士仁人报国护民的丰功伟绩,展现中华民族的文明翻越。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从百姓的角度来总结为政为官治世之道,以“天道有常,神人合一,人心是天”来深化文章主题,揭示出“公平公正,同热同凉”的平凉新意,呼应了标题,也呼应了开篇的“别有深意”。本文是新时代的平凉新篇,是作者运用辞赋形式创作的,符合作者散文美追求的新篇章,也体现了永恒的天道人心。